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白山黑水,富饶美丽,在我国东北部这片神奇的关外之地隐藏着诸多神秘而又漫长的人类活动历史。这其中就包括被中国考古界称作“东北第一人”出现的地方,即位于本溪县山城子乡山城子村东的庙后山南坡的庙后山遗址。
本溪庙后山遗址是中国迄今为止最靠东北部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址。据考证,该遗址最早年代距今约40万年以上,和北京猿人属同时期。
那么,这一远古的人类祖先又是怎样从数十万年的睡梦中逐渐“苏醒”的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重见天日的洞穴
自20世纪以来,我国各地陆续开始发现旧石器遗址,但东北亚地区的旧石器历史始终是一片空白。有些西方学者曾从遗传学的角度提出过“移民说”,认为东北亚地区气候高寒,现代人是六七万年前从欧洲、非洲迁移过来的。但这一切都在1978年5月的一天被改写了。
这一天,本溪县山城子公社石灰窑的社员在庙后山开山采石时,从石灰岩崩落而露出的洞穴内部黄土状堆积物中发现了不少动物化石,这些奇奇怪怪的石器和古生物化石,引起了辽宁省博物馆专家们的高度重视。经鉴定,这个山洞曾是远古人从事生产生活的地方,和著名的北京猿人属同一时期,距今约有40万年的历史。
为进一步揭开本溪庙后山遗址的神秘面纱,考古工作者们曾于1979年至1982年连续四年对其进行系统发掘。2012年7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及省、市、县考古部门再次启动了庙后山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此次发掘持续到2017年结束。
至此,一个沉睡了数十万年的洞穴终于重见天日了。
丰富多彩的遗迹
本溪庙后山遺址的发掘开启了东北旧石器文化的发现之旅,也留下了诸多丰富多彩的文物遗迹。
在1978年的首次发现中,村民们在山洞里找到了两枚人牙和一段幼儿股骨化石。而在2012年的第三次挖掘中,除了人的遗物,考古工作者还在洞穴里面发现了超过1万件的动物骨骼和牙齿化石。在这些古老的化石中有一颗动物粪便化石,那便是鬣狗的粪便。可想而知,曾经的先人们在猛兽的包围下,生存环境极其艰难,虽然他们的智商仅相当于现代人的十分之七,但仍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成为“万物的灵长”。
懂得用火是旧石器时代人类的显著标志。2012年,考古人员欣喜地发现了一个大火塘,虽然早已没有了往日的模样,但通过灰烬遗迹,人们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它昔日的温热。
除了火塘遗址,庙后山还发现了人工打制痕迹的石制品,如石斧、石铲、石球、石凿等。迄今为止,本溪庙后山遗址共出土古人类化石4件、石制品76件、哺乳动物化石76种。
不可替代的价值
从本溪庙后山遗址发现至今已度过了45个年头,不言而喻,本溪庙后山遗址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庙后山人制造石器,在打片技术上主要采用了锤击法和碰砧法,碰砧法在打片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庙后山石器工业的一个重要特色。特别是用碰砧法石片加工而成的四件修理把手的砍砸器,更是构成了庙后山石器工业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因其极具自身特色,同时又兼具华北旧石器文化两大系统的部分特点,从而正式建立了“庙后山文化”,并把它作为辽东半岛旧石器初期文化的一个代表。
此外,庙后山人的发现,证实了早在距今50万年的中更新世,人类就已经分布到辽东地区。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我国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的空白,也为研究这一地区以及周围地区人类的分布和迁徙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