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琳玲
图/本刊记者 梁辰
2022年,历史学家罗新完成了一桩长达十多年的心愿——推出历史非虚构作品《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
在《漫长的余生》中,他讲述一位南朝刘宋时期普通女性的一生故事,这位女性经历战乱、被掳为奴,入北魏王宫服役,参与抚育过两代北魏皇帝,在宫墙里生活了大半个世纪,被动地卷入并见证了血腥而动荡的三朝政治及其权力斗争和更替。
三十多年前,当时还是一名年轻的历史专业博士生的罗新,读到一块出土于洛阳北邙山的北魏宫女墓碑文拓片。此后的很多年里,他常常会想起这位生活在一千五百多年前、闺名为王钟儿的普通宫女,并逐渐萌发了为她写一部个人生命史的念头。
在新冠疫情的三年里,他在北大校园一边埋头写作,一边锄草劳作,终于完成了这一心愿——为一个边缘的、在正史中完全缺席的普通女性立传,写出她卑微、曲折而动荡的一生,以及她所在的那个充满战争和杀戮的时代。
《漫长的余生》是罗新倡导为普通人书写历史以来最大胆的一次个人尝试——在极为有限的一手史料基础上,调动零碎的传世文献记载、以及对已出土南北朝时期女性墓碑志的研究来勾画和填补“空白”;在写作上,既面对学术同行,同时力图在文学性上做出某种个人探索。
在后记里,他如此写道:“关心弱者,为边缘人发声,不正是当下历史学人的重要责任吗?”
自进入史学研究的第一天起,罗新接受的就是最主流最传统的史学训练——以帝王将相为核心的政治史。但在内心,这个细腻敏感的上世纪80年代文学青年一直被那些正史所忽略和遮蔽的普通人所深深吸引。近二十年来,他在史学界一直倡导,同时做出各种“反叛”的努力,竭力突破传统历史研究的种种束缚:包括走出书斋,用脚行走在中北亚地区的古道、荒漠和枯竭的河道,徒步实地考察,写下了多部历史和游记相结合、兼具学术性和文学性的非虚构题材著作。
疫情三年的观察和思考,让这位颇具现实情怀的历史学家越发增加对当下问题的关心和关切。面对媒体和大众,他主张、呼吁每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来记录所经历的,因为“那种被别人垄断历史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历史属于每一个人,如果你有自觉把它记录下来,它就是历史。”
普通人留下的记录有意义么?它又能改变什么呢?——“如果你什么都不做,那就更没有可能性去改變了”,“未来肯定不是我们每个人期待的那个样子。但是,如果没有你投入其中的努力,投入其中的期待和热情,未来就更加不是你想要的样子。”
呼吁倡导并且身体力行,努力打破传统精英史观,探索出一条以普通的、边缘的、底层的视角为那些被正史所遮蔽和掩盖的人们书写历史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