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红色文化以雕塑形态介入城市公共空间的策略研究

2023-06-13 17:33:55孙晓晨李福全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红色文化江西省

孙晓晨 李福全

摘 要:江西省的红色资源非常丰富。通过雕塑形态将江西省红色文化以更加多元的方式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传播,是助力江西省红色文化品牌推广的有效方式,也是社会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们与红色历史对话的沟通纽带。

关键词:雕塑形态;江西省;红色文化;城市公共空间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下半年江西省宣传思想文化领域高层次人才联系服务专題项目“江西红色文化以雕塑形态介入城市公共空间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

城市是人类为满足不断发展的需要而创造的,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集中体现,既积累了历史文明,也承载着现代文明。当经济不再是衡量现代城市综合水平的唯一标准时,文化则逐渐成为表现城市魅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城市雕塑以其丰富的造型语言和独特的呈现形式,在展现城市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城市中最直观、最理想的文化传播载体,对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观众可以通过雕塑很快了解一座城市,即通过理解雕塑中蕴藏的丰富内涵,从而形成对这座城市的直观感受。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雕塑在功能表达上不同于架上雕塑作品。一般来说,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雕塑属于室外雕塑,自然会与所在城市区域的环境和文化历史产生对话。对于观众而言,室外雕塑具有天然耐久性和时空跨度大的特点,非常具有观看的价值和必要性。因此,城市雕塑应该注重与城市文化内涵的统一,从而实现与城市建筑、环境的和谐共生。当下,城市雕塑应注重体现公众审美,表达人文关怀和时代特征。

我国城市雕塑建设起步较晚。1982年,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正式成立。自此,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为主流的美术创作实践,“城市雕塑是一个城市文化的象征”的观念被广泛接受和传播,“城市雕塑”的概念正式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在国外,“公共艺术”则更为流行。在经历了美化城市空间建筑、融入城市空间环境和激发城市空间活力三个发展阶段后,公共艺术不仅将传统的室外雕塑、建筑装饰等艺术形态有机融合,还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了新内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加拿大多伦多市为例,《多伦多公共艺术战略(2020—2030)》提出了一条改善全市公共艺术地理分布失衡的途径,希望无论居民身处何地都能接触到城市文化的创造性和多样性,特别是在核心区和主要发展中心以外的地区[1]。方案中,明确将公共艺术纳入城市建设发展战略,以“创造力”(Creativity)、“社区”(Community)、“无处不在”(Everywhere)三个方向为激发城市活力的有效途径。可见,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江西省在中国城市雕塑蓬勃发展的时期完成了多座颇有影响力的城市雕塑。例如,1987年完成的井冈山雕塑园、2004年升级改造的南昌八一广场雕塑群,以及2017年建成的建军雕塑广场,都取得了良好的口碑,为江西省树立了一批红色文化的视觉符号。随着“十四五”时期各项工作的推进,江西省红色旅游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强化公共艺术建设,发挥公共艺术对公众吸引力的优势,将在江西省城市文化品位的整体提升、文旅资源融合、助力打造文化旅游名片、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江西省红色文化以雕塑形态介入城市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雕塑的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求速度和数量的粗放阶段,江西省也初步完成了城市雕塑的普及,积累了一批优秀的展现红色文化的城市雕塑作品。近十年,由于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城市雕塑建设“以大取胜”“以最取胜”的倾向得到纠正。在“可持续发展”时代背景下,城市雕塑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江西省对于城市雕塑的探索逐渐落后于北京、上海等地区。

(一)红色文化介入城市公共空间创新度不足

一是“公共性”特征有待加强。“城市雕塑”的概念逐渐被“公共艺术”所取代,开放、跨界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美术理论家邵大箴曾这样说:“我们不能把现在的雕塑都叫城雕,因为大部分雕塑都是在城市里建立的,叫城雕不科学,国外也没有这个名词。”[2]这种趋势体现了新的观念介入,而雕塑创作的“跨界”给城市雕塑带来了新的气息。“公共性”的增强,促使城市雕塑的建设更多地面向公众和社会需求,注重在地性和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在对南昌、井冈山、瑞金等地的城市雕塑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发现,这些地区的城市雕塑作品数量不少,但多数雕塑依然采用静态陈列的方式,没有顾及公众审美的成长需求,造成观众处于“被动审美”的尴尬状态。当雕塑走向公共空间时,观众可以更加近距离地感受和欣赏。这时,只有形成“观众”“场域空间”“作品”的交互,才能更好地完成红色文化内涵的传达。

二是“红色雕塑”品牌打造亟待增强。江西省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契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发挥江西省红色文化优势,将“绿色”“低碳”等时代特征与城市雕塑理念融合,打造新时期江西省“红色雕塑”品牌势在必行。为了达到良好的空间视觉效果,城市公共空间的雕塑建设在设计规划时一般体量较大。为了追求雕塑的牢固性和寿命的长久性,大多采用石材雕刻或由金属铸造而成。而这些材料在加工或冶炼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噪声、粉尘等环境污染问题,这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美化城市公共空间的局面亟待改变。近些年,中国以“生态”为主题的雕塑活动日趋活跃,围绕“低碳”“生态”理念,2014年成都举办了“生态——锦江湿地公共雕塑展”、2017年和2020年武汉举办了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对江西省以“红色文化”雕塑介入城市公共空间带来现实参考意义。

三是科技手段介入城市雕塑建设程度有待提升。高新科技手段不断融入雕塑是近些年出现的一个新趋势。雕塑是公共空间的一种实体艺术形态,科技手段的介入可以让观众多维度感受雕塑艺术的魅力。如美国艺术家安东尼·豪(Anthony Howe)作为里约奥运会主火炬设计师,他利用精密的三维设计,在风力的驱动下,创造性地完成了充满生命律动气息的“太阳型主火炬”,为全世界的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感受。曾成钢2020年为北京光科技馆设计的雕塑作品《圣火之光》,主体采用不锈钢材质,结合了装置艺术和灯光效果,雕塑在开合运动的过程中,光线也会随之产生绮丽的变化。2022年,南昌市举办了2022世界VR产业大会,会上集中展示了大量最新的数字技术成果,这与江西省城市雕塑总体缺乏声光电及全息影像等科技手段的融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侧面反映出江西省利用数字优势资源介入城市雕塑的力度不足。

(二)城市公共艺术体系有待健全

“十四五”时期是江西省“建设更具影响力的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的关键时期[3]。江西省要将公共艺术提升到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快制定完善的公共艺术相关规章制度,利用江西省独特的“红色文化符号”,在机制和体制上形成城市的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划。这些举措对提升江西省城市公共艺术面貌、打造“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助力完成江西省“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城市是由一系列公共产品与服务组成的集合体,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系统中至关重要的公共产品,其活力表现与社会生活存在高度相关性。”[4]20世纪80年代,欧美及日本等国家在公共艺术建设全面推行期间得到了很多企业和部门的资助,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美国曼哈顿高线公园(High Line Park),基于废弃后面临拆除危险的铁路,在纽约FHL组织的保护下,完成了现代化的改造,变成了一条“工业遗址+艺术+商业+艺术画廊”的空中花园走廊,成为国际设计与旧物再造的典范;北京的798艺术区,前身是较大规模的电子厂,在轰轰烈烈的城市化改造浪潮中也曾面临拆迁,后在多方努力之下成功转型升级,成为北京新时期著名的艺术商业区,2003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文化标志性的22个城市艺术中心之一。此举不仅为所在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为国内其他城市的街区改造提供了成功经验。

二、江西省红色文化以雕塑形态介入城市公共空间的机遇与策略

(一)顶层设计,明晰发展

做好顶层设计,使公共艺术建设与江西省红色旅游协同发展。一是对城市公共艺术进行有的放矢的规划,分区域、分层次、分时段布局建设;二是依托江西省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精心规划、统一布局,在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和景观建设中,充分发挥雕塑形态的载体作用,打造江西省新的红色文化地标。

(二)明确机制,持续运行

由于城市公共艺术涉及多部门、多行业,所以需要组建省级公共艺术发展部门和专家团队,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对城市公共艺术发展事业进行统筹管理。一是明确公共艺术的范围层次、执行程序、资金调配、责权认定等,以保障城市公共艺术体系的运行和整体品质;二是组织江西省专业学术力量对江西省公共艺术进行系统调研和学术梳理,对新时期红色文化如何更好地通过雕塑形态介入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展开积极探索与实践研究;三是有关部门根据自身地域特征,通过“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的方式,组织实施专项红色文化主题的公共艺术活动,协同打造江西省红色旅游的人文艺术特征。

(三)多元展示,促进传播

江西省的城市小型公园、广场、街道社区、商业空间等公共艺术建设与部分省份相比仍有明显差距,存在当地艺术家参与公共艺术建设的比例偏低、公众对公共艺术认知度不高、综合传播力度偏弱等问题。目前,江西省公共艺术尚未形成完整的话语体系。因此,江西省需要“由点及面”地加强公共艺术的宣传,让艺术走进公众视野中,打造有特色的江西省公共艺术品牌,从而更好地传播江西省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一是支持成立相关行业协会或为专业团体开展公共艺术实践提供服务。对开展公共艺术研究与实践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给予一定的支持,形成根植红色热土、敢于探索、创新的新兴创作力量;开展学术研讨、专业培训等活动,定期面向社会公开展示创作成果。

二是借助江西文化艺术基金资助“红色文化雕塑巡展”“红色主题雕塑创作营”等项目,为当地艺术家及相关艺术团体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政策土壤;邀请省内外优秀艺术家积极参与研讨、创作、实践、互动,切实提升江西省公共艺术在全国的影响力,提升江西省公共艺术的学术水准。

三是为激发广大市民的艺术参与热情,开展艺术理念普及公益活动。补充城市雕塑作品的标牌及相关创作信息,便于观众了解艺术作品,提升公众的审美获得感与制作方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居民对城市雕塑建设的关注度,制定以人文价值、艺术品质、创新程度、传播力度等为内容的调查问卷,确保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广泛的民主参与。

四是公共艺术进社区,完成艺术传播和美育双重功能。根据公共空间中小件雕塑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地将红色文化创造性地转化为公众更加喜闻乐见的雕塑形态,在社区场所进行多元化展示;让公众与作品近距离接触,从而产生更加直接的“交互”效果,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城市居民的情操,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是公共艺术进入商业综合体,让红色文化更加时尚地传播。通过有关部门与城市商业综合体进行合作,调动商业机构参与红色文化传播的积极性;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展览机制,发挥科技手段和数字化的作用,拓展雕塑创作的表现空间;利用新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满足公众的审美需求;调动观众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维度去感受雕塑艺术的魅力,从而引导观众了解雕塑承载的红色文化内涵,给观众带来符合时代气息的艺术体验,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加时尚的传播渠道。

综上所述,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进行各种公共活动和文化交流的场所,是最容易产生公共记忆、最能直接反映城市品位和精神风貌的部分。江西省独特的红色文化内涵通过优秀的雕塑形态进行传播,在美化城市环境空间的同时,还可以帮助人们形成共同的價值追求,提升城市居民对文化历史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成为人们与红色历史对话的沟通纽带。富有时代气息的高品质雕塑载体也可以打造新的文化地标,通过城市公共空间的“场域效应”,为有效传播红色文化基因提供深层次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崔超轶.多伦多重启“艺术城市”营造之路:解读《多伦多公共艺术战略(2020—2030)》[J].工业工程设计,2021(5):87-100.

[2]邵大箴.关于雕塑创作的几个问题[C]//2002中国北京·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展组委会.交流 融合 超越 2002中国北京·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展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20.

[3]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21-12-31)[2023-01-10].http://dct.jiangxi.gov.cn/art/2021/12/31/art_14746_3814300.html.

[4]蒋涤非.城市形态活力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42.

作者简介:

孙晓晨,硕士,江西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国家一级美术师。研究方向:雕塑、科技艺术。

李福全,硕士,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雕塑、美术教育。

猜你喜欢
城市公共空间红色文化江西省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江西省音协开展《幸福欢歌》创作采风
心声歌刊(2020年1期)2020-04-21 09:24:58
江西省音协八届二次常务理事(扩大)会在昌召开
心声歌刊(2019年4期)2019-09-18 01:15:22
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间重要性探讨
绿色科技(2016年22期)2017-03-15 19:35:45
城市公共空间游憩适宜性评价分析的必要性研究
绿色科技(2017年3期)2017-03-14 19:43:12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3:43:49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13
浅析模块化展览型温室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应用
商(2016年2期)2016-03-01 10: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