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洁
歇后语是古代劳动人民根据生活经验创造出来的一种语言简短、表意明确、富含深意、雅俗共赏的特殊的语言形式。歇后语有许多种类,且不同种类的歇后语往往具有不同的功能。下面,笔者就举例来谈谈。
一、谐音类的歇后语
歇后语其实也属于熟语。有一些歇后语是由谐音字构成的,如: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胸口长草——心慌(荒)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空棺材出葬——目(墓)中无人
大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咸菜煎豆腐——有言(盐)在先
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半天云里吊口袋——装疯(风)
腊月天气——动手动脚(冻手冻脚)
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张飞敬酒——胡(壶)来
盐店老板──爱管闲(咸)事
这类歇后语利用谐音字声韵相同或相近的特点,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有一语双关的效果,能给人一种恍然大悟、饶有趣味的感觉。
二、喻事类的歇后语
这类歇后语的前半部分往往是在描述一件事情,并通过这件事顺理成章地引出“谜底”。如:
冷水发面——没多大长进
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氢气球上天——不翼而飞
石缝里塞棉花——软硬兼施
石榴树上挂醋瓶——又酸又涩
秃子跟上月亮走——沾光
骑在驴背上看书——走着瞧
城楼上看人——目光高
鼻梁骨上摆摊子——眼界要放宽
吃了筐烂杏——心酸
得了雨衣又要伞——贪心不足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三十晚上盼月亮——没希望
大海里撑篙子——点不到底
这类歇后语是用客观的或想象到的事情来打比方,往往比较生动、形象,便于人们记忆。
三、喻物类的歇后语
这一类歇后语的后半部分内容是对前半部分内容的解释、说明。我们只要结合后半部分的内容来把握前半部分所指事物的特点,就能理解歇后语的意思。如:
过了河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一园萝卜——个个是头
老鼠上街——人人喊打
一只皮鞋一只拖鞋——成不了双
茄子开黄花——变了种
秦叔宝的黄骡马——来头不小
关门的灯铺——不挂火
灯笼壳子——外头好看里头空
天下的乌鸦——一般黑
天上的星星——没有准数
草上的露水——留不住
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喜鹊的羽毛——黑白分明
这类歇后语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来打比方,能很好地突出事物的特点,帮助人们快速理解说话人的意思。
四、故事类的歇后语
这一类歇后语往往涉及一个具体的历史故事或传说。如:
1.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商周时期,商纣王暴虐,周文王决心推翻暴政。太公姜子牙受师傅之命,下界帮助文王。但姜子牙觉得自己年过半百,又和文王没有交情,很难获得文王的赏识。于是,在文王回都的途中,他在河边用没有鱼饵的直钩钓鱼。文王见到了,觉得这是一位奇人,便主动跟他交谈,随后将其招入帐下。后来,姜子牙帮助文王和他的儿子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建立了周朝。
2.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赤壁之战时,为了让曹操上当,周瑜决定使用苦肉计。于是,在军事会议上,黄盖假装与周瑜意见不和,让周瑜将自己打得卧床不起。这正是做给曹操看的。后来,这一假情报果真传回了曹营。曹操对此深信不疑,因而在黄盖领军前来时没有丝毫防备。
3.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八仙过海是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个神话故事。八仙分别为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賓、何仙姑、蓝采和、曹国舅。相传白云仙长在蓬莱仙岛的牡丹盛开之时邀请八仙及五圣一起来赏花。铁拐李邀请众仙一起游览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吕洞宾说:“我等既为仙人,今番渡海不得乘舟,只凭个人道法,意下如何?”众仙听了,欣然赞同,便聚到海边,亮出了各自的法宝。
这类歇后语大都涉及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和故事,用语简洁,富有内涵,能让人们快速领会说话人的意思。
总之,歇后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了解各种类别的歇后语,争取在生活中准确地加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