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助推共同富裕的路径研究

2023-06-11 01:15萨其拉于永胜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内蒙古自治区共同富裕

萨其拉 于永胜

摘要 乡村文化振兴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是助力各族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分析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共同富裕发展的现状以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着重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以期为乡村文化振兴助力共同富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文化振兴;共同富裕;路径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0-0208-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0.046

Abstract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is a major strategic decision made by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it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help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and it is also the only way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In this paper,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basis of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the status quo of common prosperity and the main problems at present, and on this basis, it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path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and hop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to help common prosperity.

Key words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Common prosperity;Path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美丽中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大現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指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2]。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3]。“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3],这是我国各族人民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乡村振兴通过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5]。文化既是乡村振兴专项的内容,同时也是基础内容,乡村文化兴盛是持续稳定推进乡村振兴根本基础。如何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发挥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助推作用,让文化“软实力”成为乡村振兴的力量支撑,这是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着力解决的问题[6]。该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以乡村文化振兴助推共同富裕路径为研究主题,不仅为内蒙古自治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理论参考,也为我国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提供了路径选择。

1 内蒙古自治区乡村发展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的北部边疆,东西较为狭长,南北相对较窄,拥有高山、丘陵、草原、荒漠等各类地形地貌。形态多样的地理地貌以及差异性较大的气候环境,加之不同地区形态各异的自然资源环境基础,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嘎查村。大致可以划分为农业村、牧业村、林业村、农牧混合村、农林混合村几大类。从总体上来看,内蒙古乡村仍然以农业村落为主,牧业村落为辅,农牧混合村落为动态调整,林业、副业村落为少数的总体分布状态。农业村落主要集中在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等地区。牧业村落主要集中在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以及赤峰市、兴安盟和通辽市的靠北部旗县地区。林业、旅游业为主的嘎查村主要分布在兴安盟、呼伦贝尔市。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层面和自治区层面促进农村发展的政策环境持续优化,从资金补助、人才支援、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对乡村的支持力度。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设计林草农田基本补贴政策落实效果较好。农村地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越来越强烈。随着脱贫攻坚战略的深入推进实施,贫困县全部摘帽,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内蒙古可以凭借的国家战略措施政策资源相对较好。无论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振兴东北等国家战略,均为促进内蒙古农村牧区的发展与振兴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从经济发展结果看,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职业结构日益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农村牧区的职业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内蒙古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形式也日益多样化,农村牧区居民的职业结构也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农村牧区越来越多的人从传统的农业和牧业生产中脱离出来,从事个体经营和外出务工,尤其随着乡村职业日趋专业化发展,商超贸易、瓦工、木工、交通运输等行业领域日益专业化,以及与农业和牧业生产经营相关的打草、翻地、耕种、除草等相关的生产生活也日益呈现出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的发展态势。这些也为丰富乡村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

从内蒙古乡村的总体概况来看,乡村的发展形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自然环境的差异性而产生了不同的生产方式,塑造了丰富多样的乡村文化内容。内蒙古历史文化悠久,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带。如赤峰地区的红山文化,呼和浩特地区的大窑文化,呼伦贝尔、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元文化,通辽市地区的西辽河文化、满族文化,锡林郭勒盟地区的传统蒙古族风俗文化。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内蒙古各盟市及旗县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农区、牧区、林区的嘎查村在一定程度上均保持着形态多样、各具特色的传统民风民俗。

2 内蒙古乡村文化振兴助推共同富裕遇到的困境

虽然内蒙古地区的农村牧区村落形态各异,文化特色较为突出,具有较好的历史文化基础和民族民俗文化特色。但是,从目前乡村文化软件基础和硬件设施设备基础来看,仍然存在较为明显的短板和不足。尤其在借助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作用发挥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2.1 保障性资源要素投入不足

其一,基层政府的管理人员以及基层自治组织对乡村文化振兴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而且对于基层的单位和干部,缺乏乡村文化振兴的考核指标,造成乡村干部对文化振兴的重视程度不足,工作主动性不强。

其二,内蒙古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滞后,乡村文化振兴缺少经济支撑,导致乡村文化振兴不起来,未能建立良好的文化振兴环境。当前各级政府的债务危机依然严峻,对于内蒙古地区而言,很多地级市以及旗县市区已经拉响了债务危机的红色警报。乡村文化服务设施设备主要依赖各级财政的投资,对于经济发展缓慢、财力相对较弱的民族地区政府而言,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的投资能力不足,财政部门对乡村文化建设支持力度不强,往往会忽略乡村文化建设,偏远地区乡村文化建设人力、物力、财力相对薄弱,社会组织参与明显不足。

2.2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性较低

公共文化基礎设施是乡村文化开展的必要物质基础,是发展乡村文化关键要素。通过近些年的投资建设,内蒙古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有所改善。但是,服务供给仍然存在“供应瓶颈”。一方面,内蒙古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一些偏远地区没有幼儿园,那些适龄幼儿只能到较远的旗县上幼儿园,目前的农村牧区学前教育结构远远不能满足适龄儿童就地就近上学的需要。另一方面,内蒙古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农村牧区公共文化供给能力有了显著提高[7],但在一些农村牧区基础文化设施仍然不健全,总体的文化服务供应明显不足,比如举行文化活动的场地缺乏,相关服务设施设备相对短缺,使得民众的参与度偏低。还有一些地方公共服务资源存在闲置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未能发挥文化资源的服务功能和作用。

2.3 乡村文化产业化发展缓慢

内蒙古乡村文化形态多样,特色相对鲜明。但是推进乡村文化产业化方面明显不足。长期以来,内蒙古发展主要侧重于农业、牧业、工业、奶业、产品加工业等第一、第二产业,以服务业、文化娱乐等第三产业发展比较缓慢。虽然自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目标后,内蒙古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展壮大,为全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目前,由于缺乏对文化产业融合的动能培育,不能充分推动文化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尚未形成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产业融合态势[8]。内蒙古地区基层组织长期以来将文化与经济发展分开,导致乡村文化产业化发展滞后,未能将乡村文化独特性的优势转化成经济发展的优势,缺乏独特的乡村文化品牌,部分现存的文化品牌知名度不高,品牌的经济效益相对不足。

2.4 乡村文化建设人力资源不足

从内蒙古地区乡村文化发展的人力资源状况现状来看,乡村文化人力队伍建设仍然呈现出相对零散而不成系统,缺乏乡村人才的挖掘、培养。乡村文化建设缺乏专业工作人员进行梳理和管理。比如前几年倡导兴建的乡村书屋、草原书屋,近些年推行的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农村基层人员流动性加大,农村人口结构相对单一,“一老一小”日益成为农村常住人口的基本形态。从事农业生产和牧业生产经营的主体也日益老龄化,广大农村牧区的青年群体通过读书、务工、就业、创业等渠道,向城市地区流动成为普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撼动了乡村文化的人力资源基础,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将农村牧区精英群体中的大部分吸引到了城市,导致乡村地区的产业、文化发展失去了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撑,对农村牧区的综合发展产生了“釜底抽薪”式的影响。

3 乡村文化振兴助推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

3.1 加大对乡村文化保障性资源要素投入力度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源,文化兴盛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动力。乡村文化建设要以政府为主导,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助力,为内蒙古农村牧区乡村文化建设添砖加瓦。一方面,提高乡村基层单位和干部对乡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建立健全乡村文化振兴的考核硬指标,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乡村文化作为乡村群众精神的主要源泉,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给予乡村文化建设足够的政策和资金支持[9]。内蒙古应充分发挥各级财政职能作用,加大乡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借助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之机遇,推进对内蒙古乡村文化保障性资源要素的投资力度。尤其要因地制宜地调整投资的策略,面对农村牧区人口密度低,乡村村落相对较小的特点,要积极打造线上下线资源要求集服务平台建设,使得保障性文化资源要素配备更接地气,更有助于服务作用的发挥,更适应农村灵活多变的生产生活状况。

3.2 持续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水平

建设人民美好生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加强内蒙古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切实保障农村牧区人民享有最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机会,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水平。首先,努力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持续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在边远农牧区建立幼儿园,解决农牧区幼小儿童就地、就近上学的问题。其次,各地政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导者、引导者、推动者,要加强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尤其加强总体的规划和安排部署,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宏观指引,为创新发展提供根本遵循。再次,要积极对公共资源的盘活利用,加强对村委会、村校园以及文化书屋等公共服务设施资源盘活再利用,为更好地服务乡村文化振兴、全面振兴奠定坚实的硬件基础。

3.3 加大乡村文化产业化发展项目建设力度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10]。“乡村文化振兴虽然表现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发展现象,但乡村文化振兴需要持续、充裕的物质条件和经济条件来保障,也就是说,乡村文化振兴要注重用产业力量尤其是文化产业的力量来支持”[11]。内蒙古地区要充分运用好国家转移支付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政策扶持机遇,加大乡村文化振兴基础设施设备的新建和升级改扩建的力度,为推进乡村文化产业化发展提供硬件基础。同时,要借助乡村振兴战略政策优势以及专项债、一般债务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强顶层设计和宏观谋划部署。为乡村文化产业化发展夯实项目基础。充分借助内蒙古自治区形态多样的农牧区文化优势,创设乡村文化特色品牌,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进程,提升乡村文化振兴的品质表达。不断增强品牌优势,提升品牌价值,为全面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产业基础。如内蒙古传统美术类、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众多,分布面广,传统手工艺中蕴含的生态经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在新的经济和产业形态中有较大的应用和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内蒙古传统手工艺文化与产业资源特色优势盘活乡村产业发展,以传统手工艺文化产业为核心发展乡村经济,是当下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之一[12] 。

民族文化是宝贵的资源财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发展的特色文化产业是中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13]。内蒙古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可以发挥其文化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挖掘农村牧区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加强人文历史、民居风貌、民俗文化等特色鲜明的文化建设,要着力借助乡村文化资源基础,打造文化品牌,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化发展,不断增强乡村文化的造血功能,进而为共同富裕奠定堅实基础,推进共同富裕持续稳定发展。

3.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挖掘本土人才

高素质人才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做了部署,并明确指出要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应设立人才专项基金,鼓励广大农村牧区大学生、研究生返乡就业,培养了解本土文化、本土情况的乡村人才,建设专业本土人才队伍,让本土人才成为引领乡村全面发展的制胜之点,构建长效发展机制,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让人才振兴赋能乡村振兴。

广泛发动农民参与和文化精英创新,恢复和保护有利于“三农”的文化要素,肯定农民的主体地位,保证农民的生活价值和生活意义在文化建设中得到体现[14]。培育挖掘本土人才,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激发本土人才活力,推动农牧民积极投身于乡村文化建设,支持农牧民参与乡村文化活动,加快乡村文化振兴,进一步发挥本土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

4 结语

乡村文化振兴是促进乡村发展的软实力,也是基础要素,更是乡村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内蒙古地区乡村文化振兴具有相对较好的文化资源基础,但同样存在人口密度低,村落个体相对较小,文化服务基础薄弱,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等短板和不足。应加强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和支持,加大对内蒙古农村牧区文化资源的政策调控,加大对农村牧区文化资源的保障性投入,增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力度,推进乡村文化产业化发展,进而持续发挥乡村文化对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21-11-15].http://www.gov.cn/xinwen/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09-26)[2021-11-1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9/26/c_1123487123.htm.

[3]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0-10-30(01).

[4] 范波.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20,41(8):76-81.

[5] 新华社.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2021-12-16)[2021-12-22].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1-12/16/c_1128171184.htm.

[6] 曹倩.影响乡村振兴的障碍因素及应对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21(7):2-3.

[7] 韩福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补齐农村牧区公共文化建设短板[J].北方经济,2018(6):38-40.

[8] 施曼,文锦达.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动力机制研究:以内蒙古为例[J].财经理论研究,2021(5):33-43

[9] 谭安,陈舒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助力乡村文化振兴[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2):273-274,277.

[10] 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2022-02-22)[2022-02-23].http://www.gov.cn/zhengce/2022-02/22/content_5675035.htm.

[11] 周柏春.中国特色乡村文化振兴道路的内在机理与推进策略[J].学术交流,2021(7):141-150.

[12] 程熙.乡村振兴背景下内蒙古传统手工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J].北方经济,2022(1):38-41.

[13] 叶林.文化产业推动中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比较优势和多维机制[J].理论月刊,2021(5):91-97.

[14] 王德军,征玉韦.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研究[J].甘肃农业,2021(3):12-16.

猜你喜欢
乡村文化振兴内蒙古自治区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以乡村文化建设助推龙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室内乐比赛成功举办
传统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研究
广播媒体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