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圣祥
林果种植产业在农业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推动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果树栽培因其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重功效而成为许多地区一种新型业态,对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起到了日益显著的促进作用。本地特殊的气候环境非常适合林果种植产业发展,本地凭借资源优势与气候因素不断强化农业产业结构,带领农民群众从传统农作物种植向林果种植产业过渡,农民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1 林果业发展现状
多元化开发林果产业是乡村振兴重要战略举措之一,借势借力,靶向施策,使区位优势,生态优势逐渐向经济优势与发展优势转变,迈出了乡村振兴征程上铿锵有力的一步。
围绕优势果品开发布局,重点发展富士苹果和梨为重点的特色林果业建设,加快林果产业开发,努力建设优质林果基地和内乡特色林果品牌。以此为基础,努力促进葡萄等林果多元化发展模式的发展,进一步壮大林果产业的规模,并通过组织采摘季的活动使生态观光旅游与农业发展相结合,把果园变成游园,带动林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推动林区乡村振兴。
2 果树栽培管理技术对果品质量的影响
2.1 土壤环境影响
果树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各种果树品种对于生产环境和土壤条件都有严格要求,所以栽培管理前要实现种植基地的科学选择,应确保土壤层松散多孔、富含有机质、能满足果树根系生长发育需要。还要保证果树所处位置地势比较高、利于通风换气、保证有充足的光照,能满足果树生长发育阶段对养分的需要,为高产稳产和改善果实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品种选择影响
选择果树品种前应着重考虑当地气候环境,空气质量,市场需求,种植习惯及果实品质的现实需求,并且在全面掌握各基础信息前提下,对果树品种做系统性的调查,从而达到理性选择。
果树品种一经认定,果木品质应清楚,对不合格品坚决不能用。由于不合格品果树品种一方面栽培管理时成活率比较低,即使能结果,但仍呈现生长发育不良,生长比较单薄,在果树管理上需花费较多人力、物力、精力,极易使种植效益下降,有时甚至加剧多种传染性疾病流行,威胁果树健康生长发育、提高后期管理成本、甚至绝产绝收等,无疑给果实品质安全埋下极大隐患。
在进行具体果树品种筛选时,应从事地适树的角度出发,应确保筛选出的果树品种适应能力强、生产潜力大、利于提升种植效益等。最重要是果树品种选择过程中要坚持从乡土树种入手,结合种植规划对树木进行科学选择。
2.3 果实套袋影响
果实套袋是近年来我国林果产业发展中采用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果实套袋后可有效防止病虫害发生和流行,当在规模化果实栽培期间有着良好运用。
在果树套袋加工中,套袋选择合理与否和袋子质量是否合格将对果实质量传授最直接的作用,但套袋后果品质量优于未套袋的果品质量。未套袋处理的果实失水过快,果实贮藏时间短,也易受病虫危害,增加病虫害发生率,最主要是不套袋处理模式会受药物防治及外界污染物侵入而影响果实质量,可致药物残留。
果树套袋加工时必须确定套袋最佳时期。一般选用纸袋、套于果实膨大阶段,并在中后期及时摘除套袋,确保果实较好着色。
2.4 施肥技术影响
果农在进行施肥时,存在以下几个认识误区,即施肥点距离果树近、施肥量大、施肥种类随机。部分果农主观认为施肥点距离果树越近,则树根营养吸收的效果越好,事实上靠近根茎施肥极易烧伤树根,如果没有控制好施肥量轻则滋生病虫、果实生长不均匀、结果少,重则烧死树根。为有效规避以上问题,果农在对果树进行施肥时,首先要以树冠投影边缘为标准为果树进行追肥,让果树的根系可以吸收到足够的养分,若果树的根系相对较深,考虑到化肥具有移动性强、分解速度慢的特点,可进行肥料的深施。其次,过去果树施肥多以氮肥为主,这或多或少会影响到果树生长,为此果农在选择肥料时应以为动物粪便、稻田秸秆等有机肥料作为首选,让果树养分更加充足。不仅如此,有机肥料与化肥的用量配比也是值得关注的一点,需要根据果树种类、地域条件、根系营养需求等进行合理配置,避免因肥料过少出现果实干瘪、腐烂,或肥料过量烧坏果树的现象,掌握好最佳施肥时机。根据果树生长规律,9月~10月份是果树施肥的最佳时机,此时果农需要着手施肥工作,为果树储存足够的营养物质,同时适当浇水,让肥料溶于水后,有利于更好地被根系所吸收。
3 提高果品质量的果树栽培技术措施
3.1 果树种植选址
在开展果树栽培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好果树的种植选址。为保证果树健康茁壮生长,土壤、水分、温度、光照等自然条件都需要纳入考虑范畴,基于此,果农需要根据果树生长特性进行科学选址。首先,土壤选择。我国土壤类型非常多,不同土壤中所蕴含的养分与水分含量均存在差异,因此适合栽培的果树种类也就不同,比如红壤适合种植桃树、柑橘树,黄壤适合种植苹果树、梨树。此外,针对蓄水性强、透气性好、营养充沛的土壤要作為首选。灌溉水源问题也是种植选址的重点,种植区域最好可以靠近水源区域,让果树灌溉更加方便,进一步降低水源灌溉的资金投入。在这里强调一点是,选址时一定要远离水污染或者排放废水的单位,比如钢铁厂、化工厂等,确保果树生长阶段不会受到污染物影响,切实提升果树栽培质量以及果实品质。
3.2 严控果树生长条件
在进行果树栽培管理阶段,需要从光照、温度、湿度三个方面入手,对果树生长条件进行控制,为果树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促使果树质量与产量得到协同提升。
控制温度。果农在控制温度条件时,需要根据果树生长条件以及外部温度变化,通过适当通风的方式尽量让温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状态,因为快速升温、急剧降温都会影响到果树生长。
控制湿度。果树生长的两项重要因素分别为空气湿度、土壤湿度,当空气湿度不足时,果农可以利用喷雾提高空气湿度,当空气湿度过高的情况下,则可以采用通风来降低湿度。土壤湿度与空气湿度是密切相关的,当调节空气湿度时,土壤湿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不论采取喷雾法还是通风法,都要综合考虑空气湿度与土壤湿度,控制好喷雾的时间、频率、水量以及通风时间。
控制光照。光照控制需要从控制光照时间、强度、光谱质量这三个方面,在实施果树栽培管理时,最为常用的方法就是覆盖材料或者果实套袋的方式,借助外力改善光照条件。
3.3 果树科学抚育管理
果树定植后有针对性对果园进行管理,特别是松土除草。按果树树苗高度定干处理后,芽刻从剪口以下第3芽眼起至距地面60厘米。剪口宜涂愈合剂保护伤口,以免被病原微生物侵袭。芽刻处理时,应由上而下逐步加重,加快枝条生长发育和早日成形。
对于果树生长比较旺盛,抱头生长,株行距2~3米的种植基地应适当间伐。通常间伐方式是按隔行去行或隔株去株,再将所留单株拉枝开角,以确保果树营养能得到充分供应和光、水供应合理。苗木定植当年应按预先编制的栽培管理方案选择骨干枝,剪口以下留满芽眼,果树第2年进入萌芽阶段,从剪口以下第三芽眼起,每隔3个芽眼刻出1个芽眼,直至前一年定干剪口约10厘米处,另外当年栽植新发芽枝条长至10厘米时全部疏伐。
果树进入休眠期后还需做好修剪,一般从果树发芽前1个月开始修剪,并控制在全园半个月左右,忌三九寒天修剪果树,以防树体腐烂或干腐病的发生。4年内幼嫩果树均应进行适当修剪,可增加营养有效积累,但应确保侧枝粗度不能超过枝条的1/5,及早定型,塑造丰产树形,才能为高产稳产打下扎实基础。
夏季修剪以疏花蔬果为多,应按着去小留大、去弱留强、去老留新、适时清除。疏剪次数应结合果树树冠大小和光照田在等因素综合决定,利于挂果着色。
在果树长势旺盛时期,应适当拉枝,以削弱果树长势,利于萌生新枝组成结果枝组,对某些长势比较弱的结果枝,应适时短截回缩,以维持树形及生长态势。
3.4 转色期的针对性管理
果实在进入着色阶段后,其最大特点就是要确保果园光照充足,并及时清除妨碍光照的阻挡树叶。摘叶转色对于解决果实着色不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它将给果实遮荫的树叶摘掉,让果实直接受到光照,轻轻旋转果实,让果实背面能面向阳光,使果实着色更均匀。
传统操作模式下果实着色期管理环节较复杂,且人工操作时极易导致果实发生破损,目前较多采用果实着色期冠层下方铺银色反光膜,产生反光效果使得阴面果实还能接收阳光一部分反射光以确保果实能较好地着色和改善果实品质。
3.5 病虫害防治
果树生长发育阶段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而病虫害因素又是果实品质的重要一个方面,如果防治不当不仅病虫害得不到有效防治,不能有效地控制病虫害蔓延流行范围,同时也会给周围生态环境及果树正常生长造成严重危害。
在对果树进行栽培管理时,需要工作人员必须重视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工作,需要掌握多种病虫害发生和流行情况,并对果园种植密度进行控制,确保果园能够良好通风,增强果树抵抗能力。
果园发生病虫害后,要指导基层地区农民改变传统防治理念与防治模式,规避容易发生病虫害的问题,对其采取高剂量化学农药防治措施,必须掌握病虫害发生流行现状、病虫害种类和危害特征、依據病虫害发生轻重、是否符合防治标准指标进行针对性防治。果实未经套袋处理前,大力推广应用生物农药,微生物农药或植物性农药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并明确其最佳用量及用药次数,制订严格休药期以免果实中药物残留过多,更不能用国家禁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
果品质量对其商品价值有一定影响,果实品质控制又限制了果树栽培技术与管理措施的制定,为保证果实品质较好地达到预期要求,必须加强果树各生长发育阶段有针对性的管理,应根据当地土壤条件,气候环境,水质以及果树生长情况等多种因素全面分析,建设完善合理的种植管理方案和实施科学的果树种植技术,促进林果种植产业绿色优质发展,达到农户增产增收目的,促进地区经济良性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