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疮性肾炎中医诊治浅析

2023-06-08 14:29王珂张春戬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11期
关键词:狼疮性肾炎中医治疗

王珂 张春戬

[摘要] 狼疮性肾炎作为使用现代医学命名的疾病,与人体内激素水平、生活习惯、地域环境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虽然中医古籍中没有对于此病的系统性论述,但其相关内容在许多古籍中均有记载。本研究将临床上观察到的症状表现与经典条文进行联系,总结相关古籍文献,对狼疮性肾炎涉及的中医诊治进行综述。

[关键词] 狼疮性肾炎;中医诊断;中医病名;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93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673-9701.2023.11.033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常见的侵犯全身结缔组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可累及多个器官和组织,在累及肾脏且同时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即可诊断为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LN的发病与人体内激素水平、生活习惯、地域环境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复发率高,需要长时间维持治疗。现代医学主要以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为主,中医学对LN的治疗手段复杂多样,且可在《黄帝内经》等古籍中有所追溯。

1  LN概述

由于个体因素以及外界因素影响,LN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可表现为血尿、水肿、蛋白尿、不同程度肾功能减退等肾内症状和面部蝶形红斑、光敏感、雷诺现象、关节疼痛,发热、全身不适、乏力等全身症状[1],严重者会出现急性心力衰竭、高钾血症、消化道出血等多脏器损害症状。将上述症状与中医病名进行对应,发现“水肿、血证、肾风、肾痹、阴阳毒、厥证、虚劳”等均可与LN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产生联系。

2  LN中医诊治

2.1  水肿

“水肿”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2]。《景岳全书》[3]曰:“凡水肿诸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生而妄行”,明确肺脾肾三脏功能正常则人体水液运行无碍,功能失常则可导致水液在体内停留而发为水肿[4]。《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5]言“肾者主水,脾胃俱主土,土性克水,脾得水湿之气,加之则病,脾病则不能制水,故水气独归于肾”,从脾肾两脏简述水肿病因病机,更加符合LN水肿的发病机制[5]。

《素问·汤液醪醴论篇》[6]中首次记载“去菀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开鬼門、洁净府”,为治疗水肿病的基础方法。很多医家认为水肿为水液并非瘀血而忽视“去菀陈莝”,实则精、血皆可化为水,体内瘀血化生水液流连机体中而致水肿,为“去菀陈莝”治疗水肿提供依据。有研究认为“诸病之因,皆由血瘀”,运用解毒活血汤加减化裁,在治疗水肿日久兼血瘀热毒证取得较好疗效,因此在LN辨证为血瘀热毒证者可以考虑从瘀血论治[7]。“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点明适当活动、针刺,固护阳气的重要性。“开鬼门、洁净府”被后世医家进一步细化,如《医宗金鉴》[8]提出“治水之病,当知表里上下分消之法,腰以上肿者,水在外,当发汗乃愈;腰以下肿者,水在下,当利小便乃愈”。

朱丹溪则另从阴阳分治水肿,认为治阳水者当以解毒、清热、利湿等祛邪为主,治阴水者当以健脾益肾、益气温阳等扶正助气化为主[9]。根据LN患者初起可见目下、颜面之肿,稍加活动遍可见全身肿下肢尤甚,责之于脾肾阳气虚衰,属阴水,其治法不可只利尿,同时需要温补脾肾,丹溪等医家使用实脾饮之类加减化裁,力达“标本兼治”。

2.2  血证

“尿血”可归属于中医病名“血证”范畴,为血液不循常道而下走于前阴所导致[10]。古籍中关于尿血的病因病机论述有很多,主要有以下理论:一是从热论,为热迫血妄行,不走常道,五脏之热皆可导致血随尿出,如《金匮要略》中明确提出“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二是气虚不摄血,三是因瘀致出血。LN患者若出现尿血可参考一为外邪入侵,如热犯膀胱、外受风邪;二为肾阴亏耗,虚火伤络;三为瘀血停于脉中,阻塞脉道,血行不畅而出血;四为肾气不固,血失统摄,血走水道而成尿血。

对于LN患者的尿血症状,应在止血的同时究其根源,配合清热、祛风、滋阴、益气、活血化瘀等治疗方法。张仲景对尿血并没有给出具体方药,但后世医家提出了颇多见解。如热迫血妄行可用小蓟饮子、知柏地黄汤等清热滋阴方,祛风则选用柴胡、荆芥等轻疏太阳经之风或以金银花、连翘等“透营转气”之品,旨在阻止风邪传变入里,损伤肾络,但用量也应单味少量,取其祛风之意即可[11];针对瘀血,需明辨因何致瘀,同时控制剂量以防加重症状[12]。

2.3  肾痹

骨痹经久不愈导致反复发作的同时可因感邪、劳倦、房劳等原因伤肾,骨痹内传脏腑,发而为肾痹,以冬季多见[13]。《圣济总录·肾痹》言“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是为肾痹”,阐述了由骨痹向肾痹传变的可能性[14]。《素问·痹论篇》[15]中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淫气遗溺,痹聚在肾”,肾痹者既会出现关节肿胀疼痛、活动不利等骨痹症状,又可出现小腹肿胀、尿少浮肿等肾脏损害症状,与SLE累及肾脏表现出的LN症状相似[16]。

SLE累及肾脏病变的概率高达100%,近50%的概率可出现LN症状,因此有学者提出慢性肾炎从“痹”论治的观点,免疫性疾病出现肾损害也可考虑从肾痹论治[1]。《金匮要略》言“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仲景关于肾着病的论述,实则属肾痹范畴,可选用加味四妙散、甘姜苓术汤等温通散寒除痹之剂进行治疗,后世医家又在此基础上,增加补肾药物创立了肾着散等方剂治疗肾痹[16]。近现代针对关节疼痛、腰部活动不利的LN患者,在温通散寒、祛湿除痹基础上佐以滋补肾精、利水消肿之品,加用杜仲、续断、车前子等药,缓解腰部、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小腹胀满等症状[17-18]。

2.4  肾风

“肾风”病名首见于《素问·风论》[19]。《针灸甲乙经》[20]提到“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可见冬季应为肾风防治的重点季节,《类经·肾风风水》[21]言“风有内外之分,不可不辨”,说明内外风均可致病。条文中明确描述肾风病症状,《素问·风论》[19]曰“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庬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颐上,其色黑”,有肾虚表现如腰脊疼痛,面色黑,性事不利等,兼以风邪之症如多汗恶风,面浮肿等[22]。有医者在治疗肾风病患者时,发现多数患者尿中多泡沫,经检查后明确有尿蛋白,由此认为肾风病与蛋白尿存在联系[23]。LN在出现蛋白尿时,其治疗可参考肾风病。

《内经》中治疗“肾风”从“风虚”论治,即五脏亏虚感受风邪,发为五脏之风,导致脏腑功能受损[24]。治疗则“补虚兼以祛风”,《太平圣惠方》[25]中提到治疗肾脏风虚耳鸣、腰痛、腰脚痛诸方,如“补肾磁石散方”“补肾肾沥汤”“菖蒲散”等,此为专补肾虚加以祛风,适合治疗肾风病。LN患者病情易受外感、劳累影响,出现尿中多沫、面部浮肿,腰脊疼痛,性事不利,脈弦而尺脉浮按之空虚少力等,体现了风邪涤荡、上扰面部、侵扰肾脏、肾失固摄、精微外泄,可从肾风病论治。王健等[26]通过调整药物以祛风通络、补益肾脏、分清泌浊,3个月后患者尿蛋白消失。

2.5  阴阳毒

“阴阳毒”首次在《金匮要略》中提出,“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阴毒之为病,面目青”,面部红斑、水泡、糜烂等症状与热、毒、瘀有密切关系,治疗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研究表明临床上LN被确诊多数是以水肿、血尿等症状突出,以皮肤红斑、水疱等症状被确诊病例较少,但对治疗效果无影响[27]。以“阴阳毒”为例,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用升麻鳖甲汤治疗,后有医者在升麻鳖甲汤的基础上加牡丹皮、赤芍、积雪草等清热凉血活血药物进行治疗[28],杜远[29]则加入蜈蚣、乌梢蛇等活血通络之品,几次复诊后LN患者面部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升麻鳖甲汤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感染等作用[30]。因此升麻鳖甲汤作为清热解毒的名方,可以广泛应用于以面部皮损为突出表现的LN患者的治疗中。

2.6  厥证

“厥证”首见《黄帝内经》,现代医学中“雷诺现象”与之相似。资料显示,若SLE患者出现了雷诺现象,其并发肾脏等损害的概率会大大提高,因此四肢发凉、阳虚的LN患者可以参考厥证论治[31]。根据《内经》原文对于各类型厥证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的描述,寒厥与LN表现出的手足冷症状相似[32]。以寒厥为例,《张氏医通》[33]中记载寒厥的病因为“论得寒厥之由,以其人阳气衰,不能渗荣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手足冷为其主要症状,阳气内伤、阴寒独盛,四肢末端无阳气的充养而自觉寒冷为其病机。

治寒当以热,张仲景认为四逆汤为治疗少阴阴盛阳衰的代表方剂,以附子、干姜为温中回阳的重点药对。因此见LN患者表现出手足寒冷症状时,应温中散寒、回阳通脉,可以四逆汤为基础加减变化,如血虚加当归、气虚加黄芪、呕吐加吴茱萸、通络加桂枝等[34]。脾肾阳虚型LN患者出现四肢末端发凉以双下肢明显、精神萎靡、面浮肢肿、腰膝酸软、尿少等症状,以金匮肾气丸少佐附子、干姜之类热药,进行“温补法”治疗,药效虽缓但疗效显著[35]。

2.7  虚劳

《金匮要略》中首次将虚、劳二字合并,作为一个病名具体提出。不同于内经泛指五脏的气血阴阳俱虚,其是以脾肾阳虚证候为中心点的慢性虚损性病证。在《诸病源候论》中将虚劳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认为慢性病的发展后期所表现出的虚弱症状皆可归纳于此。直至现代,医家们认为只要表现出脏腑虚损症状、气血阴阳亏虚就可归纳至虚劳病范畴[36]。

LN患者治疗后期处于脏腑气血阴阳俱虚阶段,以肾脏明显[37]。《诸病源候论》言:“肾劳者,背难以俯仰,小便不利,色赤黄而有余沥,小腹满急”,腰背屈伸不利、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等为LN患者治疗后期常见症状[38]。遵循仲景治疗虚劳病的理念,重视脾肾、调补先后天,以小建中汤和八味肾气丸作为两大治疗虚劳病的基础方,结合《难经》[39]中关于“五损”的治疗原则,如“损其肾者,益其精”,在原方基础上加上一些血肉有情之品助肾精生化,同时不忘顾护脾胃,则气血得生,腑腑得滋养,阴阳得调和[40]。

3  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从传统医学的角度来说,LN的中医诊断多从患者的表现症状出发,水肿、血证、肾痹、肾风、阴阳毒、厥证、虚劳等都可以作为LN的中医病名,也可证明其病因病机、治疗的复杂;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讲,LN作为一个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跟机体的免疫功能有较大联系,这类疾病通常治疗难度大、易复发、需要长期维持。随着现代医家对于LN的中医病名讨论的逐渐增多,重视《黄帝内经》等经典古籍的作用,换个角度探索LN的发病机制、治疗手段,大大发扬传统医学的“辨证论治”“异病同治”理念,使得临床治疗效果大大提升。但是目前尚无规范化的LN中医病名,不利于规范化治疗,无法对中医治疗效果提供一个客观的评价,阻碍了传统医学治疗LN的后续发展,因此,应当加强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形成一套中医独特的治疗体系。

[参考文献]

  • 高涵, 曲世平. 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特点与病理关系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13): 156–157. 
  • 范晓燕, 任红艳. 《黄帝内经》对水肿病机的探析[J]. 河南中医, 2018, 38(10): 1473–1475. 
  • 杨雪梅. 《景岳全书》与脏腑辨证[J]. 中华医史杂志, 2003(3): 54–56. 
  • 孙超, 李应存, 李爱国. 肾性水肿中医研究概述[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15, 32(6): 87–89. 
  • 杨雯, 方肇勤, 卢涛, 等. 《诸病源候论》有关肾理论的探讨[J]. 中国医药导报, 2018, 15(36): 140–143. 
  • 林依依, 付滨, 张宇. 《素问·汤液醪醴论》新解[J]. 亚太传统医药, 2019, 15(7): 197–200. 
  • 曹田梅, 张李兴. 国医大师张琪运用解毒活血汤治疗肾衰竭经验[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30(1): 39–40. 
  • 王三沆. 清代医家吴谦与《医宗金鉴》述略[J]. 国医论坛, 2014, 29(3): 57–58. 
  • 陈凤春, 谷峰. 金元四大家辨治水液病变探析[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29(3): 377–378. 
  • 戴璐, 武士锋, 杨洪涛. 基于古籍文献探讨尿血病因病机源流[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3, 14(6): 563–564. 
  • 刘承玄, 杨敬, 熊维建, 等. 风药治疗尿血浅析[J]. 河南中医, 2017, 37(4): 638–639. 
  • 魏长龙, 张昕, 毛文艳, 等. 肾血瘀型尿血研究进展[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5, 36(7): 87–89. 
  • 王一品, 鞠宝兆. 《黄帝内经》骨病相关理论及后世医家应用研究[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23(7): 177–180. 
  • 李满意, 娄玉钤. 骨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4, 3(12): 59–68. 
  • 张会择, 朱毅, 赖宇. 基于《素问·痹论》之“不通”“不仁”探析麻木的治疗思路[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 30(23): 5–7. 
  • 任冬萌, 高明利, 姜兆荣. 辨证论治肾痹[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2, 26(4): 47–48. 
  • 刘力, 邓宏韬. 慢性肾炎从“痹”论治[J]. 江西中医药, 2008, 39(12): 32. 
  • 朱月玲, 范永升.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五脏痹中医辨治探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4, 29(3): 754–756. 
  • 冯慧, 王建康, 蒋雪定. 基于《内经》肾风理论探讨慢性肾脏病从风论治[J]. 浙江中医杂志, 2022, 57(4): 245–246. 
  • 赵耀东, 韩豆瑛, 刘强, 等. 《针灸甲乙经》论治肾风理论研究[J].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3(5): 19–21. 
  • 高婷, 焦剑. 从《素问》“肾风”、“风水”中了解肾病[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0, 22(4): 104–106. 
  • 王永钧. 论肾风病的现代观[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5, 16(02): 95–98. 
  • 余怡, 张昱, 张秋. 张昱教授应用祛风法治疗肾病蛋白尿经验[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 16(3): 441–445. 
  • 张亚星, 谢志军. “风虚”理论启发下的狼疮性肾炎病机探讨[J]. 环球中医药, 2022, 15(2): 254–257. 
  • 罗石任, 殷娜, 成鹏阁. 基于数据挖掘《太平圣惠方》治疗骨痹用药规律研究[J]. 中医学报, 2022, 37(3): 654–660. 
  • 王健, 王耀光. 从肾风、瘀血、湿浊论治慢性肾炎蛋白尿[J]. 环球中医药, 2020, 13(1): 86–88. 
  • 莫玉兰, 吴玮, 黎兆军, 等. 以皮肤水疱和狼疮肾炎为首发症状的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21, 35(7): 780–784. 
  • 谢帆, 董飞侠. 董飞侠运用经方升麻鳖甲汤治疗狼疮性肾炎经验[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 25(10): 1453–1455. 
  • 杜远. 治疗狼疮性肾炎验案1则[J]. 河南中医, 2012, 32(2): 150. 
  • 吕芹, 梁卡军, 李凯, 等. 《金匮要略》阴阳毒证治发挥[J]. 时珍国医国药, 2021, 32(9): 2218–2219. 
  • 刘荣清, 王海英. 系统性红斑狼疮雷诺氏现象的临床意义[J]. 宁夏医学院学报, 2004(4): 264–265. 
  • 周国琪, 陈晓, 李海峰. 《内经》厥证名与现代病证名的比较[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3(11): 1–3, 6. 
  • 吴天晨, 刘珍珠, 王丽娜, 等. 《张氏医通》及其学术特色[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37(1): 10–12. 
  • 姜德友, 孟璐, 李超然, 等. 厥证源流考(二)[J]. 中国中医急症, 2018, 27(8): 1479–1482, 1485. 
  • 王亚伟, 张炳厚, 刘志强, 等. 赵文景教授治疗狼疮性肾炎经验撷英[J]. 四川中医, 2021, 39(6): 9–13. 
  • 姜德友, 周雪明. 虚劳病源流考[J]. 四川中医, 2007(12): 31–33. 
  • 沈会, 陶汉华, 张诏, 等. 基于《金匮要略》虚劳理论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辨治规律[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4, 29(3): 752–754. 
  • 田永衍. 《金匮要略·虚劳病篇》解读[J]. 河南中医, 2008(10): 8–9. 
  • 胡建鹏, 李佩佩. 《难经》对中医理论的贡献[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0, 32(11): 2047–2049. 
  • 陈海洋, 张玮. 《金匮要略》虚劳病篇辨治观思维要略[J]. 江苏中医药, 2022, 54(6): 66–68. 

(收稿日期:2022–08–29)

(修回日期:2023–03–25)

猜你喜欢
狼疮性肾炎中医治疗
DHMEQ对降植烷诱导的狼疮性肾炎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攻”“补”“通”法在治疗系统性硬化症中的应用探析
中医治疗妇科慢性宫颈炎阴道炎临床疗效研究
浅析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优势与不足
通乳颗粒结合乳房手法按摩治疗产后缺乳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伴发急腹症13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伴发急腹症13例疗效观察
来氟米特治疗30例狼疮肾炎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