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敢靠近太阳?
有一个叫“羲和”的家伙去了,还给太阳拍了很多照片,真是不要命了。
别担心!它是一颗探日卫星,离太阳远着呢,根本不用担心它被烤化了。看看它拍的照片吧:国际首次在轨实现太阳Hα 波段光谱扫描成像,国际首次在轨获取太阳Hα 谱线、SiⅠ谱线和FeⅠ谱线的精细结构,等等。
可以说,“羲和号”实现了最初设定的三项科学目标:观测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的光球和色球、观测太阳暗条形成和演化过程的色球形态,获取全日面Hα波段多普勒速度分布等。
是不是很厉害?为它点赞!
最近还有比ChatGPT 更火的吗?它是由人工智能实验室OpenAI 发布的对话式大型语言模型,功能强大得让人惊叹:会聊天、写代码、写论文……
糟了,会不会有偷懒的家伙找它代写作业?猜对了,真有人这么干。这可真不是什么好事儿啊。希望同学们借助ChatGPT的强大功能真正提高自己,而不是投机取巧,免得将来害了自己。
还记得科幻电影《终结者2》里的液化机器人吗?他是个坏蛋,可人们总是打不死他,即使他中枪倒地,人们都以为他死了,可他却神奇地变成一滩液体,然后瞬间复活成钢筋铁骨的机器人。可真让人绝望。
将来真的会出现这种机器人吗?
也许吧!因为科学家已能将执行焊接电路板的微型机器人从固态切换到液态,让它进入到狭小空间焊接电路板。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金属材料的这种变化叫“相变”,特性得益于金属镓。微型机器人中的金属镓感应电流后,会自行加热并熔化,这时就能用磁铁引导它去干活了。
小行星要撞击地球?
别大惊小怪的,其实每天都在发生着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事儿,只不过它们都是小不点,在穿过大气层的时候燃烧掉了。要是直径几十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呢?可能就是天崩地裂。
就没有办法防止小行星撞地球吗?有啊,“中国复眼”将来就可以帮忙呢。目前,“中国复眼”二期项目已经正在建设中,计划于2025 年建成25 部30 米孔径雷达。它是我国首个大规模分布孔径的深空探测雷达,完全建成后,可实现超远程探测,探测距离可达1.5 亿千米。到那个时候,就可以实现对千万千米外小行星探测和成像,为我国近地小行星撞击防御和行星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传说中的纳巴泰女子图像
2000 年前的传奇女人——纳巴泰女子长得什么样儿?头戴面纱,身披长袍,美丽神秘?还是金戈铁马,纵横在中亚的阿拉伯商界?
近日,沙特阿拉伯公布了世界首个3D 古代纳巴泰女子面部模型。她是一位杰出女性,名叫Hinat,生活在大约两千年前,死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人们是在一个保存完好的黑格拉墓地中发现了她的遗骸。 参与3D 重建过程的,包括考古学家、人类学家、法医重建专家和3D 雕刻师。
日前,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在发射台上完成了“星舰”火箭的第一次完整静态点火测试,朝着将这艘巨型飞船送入轨道又迈进了一大步。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南部,“星舰”33台一级推进发动机中的31 台同时点火,持续约10 秒。这款史上威力最强大的火箭发动机,将把太空人送上月球和更遥远的地方。马斯克曾表示,史上最大运载火箭——“星舰”一次可运载100 位乘客和物资,未来计划打造至少1000 艘“星舰”,将一批批拓荒者送到火星。
随着城市越来越多,大自然环境遭到了破坏,蜜蜂也越来越少了。它们可是给植物授粉的重要帮手啊!
怎么办,谁来帮助植物授粉呢?
别着急,最近,芬兰科学家研究出一款名为“仙女”的飞行机器人,靠风飞行,由光控制,替代自然传粉者蜜蜂。 据了解,“仙女”机器人的灵感来自于蒲公英种子,非常轻,材质空隙大,很容易漂浮在有风的空中。如果把它们放飞到大自然中,它们可以在风中轻盈地飞翔和着陆,完成授粉任务。
前段时间,2023 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成功闭幕,展会规模在遭受新冠疫情影响后“全力回归”。来自全球202个国家和地区超过8.8 万人参与了这次为期4 天的展会,超过2400 家企业参会,其中约150 家参展企业来自中国。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今年回归线下,聚焦5G 加速、开放网络、金融科技和数字化领域等新技术、新趋势。华为、OPPO、中兴、小米、荣耀等中国通信和科技企业备受瞩目,向世界展示了在前沿通信和电子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
军事文摘·科学少年2023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