从南唐后主李煜“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开始,词的表现范围不断扩大,风格也渐趋多样化,至宋代文坛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词作——英雄词。颇为有趣的是,那时的许多词人既能写细腻清丽的婉约词,又能写气势磅礴的英雄词,在创作方面可谓兼容并包、自由挥洒。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苏轼、辛弃疾、陆游、陈亮、刘过等人。
何为英雄词
明代张綖在《诗余图谱·凡例》中将词体分为“婉约”与“豪放”两派,豪放派的代表包括苏轼、辛弃疾等人,而婉约派的代表包括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那么,豪放词与英雄词是同一个概念吗?显然不是。“豪放”主要是从作品的艺术风格着眼,强调作品风格的刚健有力。而“英雄词”却主要着眼于词的题材和主题。当然,风格的形成与作品中描写的内容与表现手法也有关系。比如大家都熟悉的苏轼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雄奇阔大的景物描写和对历史人物事件的咏叹,给人一种豪放之感。但我们却很难将《念奴娇·赤壁怀古》归入英雄词一类。因为,“英雄词”是有一些特定评判标准的。
首先,词的作者一般要有英雄事迹,而这些英雄事迹往往是在对敌军事斗争中才会发生。其次,词的内容或书写斗争经历,或抒发爱国情怀和战胜敌人的豪情壮志,或展现战败后的坚贞不屈及坚定信念,又或是抒发壮志难酬之感或亡国之痛。这些特定的内容与作者特定的经历相结合,才会产生“英雄词”。按照这些标准去衡量,尽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有“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样充满豪情的句子,但词中的军事斗争内容皆为咏史,与现实无关,所以这是一首豪放词,但无法算作英雄词。
辛弃疾为大成者
以上述标准衡量,我们不难发现,在整个词史上创作英雄词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正是南宋爱国词派。这个词派以辛弃疾为首,主要成员包括陆游、陈亮、刘过等人。
辛弃疾是继苏轼之后又一位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与苏轼并称“苏辛”,被誉为“词中之龙”。他出生于北方,21岁时参加了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曾有率领50多人长驱直入敌方大营擒拿叛徒张安国并押解回建康斩首的英雄壮举。辛弃疾先后在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等官职。但由于当时南宋朝廷中主和派占了上风,辛弃疾的北伐主张很难被采纳。不仅如此,他还多次被罢官,后隐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其满腔报国热情得不到宣泄,只能将满腹才华用于词的创作,“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并成为一代词宗。
在《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一词中,辛弃疾回忆了自己年轻时的抗金英雄事迹,“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他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郁闷和悲壮,“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不论境遇如何,辛弃疾始终没有放弃领兵北伐、恢复中原的理想。宋宁宗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主战派韩侂胄筹划北伐事宜,已经64岁的辛弃疾被任命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不久调任镇江知府。镇江是当时的江防要塞,也是抗金前线。辛弃疾在这里写下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在这首词里,作者通过三问三答的形式,抒发了渴望君王奋发有为、能够积极出兵光复神州的理想。无论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来说,辛弃疾的英雄词都堪称一座高峰。
与辛弃疾同时代的英雄词佳作,还有陆游的《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刘过的《沁园春·张路分秋阅》等。
岳飞的《满江红》影响极大
此外,南宋时期还有一些词人,虽然无法归入传统意义上的南宋爱国词派,但他们的英雄词同样引人瞩目。比如南宋初期著名抗金将领岳飞,他虽然不以文学见长,但其词作《满江红》却影响极大,其慷慨激昂不在稼轩词之下。
南宋末年的抗元英雄文天祥则是在国家灭亡、本人被俘后,坚持民族气节,宁死不降。他在《沁园春·题潮阳张许二公庙》中感叹:“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他在《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说:“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其浩然正气足可感天动地。
明清时期,英雄词虽然无法再现南宋时期的辉煌,但其创作仍然不绝如缕。清朝末年,西方列强入侵,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辛亥三杰”(徐锡麟、秋瑾、陶成章)之一秋瑾在英雄词创作方面颇有建树。秋瑾在国家危亡之际,积极投身革命斗争,后被捕就义。秋瑾虽为女子,却有许多男子无法比拟的英雄豪气。她在《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中寫道:“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可以说,秋瑾的英雄词为中国古代英雄词史画上了一个光辉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