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
春节期间,妻子在家整理衣橱鞋柜,准备把一些不能穿的衣服鞋子处理掉。“咦,你看这儿还有一双你的布鞋。”妻子惊讶道。我过去一看果然是一双八成新的布鞋,鞋子干干净净的,黑色的鞋面,鞋帮和鞋底微微泛黄,已经许久不穿了。我依稀记得这双鞋是我踏上工作岗位后母亲为我做的,穿了一两次因为不舍得就藏了起来。
布鞋是我儿时经常穿的鞋子,春秋季节是松紧鞋,冬天是棉布鞋,都是母亲纯手工制作,外观好看结实,穿着舒适合脚,每一双布鞋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那时候母亲白天还要在田间劳作挣工分,因此只有在晚上、雨天休息或者冬闲时才能给我们做鞋。而制作布鞋也是一件繁复的手工技术活儿,要经过剪裁鞋样、贴制千层底、依鞋样切底边、纳底、剪裁鞋帮、滚条包边、绱鞋等工序,才算大功告成,所以费时费力。
剪鞋样是基础工程,鞋样就是做鞋的图纸。母親拿来旧报纸或牛皮纸,仔细看一下我们的脚,然后拿起剪刀“咔嚓、咔嚓”剪起来,在移动拐弯中一气呵成,一副鞋样初具雏形,稍作修改后就成了。有时候,母亲在左邻右舍看到好看的布鞋,就把鞋样模仿下来,再根据我们的脚适当修改,现成的鞋样就有了。我记得母亲经常翻看的那本陈旧的杂志里,就夹着好多大大小小的鞋样。
制作鞋底时,母亲用面糊把旧衣服拆成的布片一层一层糊到平板上,用手把布抹得服服帖帖的,然后把浆糊均匀地抹在刚才糊好的那层布上,再把那些碎布片一块一块拼接上,把整个平板全部铺完。如此反复,一层一层糊起来,一般糊五六层,最后一层也要用大点的布块糊上,一是美观,二是方便干的时候往下揭,最后抬到外面晒干。晒干后又平又硬,然后依照鞋样裁剪,做成厚厚的鞋底。
纳鞋底是重点工程,花时间比较多。先要沿着鞋底的四周走两趟线,然后从鞋头一直纳到鞋后跟。针脚要不长不短,均匀分布。因为底子比较厚,针穿过去也不太容易,因此母亲在中指上端戴上顶针箍,然后用微粗的棉线一针一脚细细地纳过去。穿了几针,母亲就将针在头上篦几下,然后用顶针箍抵着,将针慢慢往里推进,捏紧穿过鞋底的针尖往外拉。实在拉不动时,就用钳子夹住那露出的针尖将它拔出来,然后“刺啦、刺啦”地将针眼后的白线不停地抽过来,周而复始直至将鞋底纳好,细密的针脚又整齐又美观。鞋底做好后,母亲就立即赶制鞋面,最后把鞋面和鞋底缝合起来,一双鞋子就算全部完工了。如果是棉鞋,则在鞋面里塞入棉絮并均匀地铺好,在鞋底纳上事先做好的棉絮垫子。我们穿上崭新的布鞋常常觉得很有范儿也很自豪,虽然那时候的小伙伴都穿的是布鞋。
到了小学高年级以后,因为上体育课、进行文艺表演等需要,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的白帆布球鞋,透气性差,薄薄的橡胶鞋底没有多少弹性,磨损得也快。上了师范后又穿过平板的帆布运动鞋以及当时流行的旅游鞋。踏上工作岗位后,穿上了皮鞋,母亲做的布鞋就很少穿了,偶尔休息天在家里时才换上,让自己的双脚充分享受那份自由和舒适。
如今像当年母亲手工做的布鞋已经看不到了,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使手工布鞋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母亲的年纪渐渐大了,也不再手工做鞋了,而我正好还保留着那双母亲亲手做的布鞋。那细细密密、排列整齐的纳底针眼凝结着的是母亲的智慧、勤劳和温馨的母爱,她为我们纳出了一条健康成长的人生路……
(作者系本刊特约撰稿人)
责编: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