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V了假N”语义构建研究

2023-06-10 05:17黄美华莫为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2期
关键词:构式

黄美华 莫为

内容摘要:本文以流行构式“我可能V了假N”为研究对象,以搜集到的有效语料为基础,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试图对该构式的类别、构式含义、语用特征以及形成和流行的原因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从组成构式的构件类别与构式的常体和变体等方面分析该构式的类别;在意义方面,该构式表达的主要是反预期义;从语用来看,构式“我可能V了假N”用于交际中,都有区别于其他表达的独特功能,并体现表达者的主观感情色彩。

关键词:构式 “我可能V了假N” 反预期义 语用特征 流行原因

2017年伊始,“我可能V了假N”这一相对固定的流行构式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流行开来。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是有限的,构式“我可能V了假N”是否還能继续流行成为了笔者关心的问题。学界就有了对该构式的研究,如车雯婷(2017)、王月(2018)、胡清国,王光和(2019)等分别从构式的语法、语义、语用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分析,使用构式语法理论对这一构式的构式义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分析该构式产生的动因,以及在使用中具有的语用功能。

一.构式“我可能V了假N”的构成

(一)常项“了”“假”

构式“我可能V了假N”中只有“了”“假”两个词是固定不变的,是常项。表动作已经发生的时态助词“了”一般与该构式中的变项“V”一起构成“V+了”结构,表示动作的完成。“假”一般与该构式中的变项“N”一起构成一个偏正结构。如:

(1)我可能看到了假皂片。

(2)我可能打开了假图。

在上述二个例子中,只有“了”“假”两个词是固定不变的,且其中的“看到了”“打开了”都表示一种动作的完成,“假”在句子中都起修饰作用,分别与“皂片”“图”构成一个偏正结构。

(二)半稳定常项“可能”

在构式“我可能V了假N”中,“我”“可能”处于半稳定状态。即“可能”在构式刚产生时没有发生变化,但随着使用人群不断增加、传播范围不断扩大,该项有可能逐渐被替代。但替代是有条件的,表示可能、猜测或不确定语气的能愿动词“可能”也只能被其它表示可能、猜测或不确定语气的副词或能愿动词替代。两者被替代时,位置不变。

在构式“我可能V了假N”中,“可能”为能愿动词,在句中作状语,表达推测、可能、不确定的语气[1]。有时也可以被某些否定副词、语气副词以及能愿动词代替,表达的同样是推测、不确定的语气。如:

(3)我应该是看了假电影。

(4)我怕不是疯了才敢出去浪。

例(3)由“应该”表示必要与可能的能愿动词作状语,表达一种推测、不确定的语气。例(4)“怕不是”语气副词作状语,表达一种揣测的语气;

综上可知,“可能”为该构式的半稳定常项,且与该构式的常项“了”“假”一起构成了一个框架结构,起定位以及标记作用[1],为该构式的语义奠定了主观化与反预期的基调。

(三)变项“V”

构件“V”和“N”是这一构式中最为灵活多变的,我们把它们称为变项。变项“V”进入该构式后要与“了”连用,表示动作的完成,因而一般是行为动词,而非能愿动词或心理动词。如:

(5)我可能喝了假酒。

(6)我可能买了假香水。

例(5)(6)中的“喝、拿”等都是行为动词。在句中形成了“施事+作用+受事”的结构,表示施事者的行为对受事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例(5)中“我”+“喝”+“酒”,表示施事者“我”以“喝”的行为对受事者“酒”施加影响,使受事者产生变化。

例(5)(6)中的“喝、拿”等都是单音节的及物动词,与后面的宾语一起构成动宾结构。但是在该构式中,“V”为单音节及物动词的频率与其为双音节及物动词的频率差别很大。究其原因,在这一构式中,“V”后必须带“了”,如果“V”为单音节动词,就与“了”构成了一个双音节音段,既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又体现了汉语词双音化的音律美,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

二.构式“我可能V了假N”的语义特征

构式义是不可预测的,它不是各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同样,构式“我可能V了假N”需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可以准确了解其所要表达的信息。而在实际运用中判断这一构式意义的核心是构件“假”的语义泛化情况。“假”的语义泛化,加上“我可能”的主观性表达,从而使得整个构式“我可能V了假N”在语境中表现出一定的反预期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假”的释义为“虚伪的,不真实的,伪造的,人造的(与‘真相对)”。[2]从构式“我可能V了假N”流行开来的源头是一些电竞选手在比赛失利的情况下用“我可能喝了假酒”为自己辩解。此处“假酒”中的“假”可以解释为“伪造的”,但结合语境来看它所要表达的并不是喝了真的假酒,而是以假酒作为挡箭牌来为自己的失败脱责,或表现出一种调侃的态度。因而“假”在此有一个语义泛化的过程,为之后产生的“我可能V了假N”的理解提供了一种认知体验。因为在构式“我可能V了假N”中有些“假”无法用词典上的释义来解释。如:

(6)我可能看到了假皂片,三米长大长腿哈哈哈哈。

例(6)表达了照片中的腿没有达到预期,这里的“假”有[+不长]的语义特征。我们可以看出“假”的语义随着语境的变化而不断泛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认为是构式压制。构式压制是融语用、认知于一体的一种特殊的语法、语义手段,它基于构式与词汇的互动过程,使得词汇的语法、语义产生(部分)变化,以适应其即将嵌入的构式。[3]在构式压制的作用下,作为构式的一部分,“假”受到整体的压制,不仅仅只限于表示逻辑上的真值判断,而且是与整体一起表达一种反预期义。

反预期信息指的是与某个特定预期相反的话语信息,说话人在某一个语境中提出了与某个特定的预期不符的观点时,就表达了一种反预期信息。[4]构式“我可能V了假N”所表达的反预期义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与说话人预期相反、与特定言语社会认同的预期相反。[5]

(一)与说话人预期相反

当说话人发现他的某种行为的结果不符合其预期时,用构式“我可能V了假N”来表达这一反预期义。如:

(7)我可能买了假香水。

(8)我可能坐了假车。

例(7)中,说话人用“我可能买了假香水”来表达他用过之后的状态没有自己所预期的状态好这一反预期信息。例(8)中,说话人发现自己坐的车与预期的不符,于是用“我可能坐了驾车”来表达这一反预期信息。

(二)与特定言语社会认同的预期相反

当说话人发现某一事态与特定言语社会所普遍认同的对这一事态的预期相反时,用“我可能V了假N”来表达这一反预期信息。

(9)我可能去了一个假的大理洱海。

例(9)中“洱海”很漂亮,是中国人的普遍认知,而当说话人发现他所看到的洱海土得不行,于是用“我可能去了假洱海”来表达这一反预期信息。

三.构式“我可能V了假N”的语用特征

(一)用于标题以吸引读者

构式“我可能V了假N”及其变体常被用作新闻标题,来传达作者的意图,吸引读者的兴趣。该构式作为标题时形式多样。三种形式及其使用频率如下:

第一种:直接以“我可能V了假N”作为标题。如:

(10)我可能遇到了假12。

(11)我可能遇到了假同事。

初讀这一类标题,读者首先会被吸引,但可能会一头雾水,继而激发出好奇心,想要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

第二种:引标题+“我可能V了假N”如:

(12)一只家的蓝胖子,我可能遇到了一只假的胖子。

这一类标题较第一类多出了引标题,除引出主题、丰富标题内容的作用外,前后的对比更加吸引人眼球。

第三种:“我可能V了假N”+副标题。如:

(13)我可能遇到了一个假摩羯座男友。看大家都说摩羯话少。

副标题对主标题的解释说明使读者对文章内容更加明晰。

1.体现作者的主观态度

构式“我可能V了假N”表达了说话人“自我”的主观性。“主观性”是语言的一种特性,指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也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情感,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6]

首先,从“视角”方面看,构式的主语“我”通常是叙说的出发点,在某些句子中即使主语不是“我”也表达了说话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观察角度。[7]如“你怕不是个假的电影频道”中,表达了说话人对电影频道的采访内容不符预期的这一客观情状的主观叙述。

其次,从“情感”方面看,构式“我可能V了假N”在不同的语境中体现不同的情感态度。如:

(14)日本老爷爷坚持17年用excel作画,我可能用了假的excel。

例(14)中,表达的是作者对爷爷画画能力的一种赞许的情感态度。

2.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构式“我可能V了假N”作为标题,是一种非常规的表达。一方面是为了给人一种新奇的感觉,吸引读者的眼球;另一方面是为了利用该构式的反预期义来设置悬疑,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引发读者的思考,最后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以“我可能看到了假的合唱团”为例。乍看这个标题就会让读者产生一种“假的合唱团?什么样假的呢?”的疑惑;读者点进去一看,就会产生“是一个合唱团没错啊,为什么会是假的呢?”的疑惑;最后,看完整个内容,发现这个合唱团是真的没错,但是其演唱的内容不是我们所熟知的高雅艺术,而是一个吐槽亲戚们的过度关注以及调侃自己的音乐合唱,给人一种超预期的新奇感。

另外,用该构式作为标题,是一种通俗化的表达方式,可以将新闻的严谨性和趣味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吸引大众阅读。

(二)用于语篇以起承转合

构式“我可能V了假N”除了作为新闻标题外,更广泛地应用于语篇中。构式“我可能V了假N”可以出现在语篇的开头,也可以出现在语篇的中间和结尾,如:

(15)我也曾见过许多网络从业者,若没有人带着学,那么只能够从事搬设备,也许他们在夜深人静得时候都会问一问自己,我可能是学了一个假网络?别着急,能治。

(16)你的法令纹可能是假的,还在用错误方法解决法令纹吗?

在语篇中,句子间都具有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我们根据该构式在语篇中的位置,将其语用功能归纳为以下三种。

3.引入话题

构式“我可能V了假N”,作为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语篇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当该构式出现在语篇的开头时,它作为一个总括性的话语,开篇点题,并为接下来的所要具体陈述的内容引入话题。如:

例(17)中,“你的法令纹可能是假的”出现在该语篇的开头位置,引出了中心话题,之后的“解决法令纹得方法都是错的”是对中心话题的具体阐述。

(三)用于交际以营造气氛

构式“我可能V了假N”遵循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可以帮助说话人达到交际目的。根据具体语境我们将其交际功能大体分为三类。

1.化解尴尬

在言语交际中,当说话人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可以运用该构式以自嘲的方式化解尴尬,维护自己的自尊,甚至为自己的能力不足做辩解。

2.营造轻松的氛围

当说话人在一个与预期不符但是又非常有趣的情状下,可以运用该构式以一种轻松、调侃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营造一种轻松交际氛围。

3.委婉批评

当说话人遇到低于自己预期的人、事、物的时候,会用该构式以一种委婉的语气提出批评,表达自己的失望。

综上所述,构式“我可能V了假N”是一种主观性的表达。无论是用于标题,用于语篇,还是用于交际,都在具体的语境中表达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认识。在言语交际中,更倾向于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而这种主观情感的表达随着说话人态度、观点的不同,表现出了三种不同的感情色彩。

四.构式“我可能V了假N”形成与流行的原因

(一)语言内部原因

从语言内部分析构式“我可能V了假N”产生及流行的原因。我们大致从构式的压制说和语言的模因论这两方面展开。

1.压制说

只要是对语句(包括短语或分句)的结构、意义和用法起主导性或关键性(不可缺少)作用,并迫使他者作适当调变的现象都可叫“压制”。在一个语句中可能是构式起主导作用,就叫构式压制;也可能是词汇起主导作用,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则可称为“词汇压制”。[8]前文所分析的“假”的语义泛化就是构式压制的结果,这里就不再赘述。

构式除了对“假”的语义有压制作用外,其对进入该构式的“N”也有压制作用。我们知道大部分的名词都可以进入该构式,但这大部分名词中并不是所有名词都具有逻辑意义上的真值判断进而可以被“假”修饰的。是该构式对这种名词产生了压制,使其能够进入该构式并具有了新的指称含义。“假”是该构式的常项,在该构式中具有主导作用,其也对该构式有压制作用,即使该构式的主观化表达都具有一种判断义。综上,构式压制和词汇压制的双重作用,为该构式的大量生成与传播提供了可能。

2.模因论

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9]该理论的首创者道金斯认为“模因是大脑里的信息单位,是存在于大脑中的一个复制因子”[10]。语言作为模因的载体之一,本身也承擔着模因的角色,在字、词、句乃至篇章等层面上表现出来,成为各种各样的“语言模因”。构式“我可能V了假N”得到广泛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言模因的不断复制。海利根(Francis Heylighen,1998)提出模因复制的四个阶段:同化,记忆,表达,传播。我们以“我可能喝了假酒”为例来阐述语言模因复制的过程。首先当读者接触到“我可能喝了假酒”,便会下意识的在它的语言环境下解读它的意义,理解传播者所要表达的调侃、自嘲的态度,并将其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是同化的过程。此时的读者已经被传播者的语言模因所感染,成为语言模因的新宿主,语言模因便进入到了宿主的记忆之中。当然在新宿主的表达过程中,他是选择记忆中的核心,即这个语言信息所表达出的调侃、解嘲的意义,因此他就会利用“我可能V了假N”来表达他自己所要表达的意义。传播则是这个过程的不断重复。而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创新的使用这个句式,产生了不同的结构变体,从而使“我可能V了假N”成为一个强势模因,迅速流行开来。

(二)语言外部原因

大众认知心理的转变、追求个性化的表达、环境的变化等社会原因是促使构式“我可能V了假N”产生与流行的重要外部因素。

1.大众对个性化表达的追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客观世界的不断变化,人们的认知心理也产生了变化,形成了某种表达诉求,语言系统也要适应人的认知的转变来表达个体的意愿。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使中国传统的认知心理发生了转变,人们更趋向于表现自己的个性。人们迫切的希望有新的语言表达形式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构式“我可能V了假N”本身就是一种主观化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说话人的自我,为他们追求个性化表达的需求提供了媒介。

2.网络媒介的传播

网络世界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使非常规的语言表达有了生存基础;自媒体对非常规的语言表达的科普与传播有助于该语言表达被大众熟知;大众对这一非常规的语言表达形式的广泛运用再加上互联网传播与更新的速度等。都为构式“我可能V了假N”的形成与流行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综上,构式“我可能V了假N”的形成与流行是语言本身与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语言的发展是动态的,它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需求。社会在不断发展,它又是否能一直维系自己的生命力?目前看来该构式依然具有一定的流行度,所以可以认为该构式的前景依然是明朗的。

网络流行语属于一种语言模因,具有复制性强、易传播的特点。微博、小红书等自媒体的使用也大大加快了流行语的传播速度。“我可能V了假N”这一构式可以用在各种场合进行表达,勾起整个社会,不同群体的认同,也反映出一定的社会热点和从众心理,归属于人们热衷的一种吐槽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阶段的文化变化都反映在语言中,网络流行语也是对社会文化的直观映射。

参考文献

[1]陈景元,周德庆.网络流行构式“X一时爽,一直X一直爽”的形成和发展[J].大理大学学报,2021(01)

[2]车雯婷.“我可能V了假N”的语义、结构演变及流行机制探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7(08)

[3]邓惠.网络流行语“我可能V了假N”的语篇考察[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7(04)

[4]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06)

[5]胡清国,王光和.“不是N的N”的评价功能与主观移情[J].汉语学习,2019

[6]葛厚伟.“不想当X的Y,不是好Y/Z”构式探微[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02)

[7]金江,魏在江.转喻性与体验性:构式压制的两个维度——以动词为例[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7(04)

[8]陆黎明.“亏+人称代词+VP”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9]沈云.模因理论在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1,30(03)

[10]吴雨晴.从语法研究的小三角看流行构式“主语+可能V了假N”[J].汉字文化,2019(05)

[11]王月.网络流行语“我可能V了假X”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01)

注 释

[1]从语法研究的小三角看流行构式“主语+可能V了假N”

[2]“亏+人称代词+VP”构式研究

[3]转喻性与体验性:构式压制的两个维度——以动词为例

[4]“不是N的N”的评价功能与主观移情

[5]“不想当X的Y,不是好Y/Z”构式探微

[6]网络流行构式“X一时爽,一直X一直爽”的形成和发展

[7]预期违背构式“V了个寂寞”语义构建研究[J]

[8]“亏+人称代词+VP”构式研究[D]

[9]模因理论在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

[10]网络流行语“我可能V了假X”研究

本文系教育部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青年项目“近代徐家汇汉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号:21YH05D)、上海市哲社规划基金青年项目“近代徐家汇的知识生产与传播”(项目号:2020ELS003)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构式
“不可推导性”作为标准的虚妄:兼评“修辞构式观”
“要多X有多X”的构式分析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主观性在口语构式中的非常规表达——以口语构式“V+他2+NumP”为例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舟山话中的修辞构式“X勒呒处去”
“有一种X叫Y”构式的语义认知考察*——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接口探索
当代流行构式“X也Y”研究
认知构式语法
从构式理论、三层语法看辞格构式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