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颜
世界很大,劳动最美。劳动是烈日炎炎下的“日晒红”,是汗水涔涔处的“汗渍黄”,更是梦想照进现实后的“闪亮金”。“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生活因劳动而美好;“夙兴夜寐,洒扫庭内”,岁月因劳动而充实。在这个余香袅袅的五月,让我们一起赏美文、品佳作,爱劳动、创幸福。
【佳篇赏读】
记 一 辆 纺 车(节选)
吴伯箫
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深切的怀念。
在延安,纺车是作为战斗的武器使用的。那是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共高潮,配合日寇重重封锁陕甘宁边区,想困死我们。我们边区军民热烈响应毛主席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结果彻底粉碎了敌人困死我们的阴谋。在延安的人,在所有抗日根据地的人,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坚持了抗战,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开荒,种庄稼,种蔬菜,是足食的保证;纺羊毛,纺棉花,是丰衣的保证。
纺线,劳动量并不太小,纺久了会腰酸胳膊疼;不过在刻苦学习和紧张工作的间隙里纺线,除了经济上对敌斗争的意义而外,也是一种很有兴趣的生活。纺线的时候,眼看着匀净的毛线或者棉纱从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毛卷里或者棉条里抽出来,又细又长,连绵不断,简直有艺术创作的快感。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锭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那有节奏的乐音和歌声是和谐的,优美的。
纺线也需要技术。车摇慢了,线抽快了,线就会断头;车摇快了,线抽慢了,毛卷、棉条就会拧成绳,线就会打成结。摇车抽线配合恰当,成为熟练的技巧,可不简单,很需要下一番功夫。初学纺线,往往不知道劲往哪儿使。一会儿毛卷拧成绳了,一会儿棉纱打成结了,急得人满头大汗。性子躁一些的甚至为断头接不好而生纺车的气。可是关纺车什么事呢?尽管人急得站起来,坐下去,一点也没有用,纺车总是安安稳稳地立在那里,像露出头角的蜗牛,像着陆停驶的飞机,一声不响,仿佛只是在等待,等待。直等到纺线的人心平气和了,左右手动作协调,用力适当,快慢均匀了,左手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毛线或者棉紗就会像魔术家帽子里的彩绸一样无穷无尽地抽出来。那仿佛不是用羊毛、棉花纺线,而是从毛卷里或者棉条里往外抽线。线是现成的,早就藏在毛卷里或者棉条里了。熟练的纺手趁着一线灯光或者朦胧的月色也能摇车,抽线,上线,一切做得从容自如。线绕在锭子上,线穗子一层一层加大,直到大得沉甸甸的,像成熟了的肥桃。从锭子上取下穗子,也像从果树上摘下果实,劳动以后收获的愉快,那是任何物质享受都不能比拟的。这个时候,就连起初生过纺车的气的人也对纺车发生了感情。那种感情,是凯旋的骑士对战马的感情,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射手对良弓的感情。
纺线有几种姿势:可以坐着蒲团纺,可以坐着矮凳纺,也可以把纺车垫得高高的站着纺。站着纺线,步子有进有退,手臂尽量伸直,像“白鹤亮翅”,一抽线能拉得很长很长。这样气势最开阔,肢体最舒展,兴致高的时候,很难说那究竟是生产还是舞蹈。
为了交流经验,共同提高,纺线也开展竞赛。三五十辆或者百几十辆纺车摆在一起,在同一段时间里比纺线的数量和质量。成绩好的有奖励,譬如奖一辆纺车,奖手巾、肥皂、笔记本之类。那是很光荣的。更光荣的是被称为纺毛突击手、纺纱突击手。举行竞赛,有的时候在礼堂,有的时候在窑洞前边,有的时候在山根河边的坪坝上。在坪坝上竞赛的场面最壮阔,“沙场秋点兵”或者能有那种气派。不,阵容相似,热闹不够。那是盛大的节日赛会的场面。只要想想,天地是厂房,深谷是车间,幕天席地,群山环拱,世界上哪个地方哪个纺织厂有那样的规模呢?你看,整齐的纺车行列,精神饱满的竞赛者队伍,一声号令,百车齐鸣,别的不说,只那嗡嗡的响声就有飞机场上机群起飞的气势。那哪里是竞赛,那是万马奔腾,在共同完成一项战斗任务。因此竞赛结束的时候,无论纺得多的还是纺得比较少的,得奖的还是没有得奖的,大家都感到胜利的快乐。
就这样凭劳动的双手,自力更生。纺线,不只在经济上保证了革命根据地的军民有衣穿,不只使大家学会了一套生产劳动的本领,而且在思想上教育了大家,使大家认识劳动“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的意义,自觉地“克服那种认为劳动只是一种负担,凡是劳动都应当付给一定报酬的习惯”。在劳动的过程里,很少有人为了个人的什么斤斤计较;倒是为集体做了些什么有意义的事情,才感到是真正的幸福。
就因为这些,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和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围绕着这种怀念,也想起延安的种种生活。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周围工作、学习、劳动,同志的友谊、革命大家庭的温暖把大家团结得像一个人。真是既团结、紧张,又严肃、活泼。那个时候,物质生活曾经是艰苦的、困难的吧,但是,比起无限丰富的精神生活来,那算得了什么!凭着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
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
(原文有删改)
【且读且思】
1.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 选文围绕纺车写了哪几件事?
3. 文章首段有什么作用?
4. 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作用?
【写作借鉴】
1.选材丰富,精裁巧剪。作者从怀念纺车起笔,继而详细叙述了怀念纺车的原因,其中着重记述了“纺车作为战斗武器”发挥的巨大作用,同时描绘了延安军民纺线的劳动场景和愉悦感受。
2.注重点题,中心突出。首段“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深切的怀念”点题,后文中每段结尾也有点睛之笔,结尾段再次点明对纺车的怀念。
3.以小见大,抒发真情。文章通过对延安战斗生活中的一个物件——纺车的怀念,表达对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赞美之情。
【小试身手】
在茶香氤氲中领悟劳动之美
张晶钰
劳动,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勤付出,是“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无限喜悦,是“汗水换来足丰年”的无比自豪。犹记那年春天,与茶的一次难忘邂逅,让我领略了劳动之美。
时光清浅,岁月凝香。转眼间,又到了采茶喝茶的最佳时节——谷雨。到了谷雨时节,降水量逐渐增多,空气湿度加大,潮湿的环境会对人体产生一些不适的影响。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可祛湿气、防病气,因而此时采摘茶叶、喝谷雨茶亦有祈求健康的意思。
我和奶奶背起茶篓,准备去茶园采摘新鲜茶叶。走进茶园,那扑鼻的茶香使我沉醉。茶香弥漫下,是茶农们忙碌的身影。“钰儿快来呀!”奶奶的呼唤声传来,我忙跑过去。奶奶说:“采茶叶要又快又准,更要有耐心,就像这样!”奶奶一边说一边快速摘下一片片嫩绿的茶叶。随着奶奶的手一起一落,她的茶篓中很快就满是生机盎然的绿。我似懂非懂,也学着奶奶一样,轻轻拨开茶树的枝,一丝不苟地寻找着绿绿的嫩芽,虽然动作生疏,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之后,我的茶篓里也溢滿了绿。我擦了擦汗,心中洋溢着收获的快乐。
采完茶叶后,便迎来了一项重大工序——制茶。待采摘后的茶叶自然发酵半日后,奶奶用旺火把洗净的锅烧热,将嫩茶叶下锅,我帮奶奶炒茶叶。所谓炒茶叶又叫“杀青”,就是快速用手抛炒茶叶,其中的手法极为重要,稍有不慎,茶叶就会被炒焦。我快速抛炒着茶叶,虽然长时间的抛炒使手腕隐隐作痛,但这痛感随即便消散在茶香中。接着,我用手把炒后的茶叶从锅中捧出,放入竹编中,与奶奶一同揉捻茶叶。如揉面团一般,我将茶叶揉捏成团,反复揉搓数次后,直到茶叶八成干左右,我轻轻抖散茶叶,这时的茶叶变得卷曲,茸毫显露。最后,我将茶叶放在桑皮纸上慢慢平摊开来,接着连纸带茶叶放入锅中烘干。继续等待40分钟左右,谷雨茶繁杂的制作过程才真正结束。
奶奶掬起一捧茶叶,放在小盘中,又把剩下的茶叶装进瓷罐中。我抓起一撮茶叶,放入奶奶和自己的茶杯中,倒入温水,把茶叶冲泡开来。茶芽朵朵,叶脉盈绿,片片茶叶在水中翩翩起舞,不久之后卧入杯底。轻品一口,唇齿留香,从艳阳高照到繁星点点,一天劳动的疲惫仿佛都消失在这样一杯香茗中。
煮上山泉水,奉上谷雨茶。在茶香氤氲间,我领悟到了劳动之美。
点评
这篇习作以“茶”为叙事线索,回忆了一段难忘的劳动经历——采茶、制茶、泡茶,最后通过品尝自己亲自获得的茶,表现劳动带来的美好体验,歌颂了劳动之美。
《记一辆纺车》参考答案:
1.一辆纺车。2.写对纺车的怀念;写纺车的作用;写纺线劳动;写纺线的意义;抒发怀念纺车的深情。3.首段写自己对纺车的怀念,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回忆。4.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车轮、锭子发出的声音比作弦乐和唱歌,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纺车操作声音的悦耳动听,表现了军民劳动时的喜悦心情。
(作者单位:沈阳市沈北新区雨田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