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对玉米生产加工产业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研究*

2023-06-09 10:21刘照磊武卉昕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23年3期
关键词:耦合玉米加工

刘照磊,武卉昕

(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30)

一、引 言

农村产业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途径。加快推进农村产业融合,能够使得产业链增值红利更多地留给农户。201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关注产业融合,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重点发展加工产业,鼓励农业企业与农业大县合作,支持产地发展粮油加工和食品制造两大产业。农产品生产加工融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为补齐农业产业链短板,锻造农业产业链长板,促进产业增值和产业融合等提供了政策扶持和理论依据。

玉米生产加工链条缺乏协同性。我国农业以家庭经营为主,生产分散、品种杂乱导致生产成本过高,技术标准和产业标准的不统一导致企业的加工成本上升(于兴业等,2019)。其次,玉米生产加工布局不协调。从整体来看,玉米饲料加工企业多在玉米消费区选址建厂,如东部沿海地区,距离玉米主要生产区较远,大规模运输提高了玉米加工业的成本(韩绍凤等,2016)。最后,玉米生产加工价值分配不合理。玉米的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低导致农民种植积极性受挫(仇焕广等,2021)。玉米深加工企业的同质性强、竞争力低制约了玉米生产加工价值的提升。因此,研究玉米生产加工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紧迫性。

不同的产业之间是否存在相同的技术条件是形成产业融合的根本,产业融合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最先发生的便是产业间的技术融合。技术融合是指某一产业中的技术创新或技术进步通过技术渗透、技术扩散,作用于其他的产业,革新产品设计、生产、业务和市场特点,进而促使产业融合。从产业价值链的视角而言,产业之间竞争是产业价值链各环节的竞争,高技术通过溢出效应,为低技术产业的技术改进创造条件,加速产业间技术融合,进而提升整个产业技术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从现有研究看,学者对产业融合的内涵、发展现状、融合水平测度、发展效应、制约因素及对策进行了研究。在产业融合的影响因素中,一部分学者探讨影响产业融合的具体因素。朱文韬等(2020)主要研究技术、制度、供求、主体与环境五要素,陈红霞等(2020)则选择生产要素、产业支撑、市场需求、经营主体、技术创新以及政策环境来分析产业融合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另一部分学者聚焦某一具体因素对产业融合是否产生影响。如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为各要素在产业融合中提供了导向,成为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重要因素(江泽林,2021)。李洁(2018)则认为科技进步和城乡消费作为拉力共同影响了农村产业融合。除农业产业集聚因素外,学者还认为外部环境因素如基础设施、文化环境、地理位置等也会影响产业融合(陈俊红等,2017)。

在产业融合的影响因素研究中,不少学者探讨了技术进步对产业融合的影响。最早学者认为不同类型的产业间融合是由于出现技术渗透和技术相融,因此认为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的内在原因,研究范围集中在工业和信息产业等二、三产业中。不同产业彼此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技术融合使得这种关联性进一步加强,促使从不同产业的边界向产业内部开始融合(马健,2006)。具体而言,Hacklin等(2009)认为技术融合通过转化知识为技术的中介来促使产业融合,肯定了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融合的根本原因,技术进步给发展缓慢的产业带来了优化升级,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了产业竞争力。一些学者将技术进步引入农村产业融合的研究中,李莉等(2019)认为技术进步是产业融合的拉力,技术进步促使原有连续的农业环节分离,吸引新的组织进入并实现融合。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技术进步在产业融合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现有的文献构建了产业融合的整体研究框架,涉及产业融合的多个方面,而在探讨技术进步是否影响产业融合时,大部分学者基于不同类型产业间或探索农业产业融合的因素中研究技术进步的影响,而对于具体的产业融合环节则研究较少。本文关心的问题是当前玉米生产和加工产业之间的融合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技术进步是否会促进玉米生产加工产业融合度?鉴于此,本文基于30个省份2002-2015年面板数据,通过考察玉米生产加工融合中的技术进步对玉米生产加工产业融合程度的影响,以及是否对不同粮食功能区产生差异性影响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发挥技术进步在玉米生产加工产业融合中的促进作用。

二、理论分析与假说

技术进步主要通过改变产业的内外部影响因素来推动玉米生产加工产业之间的融合,其中对于农业生产与加工而言,最重要的是技术溢出效应和农产品价值提升(见图1)。

图1 技术进步推动玉米产业融合的作用机制

(一)加速技术融合增加产业间溢出效应

内生增长理论提到,技术进步带来的创新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内生决定因素,也是知识创造与溢出的重要源泉(龚斌磊等,2020)。在玉米生产加工融合过程中,技术进步具有公共品的特性,通过产业间的合作关系发挥溢出效应,表现出对整个产业间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正外部性。玉米生产效率的提高依靠农业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分别在玉米产前产中产后产生溢出效应,为进一步促进产业融合奠定基础。在产前环节,通过技术手段进行育种研发提高品种质量,根据生产条件和环境特性研发高产量抗倒伏的种子来预防可能出现的生产风险。依靠育种技术的进步,可以使得玉米营养品质、商业品质、加工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在产中环节,通过引入技术提高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水平,从而提升玉米产量。农业机械的技术创新带来传统耕作方式的改变,通过替代性和关联性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在耕种、植保、施肥、收获等方面解放了农民劳动力,一些GPS定位技术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农业机械运行效率和农机作业质量水平,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精准作业,节省了农业生产成本。在产后环节,技术进步增进了生产主体和加工主体的联合程度。技术进步促进了玉米产业链的延伸,玉米转化为精深加工产品的生产过程能够实现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增值,壮大了玉米加工企业带动产业化经营。玉米加工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具有“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优势,农业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加工企业能将市场需求进行数据集成和动态监控,及时将市场信息反馈给玉米生产者,引导农民积极有序的进入市场,使得玉米产业链中各主体信息联系变得更加紧密。技术进步的快速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前向关联效应和回顾效应,促使玉米生产、收购、加工、流通、营销等各个环节得到紧密的衔接和贯通,进一步加大了玉米生产和加工之间关联度。

(二)拓展增值空间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玉米生产加工技术进步创造新供给,为产业融合提供了新需求。产业链相关环节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新供给的产生改变了农业产品和农业市场的需求特征,给农产品带来新的需求,扩大了农产品市场空间。技术进步在供给端主要体现为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加工企业充分利用玉米种植产出物的各个部分加工为饲料、食品、医药、淀粉等产品,通过下游不同企业的技术进步开发出多领域高附加值农产品,价值的溢出使上游环节的农户受益。需求端更多地体现为玉米生产加工技术进步对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改变,扩大了产品消费市场。技术进步通过提供新产品、新服务等满足人们生理与心理需求,新消费概念的产生逐步拓展玉米产品的消费范围、消费方式以及消费水平,进而扩大了玉米产品的消费市场空间。在口粮消费方面,随着玉米加工技术不断发展,玉米绿色生产、加工方式转变,人们开始更为关注玉米的营养功效,增加对优质、安全的玉米产品的需求,食用方式也变得更为丰富(张在一等,2019);在加工业方面,消费需求会随着玉米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增加,未来的玉米消费需求会继续提升。因此,玉米生产加工技术进步引发的增值空间扩大为其产业融合提供了条件。据此,提出如下假说:

H1:玉米生产加工技术进步对玉米产业融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三、数据来源、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一)数据来源与说明

本文选取2002~2015年各省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粮食年鉴》《中国统计摘要》《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产品成本收益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轻工业年鉴》、国研网轻工行业数据库和EPSDATA 数据库。个别缺失数据通过插值法、均值法等方法补充。变量定义与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定义与描述性统计

(二)变量选择

1.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为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调度。选择玉米生产和加工的规模指标、成长指标和绩效指标构建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调度的综合测度指标。在上述综合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熵值法和系统耦合法测算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调度,耦合协调度值越大说明玉米生产和加工产业融合程度越高。

2.核心解释变量

核心解释变量为玉米生产加工技术进步水平。本文以玉米生产的农资投入、劳动力、农业机械和加工成本的费用为投入指标,以玉米生产亩均产值和加工产品的产值为产出指标,构建生产函数,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的非参数方法测算玉米生产加工技术效率。

3.控制变量

参考张亦弛等(2018),选择城镇化水平、农村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土地规模经营和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个变量为控制变量。(1)城镇化水平用非农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度量;(2)农村人力资本用文盲和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以4、9、12、12和15年为权重)人数占比加权平均得到;(3)基础设施用各省份公路密度(公路运营总里程/国土面积)测算;(4)土地规模经营采用人均耕地面积表示;(5)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用各省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表示。

(三)模型设定

1.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调度的测算

玉米生产加工产业融合作为产业融合的一种形式,可参考产业融合度的测算方法。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玉米生产加工的融合度通过产业耦合协调度测算(曹菲等,2021),借鉴张越杰(2008)的做法,使用玉米生产、玉米加工(淀粉、酒精、饲料、白酒)等相关数据,来构建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调度测算模型:

其中,C表示玉米生产加工的耦合协调程度,其中C的范围是[0,1]。FI表示玉米生产的综合评价值,SI表示玉米加工的综合评价值。D为耦合协调度,是指测算的玉米生产加工的产业融合度。T为综合协调指数,表示玉米生产和玉米加工子系统对总系统的贡献,e和f是待定系数。玉米生产和玉米加工产业之间彼此互相影响,因此将待定系数均值化处理,设置为1/2。

在测算玉米生产综合评价指数和加工综合评价指数时,采取熵值法测算玉米生产和加工各指标的权重,进而计算出玉米生产加工的综合评价值。在玉米生产加工产业融合度测算指标体系的选择上,通过玉米生产和加工融合过程中的规模指标、成长指标和绩效指标(陈学云,2018)构建评估玉米生产加工融合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具体指标体系见表2。

表2 玉米生产加工融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2.玉米生产加工技术效率的测算

对于生产技术效率测算方法主要分为参数估计方法和非参数估计方法。参数估计方法指基于C-D生产函数,在满足一定假定条件下,通过数据拟合求得模型参数的方法。当前学者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测算主要采用随机前沿分析(SFA)的参数方法和数据包络分析(DEA)的非参数方法。基于随机前沿分析(SFA)的参数方法在测算中用概率分布的结果分析样本点效率间的差异,需要主观设定生产函数,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受到主观因素影响,导致函数形式设定偏误、生产效率测度失效。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非参数方法是通过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计算得到相同类型决策单元(DMU)的相对有效性或效益评价的一种分析方法。相比随机前沿分析方法,DEA模型的优势在于:不需要提前设定投入产出的权重,在效率评价时涵盖随机误差,避免样本间数据和个体差异导致的随机误差,且当数据中出现异常值时,数据包络模型会出现异常值识别。因此,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测度玉米生产加工的技术效率,可以直观便捷地得到农业生产技术效率。

本文中将每一个玉米生产者作为一个DMU,结合我国农业仍以家庭小规模经营为主的现状,农业生产可能尚未实现最优经营规模,各玉米生产者玉米产量的规模报酬是变化的,采用规模报酬可变的BBC模型更合适。同时,在测算玉米生产技术效率时,是衡量在土地、预算等既定的投入要素下达到产量的最大化,因此选取产出导向型的BCC 模型更加客观和实际,可以计算出决策单元的纯技术效率,适用于计算的玉米生产加工的生产技术效率,模型表达式如下:

式(4)和式(5)中Xi代表第i个玉米生产加工的总投入指标向量,Yi代表第i个玉米生产加工的总产出指标向量,S-和S+代表松弛向量,θ代表决策单元的有效值,eTS-代表投入过剩,eTS+代表产出不足,β是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TE代表第i个玉米生产加工技术效率值,取值0~1,值越接近于1,表明技术水平越高,当等于1时表示生产完全有效。

3.玉米生产加工技术进步与产业融合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

实证模型的具体形式如下:

式(6)中,Yit表示第i省第t年的玉米生产加工融合度;Uit表示第i省第t年的技术进步水平;Xit表示第i省第t年的控制变量向量;PROi表示省份固定效应项,以控制地区层面不可观测且不随时间变动的个体异质性;YEARt表示可观测的时间固定效应项;μit表示随机误差项;a0、a1和a2均为待估参数。

如(6)式所示,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方法。在进行模型估计之前,通过F统计量检验和Hausman检验两种方法,在混合效应(POLS)、固定效应(FE)和随机效应(RE)中选择适宜的模型。其中,F统计量检验主要确定混合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的选择,而Hausman检验则是用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者随机效应模型的使用。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调度结果分析

根据式(1)~(3),测算我国30个省份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调度。同时,为了更好说明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调发展的程度,借鉴钱丽等(2012)对耦合协调度进行等级划分的方法(见表3),得到2002~2015 年各省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调度(见表4),同时测算2002~2015 年全国以及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的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调度,来体现各粮食功能区在时间维度上耦合协调度的变化趋势(0~1之间)(见图2)。

表3 耦合协调度的等级分类

表4 2002~2015年各省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调度

图2 2002~2015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同度变化趋势

通过分析全国层面得到:2002~2015年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调度呈现较低水平,处于相对平稳的波动趋势,除2013年轻度失调外,其余年份大多处在濒临失调和勉强协调的状态。这表明,我国玉米生产和加工仍面临协调发展失衡的压力,要实现快速融合发展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各粮食功能区层面的结果表明:第一,2002~2015年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调度同全国水平一样呈现较低水平相对平稳的波动趋势,这表明玉米生产和加工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存在于在各个地区。第二,就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调度高低程度而言,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主销区,主产区勉强协调,主销区轻度失调,产销平衡区濒临失调,玉米生产加工融合问题亟待解决。

(二)玉米生产加工技术效率结果

通过DEA模型测算得到2002~2015年我国30个省份玉米生产加工产业技术效率(见表5)。

表5 2002~2015年各省玉米生产加工技术效率结果

(三)基准模型结果分析

为准确估计玉米生产加工技术进步对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调度的总体效应,首先对核心解释变量进行回归。由于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调度受许多因素影响,选择相应的控制变量,并通过F 检验和Hausman检验选择合适的估计模型。

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测算得到30个省份2002~2015年整体的估计结果(见表6)。其中,无控制变量是玉米生产加工技术进步对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调度的回归结果,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调度受很多因素影响,为更加准确地反映玉米生产加工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表6 中的OLS 估计、FE 估计和RE估计分别是引入控制变量(城镇化水平、农村人力资本、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基础设施、土地经营规模)后,核心解释变量玉米生产加工技术进步对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调度的混合效应、个体固定效应和个体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通过FE估计中F值检验和RE估计的Hausman检验结果可知,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更适合本文研究,因此,FE 估计的结果更为准确,且各估计结果得出的结论较为一致:2002~2015年,各省玉米生产加工技术进步对玉米生产加工产业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由于对变量做了对数处理,回归系数即为弹性,加入控制变量后的估计结果显示玉米生产加工技术进步每增加1 个百分点,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调度增加13.9703,比未加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13.5908,结果更为显著、影响效应也更大。

表6 技术进步对玉米生产加工融合度的影响估计结果

引入控制变量得到的估计结果与技术进步对玉米生产加工融合度的影响方向上较为一致,即符合理论预期。其中,城镇化水平对玉米生产加工融合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弹性为-0.4008,即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调度就下降0.4008。城镇化抑制玉米产业融合是由于城镇化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较好条件,但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农业产业化挤压问题和矛盾比较突出。特别是农村可用的基础设施及建设用地较少。城镇化所带来的是城市就业机会以及环境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大量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使得人口的流失对农村经济造成损害。

农村人力资本对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弹性为4.5328,即农村人力资本每提高1个百分点,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调度就提高4.5328。农村人力资本促进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调度是因为农村产业融合催生各种新型产业模式,衍生的合作组织模式也不断创新,从而对农村人力资本的需求标准更高。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农村多功能性的发挥都离不开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农民能力的提升,要求农民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在高素质人才的带领下,农民更容易融入产业融合,更好地参与产业融合。农村人力资本积累能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来提升农业TFP水平,促进不同知识和技术水平的农户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既可以在有限的农村资源条件下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又能够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更多人才支持。

基础设施对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弹性为0.0678,即基础设施每提高1个百分点,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调度提高0.0678。基础设施促进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调度是因为生产类的基础设施发展能够打破自然资源的限制,为农业生产主体提供更好地条件,提高土地生产率;通信设施可以缩短城乡距离,提高信息的透明度;水利设施在应对部分自然风险时体现了较好的调节作用;道路的硬化程度大大节省了农产品的运输时间与成本。生活类的基础设施改善了农村环境,吸引多元化的社会资本进入促进产业间的融合。不同类型的农村基础设施共同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了产业间协同发展,使得农业产业间内部分工进一步细化,产业间融合进步发展。

土地经营规模对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弹性为2.6246,即土地经营规模每提高1个百分点,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调度就提高2.6246。土地经营规模促进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调度是因为土地是农业和农村的主导性资源,也是农民主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是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土地流转使土地资源集中,也使得玉米产业由分散到集中,由粗放到集约,由单一产业向产业融合转变,从而使玉米生产与加工业紧密结合,规模经营、集中发展、产业融合等方式扩大了玉米产品市场份额,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促进了玉米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对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调度的影响不显著,但呈正向影响,弹性为0.3860,即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每提高1 个百分点,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调度就提高0.3860。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是促进产业融合的外部因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标准也越来越高。持续满足消费者对更好、更高、更新的需求是玉米企业不断需要创新开发新产品的原因。

(四)不同粮食功能区影响差异性分析

我国地域广阔,各个粮食功能区在技术进步、城镇化水平、农村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土地规模经营和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为探求玉米生产加工技术进步影响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调度的异质性,分别对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进行实证分析,估计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粮食功能区技术进步对玉米生产加工融合度的影响估计结果

由表7可知,在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三大粮食功能区中,玉米生产加工技术进步水平对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调度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即玉米生产加工技术进步水平有助于促进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调度的提高,该结果与全国样本中的影响效应一致,但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玉米生产加工技术进步效应在主销区较强,其次为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这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农业技术的使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农资投入力度大,通过资本投入引致了技术水平的进步(尹朝静等,2018)。主销区所包含的省份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主产区主要是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次之,产销平衡区主要位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因此,玉米生产加工技术水平的效应呈现主销区>主产区>产销平衡区。

(五)内生性检验

在分析技术进步对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调度的影响时,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双向因果关系,技术进步会提高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调度,但反过来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调度提高后,经济效益也会随之提高,会加大生产和加工间技术的研发,提高产业发展和融合水平。因此,针对潜在的双向因果问题,本文通过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李金叶等,2017),将自变量当做因变量,分析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调度滞后期的技术效率。估计结果如表8所示,通过分析可知,玉米生产加工技术进步和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调度之间无双向因果关系,选取的变量不存在内生性,因此验证表6的回归结果具有可靠性。

表8 因变量为玉米生产加工技术进步的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

另一方面是可能存在遗漏变量,在测算技术进步对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调度时尽可能选取较多的控制变量,但仍可能遗漏变量,使得估计结果存在有偏和非一致性。针对模型的遗漏变量问题,本文采用动态面板模型(系统GMM法)进行内生性检验(史常亮等,2022)。动态面板模型会将因变量的滞后值(本文中即玉米生产与加工耦合协调度上一年的值)作为自变量增加到回归中。其内在逻辑是因变量的滞后值实际上也包含了遗漏变量的影响,控制了因变量的滞后值就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遗漏变量。这也是实证研究中检验模型结果对遗漏变量稳健性的一个常见做法。估计结果如表9所示,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本文主回归模型的结果稳健,玉米生产加工技术进步对玉米生产与加工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在10%水平下显著。

表9 系统GMM模型估计结果

(六)稳健性检验

进行稳健性检验是为防止极端值对估计结果的影响,可对连续变量进行1%的缩尾处理;其次是增加其他控制变量,由于可能在分析时忽视一些重要因素,从而影响所研究的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增加农村金融、农村环境、农村创业活跃度等变量来检验技术进步对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调度的影响;最后,通过自变量替换的方法,选取玉米生产加工的专利申请数,包括外观设计、发明与实用新型三种专利申请数来衡量技术进步。通过三种稳健性检验方法得到回归结果(见表10)。由表10可知,玉米生产加工技术进步仍然对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验证了结果的稳健性。

表10 稳健性检验结果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技术革新导致产业间开始出现融合,技术进步则带来了产业融合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基于2002~2015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玉米生产加工技术融合角度,测算出全国和各粮食功能区的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调度、玉米产业技术效率,并利用固定效应模型估计了玉米生产和加工技术进步对玉米生产加工耦合协调度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首先,我国玉米生产加工产业融合程度整体呈现较低水平的波动趋势,玉米生产和加工没有实现很好的融合,大部分省份的玉米生产和加工融合处于濒临失调和勉强协调的状态。其次,技术进步可以促进玉米生产加工产业融合水平。在2002~2015 年期间,各省玉米生产加工技术进步对玉米生产加工产业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最后,城镇化水平对玉米生产加工产业融合具有抑制作用,农村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土地经营规模、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对玉米生产加工产业融合具有促进作用。

(二)政策建议

第一,建立技术推广机制。各区域结合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以及经济发展状况,根据生产用途以及地域的差异来培育优质的玉米专用品种以及相应生产种植技术的升级。针对优势产区,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提升农户生产经营的专业化程度,深化玉米加工,完善产业链,增强产品附加值,针对农业基础薄弱的产区,应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的生产模式,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发挥玉米加工企业的带头作用,主动为种植户提供相应的技术和服务,建立从生产产地到加工环节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强合作应对市场竞争。

第二,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农村的基础设施会对农村经济产生正向的作用,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为农产品和生产资料流通提供硬件支撑。通过夯实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能力,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升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在农地就近建设仓储、冷库、加工等基础设施,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共同合作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促进产业融合。

第三,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政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土地流转、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提高土地的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种植,健全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生产性服务体系。完善土地流转市场,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交易平台,提供相应的财政金融支持,鼓励农户通过政府平台进行规模流转土地,促进土地集中连片种植,为推动玉米生产和加工融合提供有力的支撑。

猜你喜欢
耦合玉米加工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收玉米啦!
我的玉米送给你
菱的简易加工几法
基于“壳-固”耦合方法模拟焊接装配
看,塑料制品是这么加工来的
求解奇异摄动Volterra积分微分方程的LDG-CFEM耦合方法
非线性耦合KdV方程组的精确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