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振江
调查研究,既是发现问题的“探测仪”、分析问题的“显微镜”、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也是党员干部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各级干部要了解真实情况,掌握工作主动权,作出科学决策,必须坚持重心向下、眼睛向下、心思向下、力量向下,深入实际,深入基層,深入群众,在接地气中长底气,在识民情中解难题,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古人云: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求深”是开展调查研究的基本前提。今天,很多同志总感觉矛盾重重,无计可施,探究起来,主要是离基层远了、到一线少了、不屑同底层人员交朋友了。有的满足于听听、转转、看看,深不下去,静不下心,整天文来电往,看到的都是转手的、转述的、转报的过滤信息,难有地气、热气、“生鲜之气”;有的自认为熟悉本地区本部门情况,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反映不敏锐,整天在网上“隔屏看梨”,即使看到再多“梨子”,也品尝不到其真正的味道;有的虽然也定期下去调研,但往往仅为了取得一点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和数字;有的习惯于拉架势、搞动静,自我设计、不求甚解,或自觉高人一等,很少和群众坐到一条板凳上。凡此种种,这些人虽然下到了基层,但像掉在井里的葫芦,仍浮在上面和表面。“漫游式”、“浅表式”的调研结果,双脚容易踩空,头脑容易发懵,问题容易抓瞎,对策也注定砸锅。
关于深入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而且结论是:“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在《兴国调查》中,毛泽东同志指出:“实际政策的决定,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坐在房子里面想像的东西,和看到的粗枝大叶的书面报告上写着的东西,决不是具体的情况,倘若根据‘想当然或不合实际的报告来决定政策,那是危险的。”由此可以看出,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真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也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决策的正确制定与贯彻执行,保证我们在工作中尽可能防止和减少失误。
应当说,现在的交通通信手段越来越发达,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打打电话、发发微信、看看材料也能了解很多情况,但远没有现场看、当面听、直接问和“七嘴八舌式”的讨论,来得更原汁原味。在抗击疫情期间,很多下沉干部深入一线、服务群众。一些同志发觉社区和农村工作并不好做,现实情况和报告里写的并非一样,不付出艰苦细致的努力,不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就不会赢得人心与掌声。
“要多交几个能说心里话的基层朋友,这样才有利于了解真实情况”。《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正定足迹》一书中写道:“习近平调研一般不打招呼,不让人家事先准备,而是直接下乡、下厂、入户。在正定工作期间,他转遍了全县25个乡镇、221个村。这一时期正定形成的许多文件和重大决策,都跟这些调研有关系。”1984年3月28日,在致四大班子领导的一封信中,习近平写道:“到基层调查,要一下到底,亲自摸情况,直接听反映,寻求‘源头活水。”在福建,习近平踏足一些非常偏远和闭塞的山村,已经“上百年没有县级以上官员进去过”。毛泽东认为“一到下面去跟群众接触,就能感到有生命”,并“躬身入局”,深入人民群众之中,向人民学习,拜群众为师。早在延安时期,他就强调调查研究的方法“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第二是开调查会”。他认为,在调研中要做到与人民群众惺惺相惜,“要和群众做朋友,而不是去做侦探”。
“不入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用脚步丈量出来的调查研究才有泥土气息,有群众声音的调查结论才有说服力。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首先要“深下去”、“下得去”、“真下去”,就是要走出机关大院,跳出文山会海,走出固定的人群圈子,向一切了解实际情况、有实践经验的人直接调查,找不同意见的人交换意见,倾听群众心里话,号准问题的脉络;就是要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医院、学校、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基层单位,善于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人士交朋友,及时了解各层面群众的情绪和呼声,了解他们的困难和疾苦,掌握实情、把脉问诊,问计于群众、问计于实践;就是要转换角色、走进群众,既接受群众的“吐槽”,也打捞“沉默的声音”,亲身感受人民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欢迎什么、反对什么。只有真正走到最基层、沉到最基层、扎到最基层,啃骨咬筋“深”下去,才能得到带泥味、沾露珠、冒热气的第一手材料,才能真正找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
“入深山采好药,临深池钓大鱼。”能不能深下去,既是能力问题,也是态度问题,更是作风问题。基层是矛盾的凸显区,是智慧的富矿区,也是调查研究的主阵地。唯有深入一线、深交朋友、身入心至,方能取到真宝典,找到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