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会展助力传统工艺振兴的路径研究

2023-06-13 23:32:47张素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传统工艺

摘 要:以“非遗+会展”为代表的非遗会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交流、传承传播的新平台。基于浙江非遗展14年办展实践,非遗会展已成为促进非遗保护传承传播的新渠道,能够为区域非遗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同时也是振兴传统工艺,使其融入当代生产生活的成功路径。注重策展主题定位与业态融合、注重整合展览内容与展览空间延伸、注重创新双线展陈模式等多元办展路径,将持续推进非遗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非遗会展;传统工艺;浙江非遗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重点科研项目(2019ZD04)、2021浙江省职业院校产教融合项目(2021-36)阶段性成果。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自2001年起步,在2017年《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发布之后取得跨越式发展。2022年《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发布,非遗传统工艺传承保护已融入国家重大战略。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非遗+会展”的生产性活态保护新模式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1]。非遗会展是指在特定空间汇聚众多参展商(如非遗项目代表机构、企业、非遗工坊、传承人等),以非遗项目及衍生产品、服务的推介、展示、交流、交易为目的的展览会或节庆活动。

非遗传统工艺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产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髓和价值。振兴非遗传统工艺在促进就业、文化振兴、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手艺人保护意识淡薄、市场经营能力欠缺等使我国传统工艺保护、传承乏力[2]。如何讓传统工艺从“养在深闺”到被大众知晓其重要价值,再到制作的产品满足大众所需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为深入了解会展业对非遗传统工艺的影响,笔者分析近十年相关文献,发现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非遗保护、传播、展览展陈等方面。非遗保护研究从文化、旅游、文博等视角出发,研究会展业态在非遗经济和文化价值中的整合转化效果;非遗传播主要从传播学视角出发,通过展示展销、互动体验、展演展映、会议交流等方式,为观众、传承人搭建展示文化、工艺、产品等的传播平台[3];非遗展览展陈从设计学视角出发,围绕博物馆、非遗馆、体验馆、非遗展台等,对非遗空间的展陈形式、技术、功能等进行研究,其在功能上突出传承人展演,在技术上借助数字多媒体技术,以满足新消费趋势。可见,相关人员对于非遗会展已有不同角度的研究基础,但大多是基于宏观管理视角的讨论。本文基于非遗会展的策展实践,以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以下简称“浙江非遗展”)为实证研究对象,探索非遗会展的办展路径,为非遗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一、非遗会展发展历程

非遗会展归属于文化会展。文化会展是原文化部在2012年《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中首次提出的,是我国将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后的产物,是会展业新的延伸方式。其中,涉及非遗领域的非遗会展当时在我国还是一个新事物[4]。我国非遗会展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萌芽阶段(2004—2006年)

这一阶段,涉及非遗的专题会展项目还未开展,大多综合性文化会展中会开辟出专门展区,用以非遗作品展示。2004年,首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拉开了非遗走上文化会展舞台的序幕。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是国内首次举办的全国性、国际化、高水平的综合性文化会展,设立了用以展示非遗精品的“国际文化艺术展”主题展区。自此以后,全国各地的文化产业或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设立非遗展区成为常态。

(二)起步阶段(2007—2010年)

这一阶段,涉及非遗的专题会展项目开始在国家层面相关机构主导下催生出来。2007年,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拉开帷幕,这是为非遗保护举办的首个国际性节庆。持续20多天的成都非遗节吸引众多游客和市民直接参与。丰富的活动、众多的参与者充分体现了“文化乐民”的时代主题。2010年,以“保护传承、合理利用”为主题的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博览会4天时间共举办了非遗交易签约、非遗展演、非遗保护高层论坛等近10个配套活动。这些非遗展览节庆,在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和企业、市民积极参与的同时,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有效的形式和载体。

(二)发展阶段(2011年—至今)

这一阶段,地方性相关机构因国家层面非遗类文化会展的成功举办和所获效益的示范效应影响,开始逐步举办相关博览会和节庆。非遗介入文化会展的地方性展览会和节庆活动越来越丰富。浙江、江苏、山西等地开展的非遗展纷纷登场,形成了层次分明、相得益彰的非遗会展格局。已举办十四届活动的浙江非遗展先后邀请近4 000个非遗项目、6 000多个传承人参加博览会,累计吸引市民体验参观超过百万人次。地方性非遗会展的举办不但给非遗传承人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营造了传统工艺传承发展的生产性保护氛围,而且加快了非遗进入大众文化消费视野,成为非遗生产性和生活性保护的新平台。

二、非遗会展助力传统工艺振兴的路径

——以浙江非遗展为例

(一)浙江非遗展的发展演变

浙江非遗展始创于2009年,是地方相关部门主导的以非遗为选题定位的展览举办较早实践者,其策展理念创新、展览内容组织、展陈模式等在地方性非遗会展中走在前列,成为地方乃至我国非遗保护成果集中展示的重要平台,近五届浙江非遗展概览如表1所示。

早期的浙江非遗展先后作为第六届中国中华老字号精品博览会、第六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第七届至第十一届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展览会的配套展同期举办。

2016年,浙江非遗展以“让传统工艺重返当代日常生活”为主题,举办“传统工艺振兴·杭州论坛”,组织各地非遗领域相关传承人、非遗工坊、非遗企业积极探索促进传统工艺振兴的途径和方法。

2018年,浙江非遗展新增“杭州工艺周”品牌,首次以浙江非遗展(杭州工艺周)独立展身份线下举办,并被列入浙江省政府《浙江省传承发展浙江优秀传统文化行动计划》。

2019年,举办多届的非遗薪传奖评选永久落户浙江非遗展,且升级为薪传奖传统工艺大展。同年,浙江非遗展主场馆落户杭州市拱墅区,提出“大运河文旅季”的构想,并将浙江非遗展(杭州工艺周)作为“大运河文旅季”主體活动。

2020年,为更好地传播非遗,打通非遗新经济全链条,延伸“非遗+”产业,浙江非遗展举办云上博览会,让传统工艺走上云端,集展示推介、电商交易等功能为一体,为推动我国传统工艺振兴、营造全社会保护与传播非遗的良好氛围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浙江非遗展的成功经验

第一,注重策展主题定位与业态融合,营造非遗传统工艺跨界生态圈。从“融入社会、融入群众、融入生活”到“文化消费、文化生活、文旅融合”,再到“‘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并进”,浙江非遗展的策展理念始终注重与旅游、特色小镇、街区、研学、文创、节庆、演艺等业态融合。其不仅展览非遗传统工艺项目,而且短时间集聚同一产业链各业态的衍生品、艺术品、电商、商业品牌等,搭建传统工艺产业链产品设计、展示、销售和传播平台,带动行业交流,促进产业创新。从成果展示到商贸展销,再到产业创新,促进会展融入非遗传承人、设计师与艺术家、品牌机构、艺术类高校师生、公众等非遗创新群体的资源联合和协同创新,创新作品孵化和商品化,拓展非遗传统工艺活态传承的边界,将非遗传统工艺带入当代生活,营造非遗传统工艺跨界生态圈。

第二,注重整合展览内容与展览空间延伸,由内而外传播非遗传统工艺。浙江非遗展展览内容策划整合展、演、赛、会、节等会展活动形式,先后举办非遗精品展览展销、技艺展映展演、传统手工艺保护研修班、传统工艺振兴论坛、非遗购物节等活动内容,聚焦非遗传统工艺创新成果。浙江非遗展通过平台辐射,带动非遗产业培育传统工艺、振兴品牌,扶持传统工艺创意人才,推出更优质的传统工艺体验项目。同时,展览空间从单一会展场馆延伸至社区、街区、特色小镇、乡村文化空间等,扩大了非遗传播的覆盖面,大大增强了大众对非遗保护、传承与传播的参与感、认同感。

第三,注重创新双线展陈模式,探索从展示交易平台到造物创新平台。从早期的以线下展览为主的“类博物馆”展陈模式,到注重动态展示、商贸展销、展映展演、竞赛展评、研讨交流、研学培训,再拓展至线上云展览、云直播、云论坛、云电商等方式,非遗会展平台打破了非遗传统工艺展示传播的时空限制,运用数字技术,让大众在现实与虚拟等不同体验场景中更近距离地感知和接触非遗。以线上非遗购为思路打造的非遗购物节依托自建的H5、小程序平台搭建展示交易平台,上线非遗产品上万种,为非遗传统工艺融入生活拓宽了渠道。未来,云上非遗购物节应发挥数字经济产业优势,整合社会资源,依托主流互联网平台的用户流量,批量接入非遗资源,搭建线上频道,进行产品促销、直播推荐。相关部门可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和利用数据要素价值,建立平台数据分享机制,为非遗产业群体提供产品需求及趋势反馈,缩短产品创新周期。线下非遗展和线上非遗购物节赋能传统工艺新品展示、创新启发、交流促进和产品销售,可使非遗传统工艺在新时代进一步传承传播和创造创新。

三、结语

在信息社会,非遗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依赖于传播,且直接影响非遗传统工艺的存续活力。实践逐渐证明,非遗与会展有机融合形成的非遗会展是非遗展览展示、传播推广、商贸交流的重要载体。浙江非遗展的举办经验表明,非遗会展已成为促进非遗保护传承传播的新态势,是振兴非遗传统工艺、使其融入当代生产生活的成功路径,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但同时,其也要努力避免在相关部门主导下会展组织流于形式、展览形式与内容组织脱离生活等问题。中国的非遗传统工艺文化内涵深厚,产品丰富多样,以展现各地非遗传统工艺特色文化、促进传统工艺产品交易、激发大众关注参与为目的的非遗会展无疑会成为地方非遗传统工艺走上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动能。

参考文献:

[1]谢小娟.浅议非遗会展对非遗保护与传播的作用与影响[J].大众文艺,2019(19):5-6.

[2]马知遥,刘垚瑶.乡村振兴与传统工艺类非遗保护和发展路径研究[J].文化遗产,2020(2):19-29.

[3]张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会展开发研究[D].济南:山东艺术学院,2022.

[4]唐月民.文化会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新尝试[J].齐鲁艺苑,2016(4):10-13.

作者简介:

张素,硕士,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会展专业主任。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会展管理。

猜你喜欢
传统工艺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玩具世界(2022年1期)2022-06-05 07:42:38
传统工艺的活态化传承
天工(2021年9期)2021-01-08 14:27:13
高校艺术教育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分析
艺术家(2020年4期)2020-12-08 11:30:01
浅析近代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冲突与融合
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牡丹(2017年27期)2017-10-14 14:48:21
大理白族扎染的传统工艺与图案设计
促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
刍议现代工业设计对传统工艺的发展性继承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41
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的一点
传承·融合·再创造——传统工艺青年论坛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