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琴
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转型的关键时期,情感十分敏感,也非常脆弱,如果教师不注重情感教育,会给学生的发展带来极为严重的影响。情感教育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也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桥梁,更是让学生获得良好教育的关键所在。而美术教学作为艺术教育中的一部分,将情感教育融入其中,可以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发展。当下,在高中阶段有不少教师尝试将情感教育融入美术教育,但融入过程难免会出现一定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是提升美术教学效率、提升情感教育效果的关键所在。
一、在高中美术中融入情感教育的意义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性学科,本就是一种美的教育,是一种基于美的情感体验式的教育。但是在高中阶段,美术教师往往不注重挖掘美术作品中的情感教育因素,也不注重情感教育渗透,使美术课变得枯燥无味,成了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播课程。而情感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下的一种较为新颖的教育模式,将其融入高中美术教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感悟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使美术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一)有利于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
要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良好的课堂氛围必不可少,只有课堂氛围足够融洽,师生之间有足够的沟通,才能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效率。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情感教育融入的方式,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条沟通的纽带,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在互相尊重以及平等沟通的状态下,学生才会更愿意就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就教学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教师一起探讨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以进一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让美术课堂教学的开展更加顺利,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与音乐不同,美术属于一种可视化的艺术,美术作品是创作者对周边艺术的一种表达。美术作品的创作无法离开作者的情感融入,所以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对作者以及作品的情感进行解读,让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创作所使用的技巧的同时,体会创作者的思想与情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的魅力,有效提升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而对于建筑、雕塑等美术作品的欣赏教学,教师则可以从创作背景着手,让学生将自己代入作者的角色中,体会作者创作这件作品的感情,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因此,进行美术教学时,教师逐步让美术融入学生心灵,利用情感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去感悟作者创作作品时的思想感情,满足其探索欲望,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也会愈发浓厚。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美术教师不能局限于对美术作品中所展示出来的技巧进行解读,而是需要通过美术作品体会其背后的情感,帮助学生剖析作品背后的情感内容,这也是美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情感教育的融入能够更好地帮助师生完成这一课堂教学任务,达到让学生领悟作品思想感情的目标,并通过借鉴以及欣赏情感表达的方式,有效提升学生对艺术的想象力以及审美水平,与作者产生跨越时空的交流。
二、美术课程中融入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美术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开放性思维的发展,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就目前高中美术课程中情感教育的融入情况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在高中阶段,不少美术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在教学中往往偏重于美术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忽略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真实感受,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下,教师与学生缺乏足够的互动,因此会有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出现,教师不了解学生的知识弱点,学生也不知道教师具体讲的什么内容,长此以往,学生对美术学习失去兴趣,缺乏课堂积极性,教学效率难以提升。换言之,没有足够的情感教育的融入,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效率是低下的,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消极影响。
(二)教学的安排过于局限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当前很多高中学校将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主科教学,缩减美术课时数。在国家倡导素质教育的当下,要求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因此学校为了应付上级检查,通常一周安排一节美术课,但实际上,学生每个学期参加美术课的机会并不多,最终难以达到预设的效果。在这种局限的教学安排下,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只能将课堂教学精力放在理论内容教学上,与学生沟通的时间少之又少,这也是导致情感教育难以融入的主要原因。
(三)师生之间没有情感交流
对于普通高中而言,美术课程并非专业课程,但却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课程,是素质教育中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素质教育推行的当下,美术教学受到各个学校的关注,但缺乏有效的教學方法,导致教学效率得不到提升。不少教师为了赶上教学进度而增加课堂教学内容,每节课的讲授都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以及接受能力,课下也没有与学生交流及沟通,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学到什么,掌握程度如何,教师并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是盲目的,而且由于缺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很难将自己的感情融入美术课堂,对某些作品的欣赏仅局限于好看以及有趣,并没有对创作意图进行深入探讨,也没有去了解画作的深层含义,严重影响了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
三、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改变教学方式,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传统的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学重点多偏向理论知识讲解,美术作品只是学生理论知识讲解的载体,教师从课本的美术作品出发,让学生形成对美术的刻板认知。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对美术知识的梳理还是对美术的创作,学生都会更偏向套用教师讲解的内容,创作出的作品比较正统,学生更像是在完成任务,而没有将感情融入其中,作品缺乏激情,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有所下降,要学好美术也会变得非常困难。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美术教学与普通学科的不同,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要清楚地知道理论知识教学不能过于刻板,要采用多种方式带领学生进入“作者的世界”,让其对作者的感情有所感悟,对美术作品有足够的情感体验。
以人教版美术必修第3课《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教学为例,教师带领学生欣赏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通过预习了解这幅画的创作背景及当时作者的创作环境;在作者当时的年代,水墨画的风格是怎样的;作者在这幅画中展现了哪些符合那个时代的画作技巧等。这些预习内容都是为了让学生走进作者的世界,感悟作者的所思所想,体会作者创作这幅画时的感情。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讲台交给学生,让学生说说自己的预习结果,教师进行合理指导,指出学生理解错误的部分,再进行下一步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方式相比,更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思考作者的感情,对作品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二)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在创作中获得体验
首先,教师可以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教学,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对同一个美术作品進行解读,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去展现美术作品,例如用电脑制作动画、用小品去阐释作品中的故事、将课本上的静态作品变成一幅动态画作等,以挖掘学生的创造力,不仅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创作水平,也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艺术世界的共鸣。再次,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选取某些美术作品,让学生去演绎里面的故事,从而让学生深入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以及创作意图。最后,创设情境。情境的感悟也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这样的高中美术课堂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投入感情,在创作中获得情感体验,教学效率也会得到提升。
以人教版美术必修第1课《美术作品的创作》教学为例,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徐悲鸿的作品《愚公移山》时,教师除了给学生讲解作品的创作技术,还可以让学生就这一作品说说自己的看法,并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让学生通过舞台剧的形式去展示这幅作品讲述的故事。而在学习小组内,除了演绎人员,还可以安排一名学生作为旁观者,说说如果自己画《愚公移山》,会如何绘制,尝试创作出一幅属于自己的《愚公移山》图。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活动机会,还能有足够的表达自己的机会,从简单的画作欣赏转移到情感交流,了解作者当时创作的情感,对学习有更好的感悟。当然,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也需要摒弃传统方式,让学生以自由情感输出为主,依照特定主题随心创作,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如此学生才能认识到美术作品中情感表达的重要作用,而不是单纯地将美术创作作为描绘事实的工具。
(三)改变考核策略,强化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成绩是最好的学习成果反馈,也是对学生学习方式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习惯以期末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学生也会根据阶段性的考试成绩去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以及创作方式,长此以往,难免会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单纯以考试作品评分的方式去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与学生日常的交流也会更多地集中在美术技巧上,没有情感沟通,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隔阂,感情逐渐淡化,教学效率难以提升。因此,美术教师应当改变考核策略,除了美术考试成绩,还可以将日常师生沟通交流情况渗透到考核中,鼓励学生抒发真情实感,在日常交流中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想与感悟,以促进教师与学生更好地沟通和交流,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人教版美术必修第4课《画外之意——中国传统花鸟画、人物画》的教学为例,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作品时,可以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我国传统花鸟画的想法,不一定局限于传统的审美观念,可以大胆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如果是自己创作,会以怎样的一种方式展现出来。通过这种方式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而不是单纯地分析画作技巧。而这部分沟通交流情况可以列入“日常考核”,与期末绘画考核分数以一定的比例进行组合,最终得出学生的实际成绩。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美术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融入情感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情带入作品中,以触发学习灵感,提升审美能力的同时,得到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