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焘
临夏县域内耕地面积36.94万亩,人均耕地1.06亩,园地面积0.3万亩,林地面积47.06万亩,牧草地面积47.06万亩,其它农用地面积4.9万亩,为确保马铃薯的高产、优质,应从播种前到收获、贮藏全过程,根据种植区域当地的气候特点,掌握各种常见的病虫害控制措施。优质栽培既可确保马铃薯产量,又可改善马铃薯品质,增加农民收入。
1 临夏县市马铃薯播种前的准备
1.1 选择优良品种
要加强选育,充分了解当地的土壤状况,选择早熟、高产、稳定的品种,优质品种不但能加快种子萌发率,还能节省栽培成本,不会增加后期工作量,还会增加马铃薯收成具有一定影响。此外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销售渠道进行选择,确保产品销路畅通。
1.2 施足基肥
马铃薯在地面上长出许多茎干和叶片,并且比较稠密。在地里会长出一根大块茎,它需要更多养分,大多数养分来源于土地。在播种前要施入足够的基肥,而钾肥是最需要的,其次是氮素,磷次之,基肥要占60%。基肥最好是完全腐熟的肥,并与合适的混合肥一起翻耕。化肥不能彻底溶解,易引起严重的病虫害,会严重影响马铃薯生长,降低产量。一般情况下,要增加产量,需施用化肥1500~2000千克,过磷酸钙15~25千克,草木灰100~150千克。在土壤10~20厘米时要把底肥和土壤一起翻耕,以便于结薯层的土质疏松。此外,还可以结合实际的播种条件,进行播种施肥,以促进种子萌发和出苗,促进苗木生长。
2 临夏县市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方法
2.1 晚疫病
研究表明,该病是由真菌感染所致,其发病率很高。晚疫病对马铃薯生产具有直接影响。
马铃薯主要病害为晚疫病,主要表现在茎、叶、薯片等部位。一旦发病,叶子的边缘会有一层浅绿色的斑点,仔细观察,会有一圈淡淡的青晕。其次,马铃薯叶片背面有白霉现象,随土壤湿度逐渐升高,白霉现象较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马铃薯薯片在发病早期,表皮会出现棕色斑点,皮下则是棕红色,经过一段时间,薯叶会慢慢变干,直至马铃薯完全发黑。
为提高马铃薯产量,农民必须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应优先选用抗病性的品种,早期使用80%代森锰锌500倍液、687.5克/升银法利、75毫升/667平方米的混合水50千克,7~10天喷洒一次。另外,农户要合理选择无病种薯,能有效降低相关病害发生。同时,对相关种薯进行合理消毒,尤其是从国外引进的种薯,要进行灭菌处理。农民可选择40%福尔马林,加水200份,均匀喷洒在种薯表面,或在5分钟内将所需种子浸透,利用薄膜的主要功能,采用闷种方式覆盖2个小时,然后进行平整烘干。
农民在种植马铃薯时,提倡将整块的薯进行播种,或在切割前将其置于阳光下暴晒2~3天。同时,对病薯进行切除,使种薯能够顶芽向上,并以薯块芽眼为重点,保留两三个芽眼。
农户要根据马铃薯实际生长情况,加强相应的栽培管理,要尽早播种,选择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这样才能使马铃薯在一定程度上茁壮成长,为相应提升抗病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2.2 早疫病与环腐病
马铃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早疫病。结果表明,该病主要集中在茎、叶两个部位。在一定程度上,马铃薯的块茎受到感染后,其对应部位就会呈现深棕色,通常是凹陷。如果马铃薯发生严重病害,则会在相应的叶片上产生黑棕色斑点。环腐病是一种可以隔离的疾病,对马铃薯造成严重损害,一旦受到该疾病影响,其相关部位就会出現褶皱,如果仔细观察,甚至会出现腐烂迹象。感染之后,马铃薯开花时缓慢萎缩,严重时会变为深棕色。马铃薯发生环腐病时,叶片会逐渐干燥,卷曲,叶片尖端会发绿,最终导致枯死。
农民应科学地储存、运输,适时收获成熟的马铃薯,以降低运输、收获的损耗,并在发生早疫病前及时喷洒农药。在防治环腐病时,农户要科学合理地建立无病留置地,优先选择抗病品种。
马铃薯在播种前要在室内放置5~6天,然后把烂的马铃薯块清理干净。同时,切刀也要进行消毒,确保其它种块不会被病菌传染。此外,在种植马铃薯前,农民应在种植地合理增施钙、磷、钾,增加产量,增加经济收入。
2.3 虫害及通用防治方法
马铃薯害虫主要有蚜虫、地下害虫、蝼咕等。
2.3.1 化学防治: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利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效果显著,但弊端也很明显。如果使用不当,不但会造成药物残留过量,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对人类的身体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用化学方法进行控制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药品,并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规定用药,在一定的时期对症治疗,并要针对不同的药物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以免产生耐药性。不能使用剧毒的化学物质,通常要将化学药物施入到土壤中。
2.3.2 物理防治:以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如可以用电灯之类来诱捕害虫,还可利用蝼、蛄等成虫的趋光性,在田间设置黑光灯来诱杀,也可用新鲜的马粪,来吸引蝼蚁进行诱杀。
在种植地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在大面积田块上安装防虫网,防治病毒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