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玲 白春峰 周佳君 叶葳 李俊恒 邵森
神经梅毒(neurosyphilis,NS)是指因苍白密螺旋体(也叫梅毒螺旋体)侵及脑膜、脑或脊髓所致的神经病变,在梅毒的任何时期都可发生[1]。NS 诊断及治疗效果评判均依赖脑脊液(cerebrospinal fuid,CSF)的检验结果[2],包括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试验、非特异性抗体试验、白细胞计数及蛋白质含量。非特异性抗体试验可反应疾病的活动性,包括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apidplasma regain,RPR)或性病研究试验(venereal disease research laboratory,VDRL),这两项指标均可用来判断NS 的治疗效果[3]。MARRA 等发现血清RPR 滴度与CSF 的异常程度呈正相关[4],进一步研究发现血清RPR 的正常化可以预示CSF 及临床的正常化,在4、7、13 个月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分别>80%、>85%、>90%[5]。XIAO 等研究发现治疗后6个月血清RPR 治疗有效预示CSF 中RPR、白细胞及蛋白治疗有效的PPV 为分别为81.8%、91.3%及75%[6]。本研究探讨HIV 阴性的NS 患者血清治疗效果预示CSF治疗效果的可行性。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2 年5 月至2021 年3 月杭州市西溪医院首次诊断为NS 的住院患者111 例,排除既往在其它医院诊断NS 12 例,最终纳入NS 患者99 例。有35 例在3 个月复查CSF,31 例在6 个月复查CSF,25 例在12 个月复查CSF。NS 诊断标准[2]:在梅毒的任何阶段,满足下列至少一项:①CSF 中RPR 阳性;②CSF 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阳性,存在NS 症状且排除其它引起CSF 异常的病因,CSF 蛋白质>500 mg/L 和(或)CSF 白细胞>5 个/μL;③眼梅毒;④耳梅毒。无症状NS 诊断标准:在梅毒的任何阶段,实验室检验符合NS 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①HIV 阴性;②符合NS 诊断标准;③首诊NS,治疗前在本院行血清RPR 及CSF 检查;④完成NS 治疗,即给予青霉素400万U 静脉滴注,1 次/4 h,连续10~14 d 或给予头孢曲松钠2 g 静脉滴注,1 次/d,连续10~14 d。排除标准:合并HIV 感染;无血清RPR 或CSF 检查结果;未治疗患者。本项目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NS 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均从患者住院期间的病历资料中获得,包括年龄、性别、确诊梅毒时间、治疗药物、血清RPR 滴度、血清CLIA、CSFRPR 滴度、CSF-CLIA、CSF 白细胞计数、CSF 蛋白质含量等。血清RPR 治疗有效指血清RPR 滴度下降≥4 倍(稀释≥2 倍)或转为阴性;脑脊液RPR 治疗有效CSFRPR 滴度下降≥4 倍(稀释≥2 倍)或转为阴性;CSF白细胞治疗有效指白细胞从>5 个/μL 下降至≤5 个/μL;CSF 蛋白质治疗有效指蛋白质从>500 mg/L 下降至≤500 mg/L[2]。
2.1 NS 患者基线及随访资料 见表1。
表1 纳入患者基线资料
2.2 治疗前血清RPR 与CSF-RPR 明显相关 血清RPR 与CSF-RPR 明显相关(rs=0.412,P<0.01),与CSF中白细胞计数及蛋白质含量无相关性(见表2)。
表2 治疗前血清RPR与CSF参数的相关性
2.3 随访中血清及脑脊液治疗有效比例 见表3。
表3 随访中血清及脑脊液治疗有效比例[n(%)]
2.4 血清RPR 治疗有效对CSF 治疗有效的预测作用 见表4。
表4 血清RPR治疗有效对CSF治疗有效的预测作用[n(%)]
梅毒螺旋体可损伤脑实质与脑血管[7]并引起临床症状,其中梅毒脑膜炎和梅毒脑膜血管炎治疗后症状可有不同程度的缓解[8],而脊髓痨和麻痹性痴呆治疗后症状基本无缓解[2],因此NS 的治疗效果评判主要依靠CSF 异常指标变化。
多项研究已经证明治疗前血清PRP 与CSF 中VDRL 或PRR、白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明显相关[4,6]。本研究亦发现血清RPR 与CSF-RPR 明显相关,但未发现与CSF 白细胞计数及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这可能与本资料中麻痹性痴呆患者比例较高有关,有研究表明麻痹性痴呆患者的CSF 表现不典型,该研究中CSF白细胞异常者仅29%,CSF-RPR 阳性者仅占59%[9]。
本研究进一步发现在6、12 个月时血清RPR 治疗有效能较好预测脑脊液RPR 治疗有效。XIAO 等[6]6 个月的随访研究中血清治疗有效预测CSF-PRP 治疗有效的PPV 低于本研究,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在6 个月行腰穿检查的31 例中,有23 例在初治后3 个月进行了常规14 d 的NS 治疗。值得注意的是NPV 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从54.9%降至27.3%。由此可见血清RPR 治疗有效常预示CSF-RPR 治疗有效,但血清RPR治疗无效并不能代表CSF-RPR 治疗无效。这可能是由于治疗后CSF-RPR治疗有效率高于血清RPR的治疗有效率,与JIANG[9]等12 个月的随访结果相似。
相关指南均推荐将CSF 白细胞计数作为治疗效果的主要判断标准。本研究发现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CSF 白细胞治疗有效的比例逐渐增加,血清RPR 治疗有效对CSF 白细胞治疗有效的PPV 也逐渐升高,而NPV 一直在较低水平且逐渐降低。在3 个月时PPV 仅有14.3%,6 个月时为63.6%,可见在3 个月及6 个月用血清治疗效果来预测CSF 白细胞正常化的可信度并不高。在12 个月时血清PRP 治疗有效预示有80%的可能性CSF 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但血清PRP 治疗无效时同样有80%的可能性CSF 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NPV 20%)。值得注意的是在3 个月时所有CSF 白细胞计数均<10 个/μL,提示CSF 白细胞计数治疗有效使用≤5 个/μL 这一标准,可能将治疗有效的患者误判为治疗无效。XIAO 等研究中随访6 个月时PPV 高于本研究,可能是由于其将CSF 白细胞治疗有效定义为≤10 个/μL。
各国指南中均认为CSF 蛋白质含量不是判断NS 治疗有效的理想指标,有些患者可能终身高于正常值,因此不能将蛋白质含量未下降作为复治指标,本研究同样发现这一现象。在NS 患者初治后CSF 蛋白质治疗有效的比例先上升后下降,3 个月仅为14.3%,6 个月比例最高(50%),12 个月又下降至33.3%。同样,血清RPR 治疗有效对CSF 蛋白质治疗有效的PPV 先升高后下降而NPV 则先降低后升高。
本研究发现CSF-RPR 的治疗有效率高于血清RPR治疗的有效率,并首次分析初诊NS 治疗后3、6、12个月血清RPR 治疗有效对脑脊液指标的预测作用。在NS 治疗后血清RPR 治疗有效对CSF-RPR 治疗有效及CSF 白细胞治疗有效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且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预测效果越来越好,但同时要注意NPV 越来越小,当血清RPR 治疗无效时,要慎重诊断脑脊液同样治疗无效的结论。血清RPR 治疗有效对CSF 蛋白质含量正常的预测作用较差,这与其本身下降缓慢有关。由于3 个月各项预测指标均较低,因此建议治疗后6 个月复查脑脊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