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国彪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每年的4月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今年是第23个世界知识产权日。我国在4月20日至26日,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2023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
国家林草局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强化林草植物新品种保护和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为推进林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支撑和保障作用。
利用知识产权实现强农惠农
自我国建立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以来,一大批优良林草植物新品种脱颖而出,在提升种苗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国土绿化、建设美丽中国、维护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介绍,2022年,按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以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组要求,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发展中心全面推进林草知识产权和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一是持续推进新品种受理审查的工作。2022年受理新品种权申请1828件,授权651件,申请量同比增加26.76%,再创历史新高。截至2022年底,共受理国内外林草植物新品种申请8836件,授予植物新品种权4055件。二是开展打击侵权专项行动,加大打击假冒侵权工作力度。三是大力实施林草知识产权转化运用项目,助推林草新品种与专利产业化推广。四是持续推动林草植物新品种惠农工作。通过“全国林草植物新品种惠农典型案例征集活动”鼓励各地先行先试,探索优良植物新品种转化运用模式。五是加强知识产权宣传与培训工作。线上开展全国知识产权培训班,700人次参加培训。六是加强国际履约与合作交流,增强了中国与UPOV(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东盟、欧盟等合作交流。
知识产权运用是打通知识产权全链条的重要一环,是知识产权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在谈到林草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时,国家林草局科技发展中心主任王永海認为,成果转化运用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实现强农惠农富农的重要途径。对于林草知识产权来说,与乡村产业结合最为密切,我们一直在思考林草知识产权如何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习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将这项工作列为乡村振兴的工作重点。所以,我们在实施林草知识产权转化运用过程中,主要也是以专利和新品种为抓手,结合区域特色资源,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渠道,实现专利强农和新品种惠农。
在谈到大力保护知识产权、实现强农惠农时,王永海指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发展中心重点开展两方面工作:一是实施林草知识产权转化运用项目。2011—2022年,共组织实施107项林草知识产权转化运用项目,其中很多项目在乡村产业发展上效果明显,如依托广西螺蛳粉的品牌优势,在广西罗城实施了优良竹种繁育及高效栽培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发现新培育的品种“亚林花培麻竹82号”既可生产竹材,又可生产竹笋,是当前乡村振兴与新农村建设不可多得的竹种。相同条件下造林“亚林花培麻竹82号”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当地的野生种,年生长速度为野生种的1-2倍以上,竹材价值更大。在贵州荔波实施的黑木耳挂袋技术,极大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和栽培效益,单位面积土地栽培黑木耳菌棒的数量是地摆模式的5—6倍,2栋黑木耳大棚实现总产量2048公斤,总产值达到19.3万元。二是持续推动新品种惠农工作。去年开展了“全国林草植物新品种惠农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以便探索优良植物新品种转化运用模式,充分发挥典型引领、榜样示范作用。通过这次征集活动发现了一些植物新品种惠农的新路径、新模式,有的创造品牌效应,打响了产业品牌;有的通过举办文化节、开展生态旅游,做大了第三产业;有的通过种植特色经济林木(核桃、板栗等),使农民鼓了钱袋子,助力了乡村脱贫工作。
林草植物新品种推动产业发展
近年来,林草植物新品种权受理和授权量屡创新高,知识产权转化也在不断加快,产学研用体系正在加速完善,很多地区因为新品种的推广,实现强农惠农。
红花玉兰花色艳丽多姿,具有极高的观赏、用材和药用等价值。北京林业大学红花玉兰课题组历经20年不懈努力,通过选育红花玉兰新品种、攻克红花玉兰全产业链的新技术体系、建立“研发团队+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三新”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先后选育出9个授权新品种,在五峰县带动农户5000余户,建立大苗培育基地12800亩,培育红花玉兰绿化苗100余万株,并在北京、河南、山东等23个省、市进行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
北京林业大学红花玉兰课题组马履一教授说,“千百年来,玉兰的花色主要为白色和紫色,独缺花被片内外全红的玉兰类型。我们有幸在湖北五峰发现了花被片内外全红、变异丰富的野生玉兰类群,并命名为红花玉兰新种。这一发现使沉睡千年的珍贵物种现身于世。当时年近90的我国著名树木分类学家洪涛先生紧握着我的手说感谢马老师团队,让我在有生之年能看到这样的一个好种。”
新种的发现促使科学家们深刻地思考科学研究应如何继续跟进。马履一教授团队随之提出“是否需要保护”“为何它的花部性状变异如此丰富”“它能否开发利用”等一系列问题。他们依托国家和地方20余个研究项目,历经20年,从类群发现、新种定名、资源保护、成花机制、品种选育、抗逆特性、培育技术、推广应用等环节开展了系列的研究,形成了全产业链的技术体系。同时,也获得了梁希科技进步一等奖。
“我们是根据花被片的数目、花色、形状和花形4个主要花部性状,选育出21个红花玉兰新品种,成为了市场上玉兰更新换代的优良品种。整体的推广价值,现在预估已经是500亿元以上,一个大型的产业逐步形成。”马履一说,特别值得骄傲的是“娇红1号”野生母株只有1株,但是现在他们已经繁育出千百万株。
据介绍,红花玉兰是我国的南方树种,马履一教授团队通过长期研究,攻克了北方越冬的障碍,红花玉兰可以抵御零下21度的低温。“在我国北方地区引种已经开出了艳丽的花朵。这是高大观花乔木引种北方的历史性突破。我们本着‘五峰的资源要还给五峰人民的理念,在当地创制了惠农精准扶贫模式,花农大幅增收。”马履一说,由于红花玉兰研究的影响力,在国家林草局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木兰产业国家创新联盟,并建立了湖北省红花玉兰院士专家工作站,为我国木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和应用推广平台。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隶属于河池市,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同时也是曾经国定贫困县。目前是全国160个乡村振兴重点县之一。
罗城是广西杉木的中心产区,种植杉木是当地林农的重要经济来源。但局限于过去传统粗放的杉木种植技术,罗城杉木林生产力低,严重制约杉木产业发展和林农增收。广西林科院陈琴、戴俊团队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探索,不仅筛选出一大批杉木优良种质资源,而且研究出了成熟配套的杉木育苗技术体系以及速生丰产栽培技术体系,但一直没有机会将成果转化运用到实际生产中。
2019年,借助国家林草局知识产权转化运用项目平台,陈琴、戴俊团队将项目实施地落在了罗城,选用适合当地生长的杉木优良材料,转化运用“一种采用杉木组培苗以苗繁苗的方法”专利技术。项目组把培育的2.4万株良种壮苗以及10吨杉木专用肥都免费发放给了农户,通过现场技术讲解、培训班授课,共实地指导营建杉木良种速生丰产林133亩。
与广西地方标准对比,本项目所营建的杉木示范林蓄积量大约可增产569.6立方米,产值可增加51.3万元。根据2023年的最新调查,项目组指导林农营建的4年生杉木良种林分平均树高4.8米,平均胸径8.1厘米,相当于胸径年均增长2厘米,林分速生性状明显。
“良种+良地+良法+良肥”的配套技术措施,使杉木林分生长效益显著提高。看着自己亲手营建的杉木也能长势喜人,林农们使用良种和良法进行造林的意识得到极大提升,越来越多的林农开始主动向科技人员了解科学营林知识,实现了林业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和促进林农增效增收的双赢局面。
罗城红壤土酸度大,磷和钾营养成分缺失,有机质含量较低,难以为作物生长提供适宜条件。东北林业大学黄占华团队承接国家林草局知识产权转化运用项目,以罗城地区的红壤土为改良对象,探究土壤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及物质迁移规律等,转化运用生物质基土壤改良剂的关键制备技术。
黄占华说:“生物质炭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结构丰富以及表面官能团较多等优点,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土壤碳存储。将其作为原材料制备具有缓/控释功能的土壤改良剂,还可以提高养分利用效率、持久性以及实现可控释放。”
2021年5月,项目以罗城东门镇柿树种植基地和龙岸镇桉树采伐迹地为2个示范样地,共提供生物质炭基土壤改良剂5.5吨,对240株柿树苗和30亩油茶套种天冬的桉树采伐迹地进行了改良。经生物质炭基土壤改良剂处理50天后,土壤中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有大幅提升,达到了养分含量极高的标准,有机质含量也有一定提升,pH值控制在了5.8—6.5的范围内,改良后的土壤可以种植更多种类的经济作物。
“施用土壤改良剂的地块,柿树生长量和挂果率明显高于未施用的地块,在桉树采伐迹地油茶套种的天冬生长率也明显高于未施用地块。”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林业局欧文斌介绍。
广西罗城县委常委、副县长李屹峰说,罗城县一直以来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定点帮扶县。从2019年以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发展中心在罗城实施了一系列林草科技帮扶项目,尤其是知识产权的科技帮扶项目:包括杉木、麻竹,还有土壤改良等等。通过实施科技帮扶项目,培养科技人才,助力罗城县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近年来,罗城县结合自己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了螺蛳粉产业,大力发展螺蛳粉原料基地,目前全县的麻竹种植面积将近8000亩。麻竹的竹笋是螺蛳粉的重要原料之一,可以用来腌制酸笋。本地的麻竹种种植的前两年生长比较缓慢,到第三年才开始进入迅速生长期,第五年产量才达到峰值,丰产期每亩可以产2500斤竹笋。而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的麻竹新品种亚林花培麻竹82号,具有生长速度快,竹竿直径比较大,抗逆性强的特点,第一年就可以进入迅速生长期,第二年就可以到达峰值,亩产将近3000斤。如果推广这个新品种,每年可以增加将近1000元的收入,可以为罗城的林农稳定增收提供途径,助力罗成的乡村振兴。”李屹峰说。
陆凤枝与板栗打交道已经有20多年了,他是河北省承德市的一名板栗种植大户,也是板栗新品种种植的受益者。
他告诉记者,20多年前,种植板栗还不清楚板栗品种的差别,一般就是找长势不错的枝条嫁接到自家的果树上,最后的结果就是果实有大有小、颜色也不一样,销售时优质果很少。
“后来,我有幸参加了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王广鹏教授组织的新品种及配套技术培训班,认识到了新品种和新技术的重要性。我主动把新品种燕山硕丰、杂早2号、大板红等引入到我的果园,争当新品种示范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经过3年的实验,这些板栗新品种非常好。尤其是燕山硕丰板栗管理省工还高产,比其它品种产量高出近20%,而且果个均匀、颜色漂亮,单品种收购价格比其它品种每斤高出2块钱。”陆凤枝说,他现在有200亩栗园,如果都用这个品种的话,能增收5万块钱。
依法保护知识产权 为林农服务
在谈到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打击侵权、假冒等行为时,王永海指出,2022年6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发展中心以局办文形式印发了《开展 2022年打击制售假劣林草种苗和侵犯植物新品种权工作的通知》,组织力量集中开展打击侵犯、假冒林草植物新品种权专项行动,强化了植物新品种行政执法工作的组织领导,提高了执法工作的权威性,加大了打击制售假劣林草种苗和侵犯植物新品种权行为工作力度,规范市場秩序,保护品种权人的合法权益。去年,科技中心启动了《林草植物新品种保护行政执法办法》修订的前期研究,推进行政执法和司法衔接,开展了广泛调研,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指导品种权人积极维权,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
河北好望角律师事务所一级律师于仁春,经常对植物新品种维权与侵权的基本知识为群众做普及。面对记者,他从四个方面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是关于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问题。于仁春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不断加大种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尤其是2021年全国人大对《种子法》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将保护范围从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扩大到收获物,并将权利延伸至实质性派生品种,确立了EDV制度。同时,加大对侵权行为的赔偿和处罚力度,初步实现了与《国际植物新品保护公约(1991文本)》的基本对接。
第二是关于侵权行为和种类的问题。于仁春指出,侵权行为包括除法律规定的“农民自繁自用”“育种或者科研活动”,以及国际惯例确认的私人非商业使用等情景应当免责外,其余凡是未经品种权人许可,私自实施生产、繁殖、为繁殖处理销售、许诺销售、进口、出口,或者是为上述目的的储存等行为,均依法构成侵权。侵权行为按照立法表述和执法机关每年开展的“打侵打假”的双打活动,可以将其分为实际侵权行为和假冒侵权行为两类侵权类型。
第三是关于维权途径问题。于仁春指出,权利人遭遇侵权时,既可以请求行政机关依法查处,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进行维权,当然也可以采用双方协商的方式进行维权。近年来,行政机关正在不断加大执法力度,所以未来也可以采用行政执法的维权方式,这样可能更利于快速解决纠纷。
第四是购买和使用問题。于仁春指出,随着立法对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购买使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普通消费者来说,其购买用于消费的行为属于“私人非商业使用”的免责使用。所以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使用。作为非消费使用,尤其是作为经营者在购买新品进行经营时,一定要审查新品种的合法来源,以避免陷入侵权纠纷之中,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随着法律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会更加有利于激发育种家不断地培育出更多更好的新优品种。
新品种作为一个科技成果,最终是要走向市场,实现价值的。而新品种惠农,其实就是运用政策手段使在新品种转化应用时产生的效益能更多的流向农户,这里面的效益就包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等。王永海特别强调,新品种权是知识产权的一种,归根到底是一种具有排他性的私权利。这就对我们工作提出一个要求,那就是在权利人与农户之间要有个平衡,在不能损害新品种权人权利的基础上推动实现惠农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