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佳佳 李桂荣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发展之要。”改革开放以来,中职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的劳动力结构。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有中职学校7294所、招生488.99万、在校生1311.81万、毕业生375.37万。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0年保持在96%以上,全国2亿多技能劳动者,高级工4700万、技师1000万、高级技师300万,相当一部分接受过中职学历教育或中职培训。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中职教育的基础性地位越来越凸显。
学生就业是中职学校声誉的重要来源,实现高质量就业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目标。自2005年,教育部开始发布中职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从总体情况看,全国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高位水平。但是,高就业率并不代表高就业质量。一些研究表明,中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往往面临着收入较低、稳定性较差、发展空间不大等问题。因此,初中毕业生对中职教育的选择意愿较低,部分学生宁愿辍学或者复读也不愿意读中职;一些“伪自愿”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就读期间也有较高的流失风险。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计算,2019 ~ 2021年中职学校学生流失率在12% ~ 15%之间,平均流失率为14.2%,普通高中的这一比例仅为1.6%。
职业教育真的不如普通教育吗?读中职真的无用吗?2022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从法律上确定了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属性”,中职与普高是同等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中共二十大也强调要“推进职普融通”“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那么,该如何理解中职教育的类型价值呢?本文依据实证数据,基于就业质量视角对中职教育的就业市场回报进行讨论,以期丰富对中职教育类型价值的认识。
一、实证分析
1.上与不上中职的就业市场回报是否存在差异,即初中学历和中职学历两类群体的就业质量是否相同?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2013、2015和2017年的微觀数据,选取从中职学校毕业且年龄在18~65岁的劳动人口为研究样本,以收入、工作强度、工作稳定性和自主性为测算指标,通过标准化处理和等权平均法生成就业质量指数。然后,以就业质量指数为因变量,以学历类型为自变量,以个体特征、家庭背景为控制变量,加入年份和地区固定效应,构建OLS回归模型(ordinary least squares,普通最小平方法,一种通过最小化误差平方和寻找数据最佳拟合函数的数学方法),分析初中毕业后上中职与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质量变化。研究结果发现,与初中毕业后直接进入就业市场的群体相比,完整接受中职教育的劳动者群体就业质量提高了6.34%,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显著性水平:描述变量落在置信区间以外的可能性的统计学概念)。这表示,对于初中毕业生来说,相对于直接就业,接受中职教育会获得更高的就业市场回报。
2.高中阶段接受不同类型教育群体的就业市场回报是否存在差异,即普通高中学历与中职学历这两类群体的就业质量是否相同?依然基于CGSS 2013、2015和2017年的数据,用相同的方法建立模型,因变量、控制变量不变,自变量的值由初中学历和中职学历变化为普高学历和中职学历,分析同等学历不同类型教育带来的就业质量差异。研究结果发现,与普高毕业的劳动者群体相比,中职毕业的劳动者就业质量提高了1.24%,这一结果的显著性水平虽然为10%,但依然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对于高中毕业即就业的学生来说,接受中职教育相对于普高会获得较高的就业市场回报。
3.中职学校拥有不同人力资本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回报是否存在差异,即同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与不学、学好学坏,是否会影响其就业后的劳动收入?基于河南大学教育行动研究中心2013~2018年对同一批样本中职学生进行的5次追踪调查数据,选取中职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群体为分析对象,以劳动收入为因变量,以人力资本为自变量,以中职毕业生个体特征、家庭背景、就读的中职学校特征和基本就业状况为控制变量,构建OLS模型,分析中职学校不同人力资本毕业生的劳动收入情况。在人力资本变量的选择上,根据以能力为核心的新人力资本理论框架,将中职学生的人力资本分为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其中,认知能力指标包括数学、技能标准化测试成绩;非认知能力指标为尽责心和一般自我效能感。
研究结果显示,认知能力中的数学成绩、非认知能力中的尽责心与劳动收入显著正相关,数学成绩和尽责心每增加一标准分,劳动收入分别增加6.6%和5.5%,且均在5%的水平显著。技能标准化测试成绩、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劳动收入的相关系数虽然不显著,但均为正值,这表示两者对劳动收入有不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总体来说,人力资本对中职毕业生的劳动收入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并且,进一步分析中职学生一个学年内的人力资本变化发现,数学测试成绩平均增加5.0分,技能成绩增加10.6分,与学生所述的成绩增进情况基本一致。可以看出,中职学生的人力资本在中职学校得到了一定提高。这意味着,中职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而且,人力资本较高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回报也较高。
二、结论与讨论
从以上三个层面的分析可以得出:
1.上中职与初中毕业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相比,接受中职教育的就业市场回报较高。新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能够增加个人的认知和非认知能力。与初中毕业生相比,中职学生通过接受更多的教育积累更多的人力资本,进而在就业市场获得更多的收益。根据明瑟收入模型,劳动收入和受教育年限具有线性关系,同等条件下,受教育年限越长,收入越高。
2.中职毕业与普高毕业相比,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回报较高。中职和普高作为同一阶段两种不同类型的高中教育,究竟哪种类型的教育能够带来更多的回报,这是学者们一直关注的问题。我们的实证研究虽然证实了上中职能获得更高的就业市场回报,但这一结果是基于最高学历而言。也就是说,对于没有能力或机会上大学的学生来说,上中职既能习得知识,又能学会一定的职业技能,中职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在劳动力市场就业,对于没有能力和机会上大学的人而言,是更好的选择。对于高中毕业后继续升学的学生来说,选择哪种类型教育更好,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3.同样是上中职,在中职学校积累的人力资本越多,劳动收入越高。人力资本理论对教育回报有强有力的解释力,它明确指出,人力资本越高,给个人带来的收益越高。学者们也都在实证研究中证实了这一结论,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人力资本越多的人在劳动力市场的表现越好,收入越高。
三、对策与建议
根据以上结论,结合当前中职教育吸引力尚显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内部衔接机制,坚持高中阶段类型教育的定位。首先,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是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既然有区别,就不应一味模仿普通高中教育。其次,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这种类型教育的一个阶段,而非全部。当前越来越多的中职毕业生选择升学,这要求中职学校一方面要坚持职业教育的办学逻辑,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不能抛弃高中属性,要加强文化素养教育,为中职学生继续教育作准备。当前,职业教育类型也正在走向高等化,这要求在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在专业標准、课程建设、学籍管理、实训安排、教学改革等方面系统设计、衔接贯通,实现中职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中职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通达。
2.完善资格框架制度,明确就业和发展的定位。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构建普职等值、融通的教育体系是提高中职教育吸引力的必由之路。当前,中高职衔接、中本衔接方面确实取得了显著进步。然而,普职等值互认方面,并没有实质性进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享受同等待遇的目标还未真正实现。关键原因在于,国家资格框架制度尚未建立。完善资格框架制度首先要构建统一的职业资格能力标准和资格认证体系,让资格认证有章可循;其次要建立学分认定制度,不同背景的学习者通过课程学习获得的学分可以相互认定,达到职业资格能力标准即可获得资格证书;最后要有专门的部门进行资格认证管理,打破当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改变政出多门,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资格认定标准不统一的现象。
3.坚持“三全育人”,突出提升学生人力资本的定位。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中职教育担负着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但不可否认,由于中职学校入学门槛低甚至无门槛,学生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学校育人工作充满挑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就是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中,促进学生身心成长。具体来说,一是知识学习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专业课老师要将思政教育融合在日常教学中;二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在实践中育人;三是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相结合,校企协同育人,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融合育人;四是以学生成长为主线,教学、日常管理、企业实习“三位一体”,对学生进行过程性、增值性评价,顺应身心发展规律,全面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促进中职生的人力资本积累。
[许佳佳,河南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博士生;李桂荣,河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教育学一般项目“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监测机制研究”(BJA180103)的阶段性成果/责编 张 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