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贸港人才需求视角下东盟小语种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2023-06-11 12:44廖民生
高教学刊 2023年17期
关键词:小语种对策探析人才需求

廖民生

摘  要:为更好克服国际化小语种人才稀缺的短板,特别是针对RCEP签署实施之后,自贸港各行各业对于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新需求,该文通过对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东盟小语种泰语本科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进行分析;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运用案例分析等方法,提出强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功能、深化课程体系的实用性和合理性、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与学生管理机制、提高教学过程的实效性,出台新的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海南自贸港;人才需求;东盟小语种;对策探析;小语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7-0016-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mands for talents of Thai language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free trade port in Hainan province, and especially for the training model of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in five aspects: the functions of talent training goals, the practicality and rationality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 integrity and feedback of talent training evaluation.

Keywords: free trade port in Hainan; demands for talents; ASEAN languages; countermeasures; non-English foreign language

2018年4月11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为了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生根,加快中国-东盟“海洋命运共同体”的进程,将南海打造成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助力“人類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实现人类美好理想。学校党委成立了“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育开放领导小组”,搞好国际化办学战略的顶层设计与落地见效,加快培养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急需的紧缺型、应用性国际化人才,以满足RCEP签署实施后,海南与东盟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之需。只有培养一大批既熟悉中国国情文化,又熟悉跨文化语言知识的复合型国际人才,才能推动国际间经贸关系发展,实现国际交流的顺畅,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中国智慧,贡献更多的中国力量。

高校作为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知识与人才支撑,必须积极努力培养高水平的国际化人才,强化人才支撑,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为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自由贸易港贡献人才力量。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充分利用三亚这一国际旅游开放城市带来的优势和机遇,实施“梯次开放办学”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开展国际教育、文化合作与交流,并在东盟小语种语言专业人才、国际联合办学中取得一些成效。文章将对小语种人才培养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展开分析与论述。

一  小语种人才培养经验和现状

(一)  借力“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开办海南省第一个泰语本科专业

2017年我校获批外交部“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该项目实际到位的2 355万元项目资金。为了加强与泰国的经贸、旅游与农业、教育与文化等多领域的战略合作,学校设置了“东盟小语种-泰语本科人才培养”子项目。2017年秋,海南省第一个泰语本科专业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并开始招生。2019年学校决定泰语专业实施“3+1”的人才培养模式,“3+1”中的“1”是指第三年学生到对象国进行语言文化交流学习一年,其中包括课程学习、社会实践、学年论文及专业实习。

(二)  克服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带来的困难,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紧缺型、应用性泰语人才

2019年以来,我校外国语学院泰语专业借助“中国-东盟海上基金”项目“泰语专业联合办学”子项目多措并举推动我校同泰国多所高校的交流合作,同时为我校泰语专业建设提供多维度的支持。

1  聘请泰语外教,打造第二课堂辅助教学

在“中国-东盟海上合作交流基金”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引进了4名泰语外教,丰富的外教资源提升了师资队伍授课能力,地道的语言表达,学生们很容易理解与接受,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泰语语言文化,提高文化差异的理解能力,将理论课堂无形中转换为实践课堂,为泰语专业学生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其次,借助丰富的外教师资,实行第二课堂兴趣小组晚修模式,即将有一定语言基础的二年级学生按照兴趣进行分组,包括艺术组(书法、唱歌、跳舞)、文化组(泰餐、文化介绍)、配音组(观影、配音)和新闻组(细分各个新闻方向),在4名外教的指导下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晚修兴趣小组活动提高了语言的实践机会和展示机会,打破因课堂时间少不能顾及全体学生的时间限制,同时活动提高了班级凝聚力、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

2  挖掘国际合作伙伴资源,搭建多元学生交流平台

尽管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限制了我校与泰国高校之间人员的往来,但我们依然不畏艰难,多方挖掘合作办学资源,探索多形式、多数量、高质量的合作。2021年4月学校同意与泰国班颂德皇家大学签订“3+1”联合培养协议,协议内容包括线上授课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合作形式,还包括线下派出学习交流、实习见习的合作形式;2021年底与清迈大学达成“3+1”线上网络课程合作协议。截至目前,我校泰语专业与泰国孔敬大学、班颂德皇家师范大学、清迈大学、清迈皇家大学、兰实大学和泰国国立发展管理学院6所高校达成联合培养合作协议。

3  引进原版图书,营造泰语原文阅读环境

2021年7月,借助“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通过我校外文图书引入合作公司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引入泰语原版图书342册,书目全部进行翻译入库图书馆,供泰语专业教师、学生及泰语阅读爱好者借阅。

阅读原文图书可以让阅读者将单词记在脑里,牢固掌握词汇与用法,平常背单词的方式,一本词汇书、一篇课文貌似就能够秒杀单词达到词汇巅峰。但是所记的单词是孤立的,没有意义的,没有具体的情景,即使词汇量增加,学习者不会使用,很难看到某个情景,脑海里会自动浮现出地道的泰语句子,很难养成泰语思维。阅读原版读物不同于阅读国内关于泰语的教材,他所用的语言文字质量更高更地道,词汇也更具有丰富性,原版图书不仅能够给学生提高泰语原文阅读环境,提高学生词汇量,还能提高学生阅读技巧。

4  开拓线上渠道,开启国际交流新型模式

疫情阻碍我们之间的人员往来,但是无法阻断我们的教学联系,2020年以来泰语专业积极开拓各种形式的线上教学交流合作渠道。

1)线上直播授课。2020—2021学年,借助“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与泰国班颂德皇家大学达成线上“3+1”联合培养的直播授课方式,由泰国合作高校安排优秀泰语专业教师依照我校泰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要求通过钉钉、腾讯会议给泰语专业学生进行直播授课;2021年底与泰国清迈大学达成线上“3+1”联合培养的直播授课方式的协议,由清迈大学安排资深教授为泰语专业学生进行直播授课。

2)线上泰语技能大赛。2021年10月,我校泰语专业举办了“第四届泰国水灯节暨泰语专业技能大赛”。其中,泰语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均由两校合作以线上的形式进行,由我校教师进行选拔、指导学生初赛,再由泰国合作高校泰语专业教师担任评委进行在线打分,评选出等级,并对我校学生的比赛进行了点评鼓励和指导。

3)线上教师技能培训。2021年7月,由于疫情原因,我校不能按期派出泰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赴泰交换学习,国内教师在高年级授课环节中相关技能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学院派出三位任课教师分别跟学清迈大学的三门课程,在教学方法等方面取长补短,认真总结泰国教师的优秀先进的授课经验,补充教师知识储备的同时提升教師授课技能。

(三)  泰语专业人才培养初见成效

我校经过一系列专业建设的改革、创新,历经五年的实践,在泰语小语种人才培养方面初见成效,2017级泰语专业首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45名毕业生中国内外升学5人,其中郝钰琪同学考入北京大学亚非语言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李健同学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奖学金赴泰国攻读硕士学位。3位同学考取事业编制,5名同学考取东盟项目外派泰国任中文志愿教师,其他同学成功入职到大连、上海、杭州、无锡和广州等地的国外合资企业从事泰语相关工作。

2021年泰语专业顺利通过了海南省教育厅新开办专业评估,评估中收回各实习单位、工作单位共计45份,企业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好评率达到100%。

二  小语种人才培养探索道路上的困境

(一)  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应用型体系不完善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以国家政策发展为导向,以当地经济发展为目标定位,培养出既熟悉中国国情文化、又熟悉跨文化语言知识的复合型国际人才。但是,在东盟小语种人才培养方面,一方面仍然没有跳出传统的办学误区,“重理论、轻实践”,盲目追求和其他高校一致的培养目标,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型高校都在使用差不多的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地方特色,或与地方特色联系不紧密,过于泛化。

(二)  应用型课程体系的特征不明显

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培养的小语种语言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掌握辅助专业发展的综合性理论知识,在小语种人才培养中丰富和扩充大学生的知识面。但目前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仍然沿袭着过去传统课程设置框架,课程设置守旧、落后,在通识课程方面的课时分配比例较少,公选课程所占课时比例少,对了解对方国情文化的课程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所培养出的小语种人才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就业形势,在自贸港建设的国际大舞台这些大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就业压力。

(三)  不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

不合理的师资结构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专业结构四个方面。首先,在年龄结构方面,小语种教师年龄普遍偏低,多数在职教师都是近年地方大学的毕业生。在教学实践中,这些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能力有待提升;在学历结构上,相比于研究型大学,小语种教师学历偏低,以硕士学位为主,缺乏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学历人才;在职称结构上,小语种教师职称多为讲师和助教,缺乏具有副教授和教授等高级职称的教师;在专业结构上,年轻教师的专业知识、学术底蕴和教学经验缺乏。这种不合理的师资框架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小语种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小语种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四)  教学过程实效性不强

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且如今的课堂教学并不会缺少新的理论、新的知识和教师改革的热情,也不会缺少新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小语种人才培养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不强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的片面化,老师过度重视教案,手不离教案;教学内容泛化,无层次,不能因材施教;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情境模拟、小组讨论和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运用形式化。

(五)  有待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单一化的评价标准。在这种氛围影响下,许多学生把通过考试作为大学生活的终极目标,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平时很少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的评价仅限于通过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判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正确认识,进而不利于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三  东盟小语种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  强化小语种人才培养目标的功能

目前在海南省高等院校中有8 所院校开设小语种专业或课程,但除了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外,其他高等院校以专业形式开设的小语种数量并不多。海南师范大学开设日语专业,其他小语种课程为公共必修课。海南大学开设有日语和俄语专业。为了更好地服务RCEP实施后各地与东盟经贸合作现实需求,助力中国-东盟“海洋命运共同体”的进程,首先海南省各高校要适当增加开设小语种专业的数量,以己众多之力为东盟各国共商、共建、共享和共赢等共同发展培养人才。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把语言技能作为培养的主要目标的单一小语种人才培养方式明显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一带一路”和“海南自由贸易港”经济发展的需求。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发展数量到提升质量的转变是整个培养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小语种人才培养不能盲目效仿综合性大学通用语种培养模式,应该综合分析国家政策、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及各院校人才培养战略的目标,合理配置资源,有效避免培养目标定位的“同质化”,应该突出培养目标的功能性,制定出符合应用性的人才培养目标。

加强国内外合作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一是高校加强与东盟国家高校之间的相互合作,实现教师资源共享,联合培养小语种人才,鼓励采用中外联合办学的方式,通过“2+2”或者“3+1”的模式,选派学生到小语种对象国进行学习,为学生提供国外学习交流的机会,共享中外优良知识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切实地了解到国外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二是加强校企间的合作。鼓励校企对接,构建起校外的实践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学校合作的企业单位进行文化技能实践,通过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方式,加强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对社会综合性适应能力,提升小语种人才的交流水平及就业能力。三是搭建在校生与校友的交流平台。邀请优秀的毕业生返校与在校生进行经验交流,分享其学习、工作、出国经历等成长的经验,供学生学习和借鉴。

只有充分了解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需求,增强学生语言和文化的并融,语言和技术融合,培养出语言基础知识扎实,具有跨文化能力且能够在语言软件工具开发、术语库、数据库、语言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机器翻译、语料库开发和语言数据信息处理分析等领域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以此来满足当下经济社会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

(二)  深化课程体系的实用性和合理性

课程体系作为整个培养方案的核心部分,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具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对各个教学环节具有指导性作用,其实用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结果。小语种专业应立足社会,根据社会诸多领域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情况,课程体系始终处于制定、实施和改进的动态循环过程中,对市场人才需求、专业发展需求、学生培养需求等方面进行详细研究,及时调整小语种课程设置,努力打造小语种课程设置多样性、丰富性和实用性特征,提高一些具有交叉性和融合性特征的公选课门数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优化小语种课程体系中课程课时分配比重,增加实践课程占比,旨在扩充学生知识面,为社会诸多领域培养和输送更多优质小语种人才,以满足社会诸多领域新时期对复合型、应用型小语种人才的需求。

(三)  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与学生管理机制

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机制,形成学术氛围浓厚的专业教学科研研究团队。另外,教师队伍中应适当配备专业小语种外教,为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立教师教学管理体制,有意识地进一步提高小语种教师资源的质量,提高对小语种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要求和教学水平。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善于接受新事物和创新教学方法。其次,相同小语种专业教师可共享优秀教学资源,开展定期的教学交流及人才培养经验交流。建立教师继续教育机制,高校应多渠道支持小语种教师进行长期或者短期的科研学习、国内访学、到对象国进行研修,开阔教师对不同教学方式的见识,学习并且引进国外的优质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优化学生管理机制,目前高校小语种专业生源多为本地区调剂学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招生部门应拓宽招生渠道,提高省外生源的录取率,利用网络多种方式全方位构建宣传渠道,加强招生宣传力度。

学生入学后,利用新学期的专业介绍、各项校园第二课堂活动及优秀學长的经验介绍等方式,积极正面引导学生热爱小语种专业,坚定学好小语种的决心。优化学生管理机制还重点体现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管理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在长期自主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终身学习的习惯。可以建立“学导”制度,由高一年级品学兼优的学生承担新生在学习、生活上的引导工作。零起点的小语种专业在基础语言入学阶段实行“早读、晚修”制度,助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学生一旦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就会增强学好小语种的信心,刻苦学习,最终实现培养合格的小语种人才的目标。

即使是与国外高校联合办学,国内院校同样需要制定详细的学生在国外学习、实习实践的管理制度,事先以协议的形式提交给国外合作院校,明确其具体职责是协助国内教师进行日常管理,建立专门的国内外教师沟通渠道,双方严格把握学生学习、实习实践状态,保障国外学生学习生活的顺利完成。

(四)  加强教学过程的实效性

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实效性的三个关键要素。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管理主体,首先要保障小语种专业采用小班教学的方式,使用先进的智慧教学设备,更好满足基础语言教学需求。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每一次的过程教学都不能做“无准备教学”,做好教学三环节“课前备课、课堂认真、课后反馈”,首先教师要对自身所授课的内容、教材、相关知识有深刻的理解,精心设计有价值的提问,把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难点、重点的讲解,创造和谐、专注、活泼的教学氛围,有意识、有方法策略地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答案。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举手、主动参与,增强其主动学习的能力。关注学生参与课堂的情况,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实课堂内涵,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五)  提高人才培养评价的完整性和反馈作用

传统的人才培养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自我评价在整个完备的培养评价体系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对人才培养具有个人导向性作用。学生在进入语言学习前就明确相应的培养目标,设计自己的学习路线,清楚应具备的能力和应达到的标准,有效评估要求学生的投入,使他们看到反思和重新开始的可能及对他们学习努力的肯定。每个阶段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出学习的成效,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作出相应的调整措施,他们学会为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向负责,从而逐步成长为一个自主和自立的学习者,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从而达到有效评价的目的。

为确保小语种人才培养的与时俱进,以及其与社会的融合度,还需建立毕业生反馈调查制度,解决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反馈缺失问题。每一届毕业生都要建立、管理好毕业生就业信息档案,采取电话访谈、邮箱问卷、短信访问等形式向毕业生调研就业情况、对工作岗位的评价、对专业培养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的程度作出问卷调研。同时学校应该指定就业部门制订出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机制,以问卷形式调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对小语种人才培养的意见与建议。管理者可利用这些信息对人才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适用度的一致性做出最相关评价,直接作为人才培养过程的实施效果依据。

四  结束语

在数字经济时代,小语种人才的培养不能仅限于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还要面向数字语言服务,面向现代社会服务业领域,满足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战略发展需要,增加东盟“小语种”专业数量,强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功能,合理规划课程体系,加强教学过程时效性,提高人才培养评价的完整性及反馈作用,加大力度培养国家化、数字化应用型外语人才;推进与东盟十国海洋高等教育的嫁接与融合,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走国际化办学之路,为党育新人,为国育英才。

参考文獻:

[1] 周丽娜.云南师范大学东南亚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0.

[2] 韩永辉,李子文,李青.高校适应“一带一路”共建的战略型人才培育途径[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1):115-119.

[3] 韦利坤.广西高校东南亚小语种学生就业提升路径探究[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204-210.

猜你喜欢
小语种对策探析人才需求
2022年冬奥会冰雪体育人才需求与培养路径研究
能源行业网络安全人才需求与培养探讨
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与对策探析
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与对策探析
小语种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乡镇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雾霾治理的对策探析
全球化背景下小语种语言的发展
小语种对大学生(非小语种专业)就业竞争力影响调查
中国海归人才需求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