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档案事业发展中心
2023年3月21日,《北京档案》评审专家座谈会在北京市档案馆召开。会议由北京市档案馆副馆长、《北京档案》总编梅佳主持,《北京档案》副总编严秀分享了杂志的发展历程和办刊举措。来自档案领域和史学领域的16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参加会议,就提升杂志核心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交流研讨、建言献策,促进了期刊发展与学术交流的深度融合。
作为档案行业的主流媒体,《北京档案》始终坚持“思想引领”,严把政治关、政策关、导向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档案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积极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政策法规,及时反映首都档案工作动态,繁荣档案学术研究,促进档案工作业务交流,弘扬档案文化和首都文化,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北京档案》坚持走专业化、特色化发展道路,通过“专业强刊”“特色兴刊”在业内树立了口碑,形成广泛的读者群。一是立足档案行业优势,围绕档案事业发展中心工作,及时反映档案工作动态和最新成果,广泛交流各地档案工作经验;二是关注学术前沿,追踪学术热点,搭建档案学界、史学界和其他相关学术领域的交流平台,推动档案学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三是突出文化特色,“史料研究”和“档案文化”两个板块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前者侧重档案史料的挖掘和研究,后者展示原汁原味的京韵文化、介绍特色馆(室)藏品。经过近40年的探索和实践,《北京档案》在行业期刊中树立了鲜明的品牌特色,刊物质量稳步提升,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与会专家一致认同《北京档案》强化专业、坚守特色的办刊理念,充分肯定了集理论性、业务性、文化性于一体的办刊风格,对杂志质量给予高度评价。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徐拥军指出,质量是媒体的立足之本,《北京档案》多年来稳定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之列,充分证明了杂志在学术界和行业内的影响力,体现了编辑部树精品、创品牌的意识。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梁继红表示,《北京档案》经过近40年的发展,形成了理论研究、业务实践和文化传承“三位一体”的内容框架,在档案期刊中确立了鲜明的办刊特色。尤其是,刊物以历史档案为根基,结合历史和文化研究,刊发以北京历史文化为主题的系列研究成果,极具地方文献和文化研究特色,将普遍性与区域性较好地融合在了一起。
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任越提出,《北京档案》为档案学及相关学术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思想交流和成果共享的平台,杂志刊发的文章极具学术参考价值,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河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颖表示,《北京档案》的栏目设置非常全面且各具特色,文章内容既有广度也有深度,理论性和可读性都很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闫静认为,作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档案学的重要平台、载体和阵地,《北京档案》是认识档案学、了解中国档案学发展的重要窗口。杂志站位高、视野广,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内与国际相结合,栏目定位特色鲜明。
选题策划是出版编辑工作的基础,优秀的选题是提高刊物质量的关键所在。在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中,《北京档案》与时俱进、紧跟热点,紧密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档案事业发展中心工作、首都建设和发展进行选题策划、组稿约稿。例如,围绕纪念改革开放30年,推出回顾30年档案事业发展的专题文章;深入解读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政策法规;策划庆祝建党90周年和建党100周年专题文章;结合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举办,推出“冰雪史话”栏目,介绍中国冰雪运动发展和冰雪文化;开展“喜迎二十大档案颂辉煌”主题征文活动等。
与会专家们认为,《北京档案》应坚持主动设计、主动谋划的办刊思路,加强议题设置和舆论引导,紧密对接党和国家政策方针,跟踪聚焦学术研究前沿和热点,准确把握新时代首都发展新形势,进一步提升选题策划水平。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教授韦磊表示,《北京档案》可结合期刊发文方向和重点领域,围绕学术热点和理论前沿,有方向、有目标地组稿、约稿,从稿源上把控文章质量。辽宁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赵彦昌提出,杂志可设置年度选题和重点选题,以引导作者撰文方向。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曲春梅建议,结合国家档案事业发展重大战略、重大举措以及档案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趋势等进行专题策划,定向约稿或征稿,依托重大选题产生重磅效应,提升杂志在学术领域和专业领域的影响力。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周林兴也提出,可针对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要节点、热点问题进行专题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建伟认为,《北京档案》每期都会刊发与北京历史文化相关的文章,客观上推动了“北京史”学科的发展。今后可在“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这一重大课题上多做文章,结合中轴线申遗、“三条文化带”建设、老城保护等重点课题进行策划,发挥档案鉴古知今的作用。
除了加强内容策划,與会专家认为,提升学术性也是推动《北京档案》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杂志要紧跟学术研究热点,把握学术研究趋势,紧盯最新研究成果;从写作、编审、设计等环节加强期刊的学术规范建设;加强与专家学者的沟通交流,融入更多的学术活动。
徐拥军教授指出,《北京档案》要加强开放意识。一是对档案界以外的受众开放,除了档案界专家学者和档案工作者,杂志也要面向其他相关领域的受众,例如数字化管理、信息管理、图书馆、博物馆等。二是面向档案学以外的学科开放。档案学具有综合性科学的特征,杂志在选题策划、组稿约稿方面,要体现档案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三是对不同的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开放,做到兼容并蓄、百家争鸣。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王玉珏指出,结合热点进行专题策划、定向约稿征稿,有助于提升文章的引用率。除此之外,杂志应当扩大作者群,面向与档案学有交集的学科领域专家约稿,打造百花齐放的学术园地。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吕元智认为,遵循学术规范是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术论文要有学术高度,实践论文要有实证分析。他建议《北京档案》与学术界加强联系交流,通过举办或协办沙龙、研讨会等方式,更多地融入学术活动,为构建档案学术共同体赋能。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朱兰兰建议在原有基础上提升杂志的学术性,如适当增加学术论文的篇数,提高论文的选题质量。
随着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传播渠道的不断拓展,以杂志期刊为代表的传统媒体面临创新转型的现实需求。《北京档案》作为纸质期刊,在互联网和新媒体发展的浪潮中,也在不断探索媒介融合的发展路径。目前,《北京档案》除了依托传统的发行渠道,还利用北京市档案信息网、微信公众号等载体进行对外宣传,扩大读者群和影响力。对于传播方式的创新,与会专家也给出了意见和建议。
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蒋冠指出,《北京档案》在内容建设上持续发力,杂志品位不断提升,下一步可在传播方式上多做创新:一是加强线上传播,利用社交媒体和新媒体,推送杂志目录和文章,扩大影响;二是加强线下宣传,如举办或参与学术会议,不仅有助于杂志扩大稿源,也有助于提升杂志的对外形象。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艳红建议,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新媒体技术,增进杂志与作者、读者的交流。吉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张卫东建议,编辑部多融入学术活动,增加杂志在学术圈的曝光度和交互性。
与会专家的精彩发言给《北京档案》编辑部的所有同志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边聆听、边思考,如何在立足专业、坚守特色的基础上,推进期刊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梅佳副馆长在发言中指出,《北京档案》一路走来,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档案学界和业界的大力支持。各位专家提出的真知灼见,对于杂志今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24年,《北京档案》将迎来创刊40周年和出刊400期。四十载光阴荏苒,既记录了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壮大,也见证了《北京档案》的成长进步。奋辑扬帆启新程,行稳致远再出发。在保持已有特色、夯实办刊质量的基础上,《北京档案》将立足“四个坚持”,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一是坚持政治性,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牢牢把握“档案工作姓党”的政治属性,发挥舆论引导正向作用,更好地服务黨和国家工作大局,促进和推动首都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坚持学术性,密切跟踪学术热点、关注学术前沿,突出专业特色、提升专业水准,加强与学术界的交流联动,为档案学发展贡献力量;三是坚持规范性,加强采编机制建设,规范论文写作格式、约稿审稿流程,着力提升干部队伍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杂志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四是坚持创新性,总结经验、守正创新,深入研究期刊发展规律和办刊模式,在选题策划、传播形式等方面不断创新,持续增强期刊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