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 孙爱蓉
《快乐的啰嗦》乐曲轻轻响起,穿着彝族服装的曾雪辉在孩子中间翩翩起舞。孩子们围在她周围,合着旋律打着节拍,尽情地唱啊、跳啊。竖笛声响起,轻快悠扬,如风过水面,激起阵阵涟漪。置身于这样的课堂,你常常會忘却自我,情不自禁地融入进去,享受着大家的享受,快乐着大家的快乐。这样的课堂,就是曾雪辉苦苦追寻的“灵动音乐”课堂。
从关注教到关注学,音乐教学要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
“灵”有“灵活、灵巧”的意思,也有“精神、灵魂”的意思。这两种含义从两个层面反映了曾雪辉所追求的“灵动音乐”教学主张的内涵:在塑造活泼灵巧的教学形态层面,她主张依托视听情境活动、多元实践活动、自主学习活动打造动态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想象力、创造力和终身发展所需的学习力,提升音乐素养;在聚焦精神滋养的教学旨归层面,她主张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音乐,涵养人文精神与高雅气质。
任何一个成熟的教学主张的提出都不会一蹴而就,而会经历漫长、艰辛的探索过程。“灵动音乐”教学主张的形成也不例外。
1987年,从小就喜欢唱歌的曾雪辉如愿考上监利师范学校音乐班。毕业后,她被分配到荆州市荆州区纪南乡楚都中学教音乐。当时,由于缺少音乐老师,很多学校的音乐课不能正常开设,即使勉强开课,不少老师也只能把自己会唱的歌曲转教给学生。这样的音乐课,学生不会真正喜爱。曾雪辉的到来,如一缕清风带给学生全新的体验,她教简谱、教乐器……这些都是学生以前所不知道的,他们学习音乐的热情瞬间被点燃。曾雪辉很快成为师生心目中的“名师”。
1994年,顶着“名师”光环的曾雪辉被调入百年名校——荆州小学。一到学校,她就接受了参加荆州市“黄鹤美育节”的赛课任务。曾雪辉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认真解读教材所涉及的乐理知识和音乐技能,并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方案。经过多次试讲,她对知识有了准确的把握,对教的流程、方法谙熟于心。曾雪辉信心满满地走进赛场,结果只得了三等奖。
教学内容教得清楚、明白,教学重难点得到了突破,教学流程设计合理,为什么只得了三等奖呢?曾雪辉苦苦思索,不明就里。一直到1996年她到武汉参加培训,听了一位老师主讲的《画圆圈》后,才琢磨出一些“门道”。那是一节合唱展示课,整节课由活动贯穿,执教者除在关键处讲一讲、演一演、联一联之外,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看着学生全身心投入的自主自发的学习情景,曾雪辉内心一震:原来,好的课堂不是教师一味地展示自身的专业技能,而是学生展现精彩的表现;反观自己以往的教学,关注点都在“教”而忽视了“学”,难怪那节课只获得了三等奖。
找到了症结,曾雪辉立即对症下药,进行调整。她至今仍记得教学《草原就是我的家》的情景:课始,饱含蒙古族风情的课件把学生拉入那达慕大会的情境中;课中,学生通过模仿骑马、摔跤、射箭等(如配合射箭动作想象“咻——啪”的射箭过程)活动,理解附点音符的节奏;课尾,各小组领取自主学习任务,或是为歌曲创编动作,或是合唱表演歌曲,或是用双响筒和碰铃伴奏。这样的课堂“动感十足”,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仅掌握了音乐知识,而且涵养了人文气质。这样的课堂不是一个“动”字所能涵盖的,在“动”中还孕育着“灵”。“灵动音乐”就这样与曾雪辉不期而遇。
让学生在创意艺术表现中享受音乐、创造音乐
有了明确的思想引领,曾雪辉开始探究视听情境活动、多元实践活动和自主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策略问题,力求为学生的创意艺术表现搭建阶梯。
在曾雪辉看来,视听情境活动的目的是通过感官触发学生的想象,为学生描述音乐意境提供台阶,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素养,其中“想象力”是关键,教师可以抓住导入环节,基于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精心设计贯穿课堂的视听情境,为学生提供触发想象的感官体验和心理环境,多元实践活动的设计要抓住一个“异”字,让学生在“求异”的过程中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强化艺术表现力,如根据乐曲的发展想象音乐形象、创编音乐故事,用个性化的歌词演绎乐曲,或者根据同样的节奏或歌词创编不同的曲调,并用葫芦丝、竖笛等不同的乐器演奏,等等;自主学习活动是达成学习目标的最主要方式,不论是视听情境的创设,还是多元实践活动的设计,如果离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它们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而自主学习的主要载体是导学单,设计导学单时既要突出乐曲基本信息的学习指导,又要突出乐曲意境、情绪、结构和力度的品析引导,还要为乐曲的多元表现铺路。
想清楚了教学的具体策略,曾雪辉立即展开教学尝试。通过不断实践与反思,她把握了自主学习在多种课型教学中的落实策略,并明确了“明背景—习乐理—试唱歌”的课前预习路径,以及“小组交流—代表汇报—质疑订正—创词编舞—总结升华”的课堂学习路径。这个时期,各级各类教学比武中常常出现曾雪辉展露“灵动音乐”教学魅力的身影,她的探究成果逐步在更大范围内获得认可,她执教的课多次在市级、省级音乐教学比武中荣获一等奖。
2015年,曾雪辉接到参加首届“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教学比武活动的任务。经过认真思考,她选择了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七课《爱满人间》第一课时《爱的人间》作为参赛内容。教学前,她整合有关盲童的图片和歌曲《你是我的眼》,将这些素材制作成微课视频,作为激发想象的视听情境;围绕理解歌词和感受乐曲设计了4个导学问题,并让学生提前自学。课始,视听情境激发了学生对歌曲形象的想象,以及交流、表达的冲动,他们对歌曲的审美感知更准确了。课中,学生小组交流导学问题,并依次做汇报。针对问题“歌曲中盲童的心情如何,你是从哪些歌词看出来的”和“歌词中4个‘总有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小组代表引领学生读、唱歌词“我心中有个太阳……听到小鸽子的歌唱”和“总有温暖的手牵着我……总有一个呼唤飘在我心上”,读出了盲童的快乐,唱出了世人关爱盲童的温暖力量。针对问题“歌曲分几个乐段,每个乐段给你什么感觉”和“从弱起小节、休止符等谈谈你对歌曲的感受”,学生结合小组汇报内容和曾雪辉的点拨,明确了歌曲ABA′的结构及其“温馨—激动—甜蜜”的情绪,并在练唱简谱、吹奏葫芦丝等活动中体会到休止符的表达技巧,唱出了歌曲高潮部分的力度变化。为强化学生的创造力,曾雪辉设计了“自主表演”环节。课堂排练中,有的小组合唱歌曲,有的小组改编歌词,有的小组用巴乌演奏歌曲,还有的小组用手语、舞蹈等形式表演歌曲,让随后的汇报成了一场多种艺术形式融合的创意表演。
在曾雪辉的引领下,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他们不断探寻音乐表现的新思路,在活动中认识、体验、享受、創造音乐,提升了音乐素养,发展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自主学习能力也不断提高。这节课最终通过层层筛选,获得“部级优课”称号。
用音乐滋养学生的精神,丰盈学生的生命
随着各种荣誉接踵而至,曾雪辉的影响力越来越大。2016年,荆州区教育局通过严格遴选,在荆州小学挂牌成立了曾雪辉名师工作室。彼时,区教科院李家浩院长主导以学科推进的方式深化区域课程改革,区域内三十几个名师工作室都在落实“名师名校支教”活动。
曾雪辉主动要求到偏远的邱市小学支教。她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和孩子们见面的情景。那天早上,她踏着轻快的步伐走进教室,问学生学过哪些乐器,结果十几个孩子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有一个胆子大一点的男生甚至茫然地问她:“老师,什么是乐器?”“那一刻,我的内心十分窘迫。准确地说,是十分酸楚!这都是十几岁的孩子啊,他们竟然连‘乐器这个名称都感到生疏,如果不是亲耳所听、亲眼所见,打死我也不敢相信!”
课后,曾雪辉了解到这些孩子几乎都是留守儿童,很多都是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有的甚至借住在亲戚家中,家庭条件都不是太好。她心中隐隐作痛,决定尽自己所能帮助这些孩子。想到孩子们都没学过乐器,她立即自费订购了100支竖笛送给大家。
有了竖笛,曾雪辉开始利用各种机会教孩子们吹奏。于是,音乐课上、课间休息时,笛声便常常在校园里响起,从破碎到连贯,从杂乱到整齐。其间,曾雪辉发现当初大胆提问的男生刚开始学得很积极,后来慢慢地懈怠了,连上音乐课都无精打采。曾雪辉找其他科任老师了解情况,他们告诉她:这个孩子叫晓明(化名),父母离异多年,为了养家,父亲不得不外出打工,家中只有他和奶奶一起生活,而奶奶长年多病,身体稍好时还能操持家务,身体不好时家庭重担都落在晓明身上。
孩子还不到12岁啊,谁曾想就要挑起生活的重担!曾雪辉心中像针扎一样疼。周日上午,她到晓明家去家访。低矮的三间平房,潮湿,破败,奶奶躺在床上,晓明坐在小板凳上择菜。看到曾雪辉,他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但很快垂下头去。
时至今日,曾雪辉已不能记起当时究竟给晓明说了些什么,因为“内心很震撼,心情很沉重,感觉语言太苍白,心里就想着怎样尽力帮助他”。最好的帮助莫过于“点亮”,在曾雪辉看来,晓明出现目前的状况与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有关,而借助音乐或许能点亮他的梦想。
曾雪辉为晓明量身定制了“点亮”方案:用音乐故事为他树立生活的目标;用音乐技能帮他找到前进的阶梯;用音乐的高雅涵养他雅致的品格。在支教的一年中,曾雪辉始终关注着晓明的成长,一步步实施着自己的帮扶计划。而晓明也没有辜负她的付出,慢慢地变得阳光、开朗、自信、上进,更重要的是,在长期耳濡目染的熏陶下,他深深地爱上了音乐。如今,已是北门中学音乐专业优秀学生的晓明对那一年的时光仍记忆犹新。“是曾老师带我走进了音乐的大门,是音乐点亮了我生活的信心”,他说,“我要做一个像曾老师一样的人,扎扎实实地完成学业,然后回到家乡去,用音乐点亮更多孩子的梦想与希望!”
责任编辑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