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致制造业就业过早过快下滑的四大关键因素

2023-06-08 07:48:39余新创
中国经贸导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劳动力制造业

余新创

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与人口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我国制造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制造业就业出现较快下降趋势。2010—2020年,制造业规上企业就业人数从8391万人降至7161万人,减少超过1200万人,过早过快下降趋势明显。在工业化中后期,制造业就业减少是普遍规律,是去工业化的必经阶段。但我国制造业就业过早过快下降,除了受制造业增速下滑、产业结构调整、就业意识转变等工业发展的趋势性因素影响之外,也叠加了服务业就业“虹吸效应”、人口增长放缓、去产能等结构性因素。

一、需求减弱:低端制造人才需求加量放缓

需求减少是制造业就业下降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我国制造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机器换人”速度加快,对劳动力特别是低端劳动力需求明显减少,推动劳动力加速向其他行业转移。

一是制造业增速过早过快放缓,就业吸纳能力下降明显。近年来,受新冠疫情冲击、内外需增长趋缓、要素成本大幅上涨等因素影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难度加大,增长速度放慢,相对吸纳就业能力明显下滑。2010—202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从18.35%降至3.2%,比重从31.61%下降至26.18%。在此过程中,大量市场主体被迫退出制造业,市场主体新增速度较慢,用工需求增速放缓。《中国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研究报告(2011—2020)》显示,2010—2020年,制造业新增注销市场主体2675887家,注销注册比高达33.47%,在所有行业中位居前列;而净增新增比仅为66.53%,在所有行业中排名靠后。三年疫情期间,我国制造业经受住严峻考验,展现出较好发展态势,吸纳就业能力有所提升。但长期来看,随着成本上升、劳动生产率提高,制造业劳动力需求下降势头会一直持续。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大量制造业岗位加速跨行业转移。随着制造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去产能力度明显加大,产业转移不断提速,导致部分就业岗位从制造业加速流失。去产能推动原材料工业就业跨行业转移。2012年前后,我国原材料工业出现明显产能过剩情况,也创造了大量低质量就业岗位。随着大量低效无效产能出清,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钢铁等原材料工业的就业流失。数据显示,从2016年开始,我国用3年时间提前超额完成了压减粗钢产能1.5亿吨以上的5年目标任务,彻底出清为害行业多年的“地条钢”1.4亿吨以上。产业转移加速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流失。近年来,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向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转移,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快速下滑。第一财经的相关研究表明,2013年优衣库90%的产品都在中国生产;到2021年,优衣库282家核心合作工厂,中国有144家,占比下滑到51%;包括越南、孟加拉、印尼、印度等在内的东南亚、南亚地区共有114家,代工厂比例已上升至40%。

三是“机器换人”提速,替代部分低端劳动力用工需求。随着制造企业加快向自动化、数据化、智能化转型,“机器换人”明显提速,帮助企业节省了大量劳动力。工信部2022年9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5.7%、75.1%,比2012年分别提高了31.1个和26.3个百分点。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必然会形成部分的劳动力替代。卓贤、黄金的一项研究测算结果表明,2013—2017年,我国新增工业机器人替换了293万名工人,解释了34%的制造业就业下降。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预测,中国具备自动化潜力的工作内容达到51%,这将对相当于3.94亿全职人力工时产生冲击。

二、竞争无力:服务业加速虹吸制造业人才

服务业加速虹吸制造业人才,是导致制造业就业过早过快下降的决定性因素。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我国制造业增速明显放缓,部分处在价值链中低端的传统制造业更是转型困难,对劳动力吸引力下降。而以网约车、外卖服务、网络直播等为代表的新型服务经济和以金融业、信息服务、商务服务、教育培训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在资本驱动下快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用工需求大幅增加,对制造业的中高端就业和低端就业形成了两头挤压。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并且在就业方式、工作环境、薪酬收入等方面优于传统制造业,加速吸引了大量劳动力进入服务业,导致制造业就业崗位加速流失。

一是低端人才方面,一般性制造业薪资收入缺乏竞争力,新兴服务业更加贴合新生代劳动力职业选择需求。新型服务经济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商业模式的创新,为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因就业门槛低、灵活度高、显性激励强吸引了大量低技能就业。58同城发布的《2022中国就业市场年度观察》显示,送餐员成为2022年灵活就业最热门的招聘岗位,占比高达42.8%。与之相比,制造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就业环境差、工作强度高、管理机制死板、收入水平低,部分技术性岗位需要长时间培训和一定的技能积累,对劳动力特别是新生代劳动力的吸引力较低,远低于新型服务经济的吸引力。《2022蓝骑士发展与保障报告》显示,有38%的骑手上一份工作来自工业,表明制造业大量员工流向了新型服务行业。

二是在中高端人才方面,高端服务业竞争力更强。过去十年,金融、互联网、教育培训等行业快速发展,凭借着远超其他行业的收入水平聚集了大量高端人才,严重挤压了制造业招引和培育高端科研人才的空间。《清华大学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该校2021年毕业生中选择制造业的比例仅180人,占比仅4.9%,远低于互联网(22.0%)、教育(21.5%)、金融(12.2%)等行业。

三、供给收缩:劳动力总量趋势性下滑

劳动力年龄结构调整与增速趋缓是制约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就业的长期变量。当前,我国已经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力总量增速下滑明显,制造业就业意愿明显下滑,劳动力市场补血造血能力不足,对制造业就业形成较大威胁。

一是劳动力供给总量趋势性下降。当前,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趋势性变化,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劳动人口总量和比重均呈现减少倾向。2012年至2021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4.3%提高到18.9%,而15—59岁(含不满60周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69.2%下降至62.5%。劳动力总量供给连续下降,促使制造业劳动力数量同样进入下降通道。同时,劳动力中从事制造业的意愿也在下滑。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的人数占比约27.3%,比重较2010年的36.7%下降9.4个百分点。

二是劳动力市场补血造血能力不足。目前,我国制造业人才队伍培育体系还有较大完善空间,存在较普遍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职业教育体系短板多、企业内部培训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新生劳动力普遍存在不好用、留不住等问题,导致制造业劳动力市场补血造血能力不足。奚英伦(2022)的一项调查显示,73.1%的企业表示高校教育滞后于产业的发展。民进中央课题组调研发现,在个别地区,中职毕业生稳定就业率(初次入职1年稳定率)不到30%。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0—2021年,中等职业学校加工制造业类在校生人数减少一半以上,从2739798人降低至1349020人,占所有学科人数比重从17.1%降低至10.3%。

四、观念转变:青少年加速远离制造业

青少年就业观念转变,是导致制造业企业用工年龄断层的关键因素,长期可能导致制造业就业大幅下滑。当前,我国青少年就业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短工化、慢就业、灵活就业、闪辞等追求自由自主的就业理念盛行。由于制造业工作时间固定、管理制度严格、工作环境相对较差,青少年越来越不愿意到制造业就业,或者是将制造岗位作为一个短暂停留的过渡选择。青少年远离制造业表现在普通工人、技术工业等各个层次。《2020饿了么蓝骑士调研报告》显示,2020年,平台骑手超过300万人,其中“90后”占比近50%。而《2020年00后蓝骑士报告》显示,近一年来,新注册“00后”蓝骑士数量同比增长近2倍,他们更青睐灵活自由的工作,并有近一半人愿意把这份工作推荐给同龄人。青少年就业观念的转变,短期看导致制造业就业出现明显年龄断层,是扰乱制造业用工秩序的根本原因,部分企业因此存在较严重的招工难、留工难等问题;长期看,对于制造业无异于釜底抽薪,严重冲击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完整性,动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和体系的完整性。未来,如果不扭转青少年的就业观念,我国制造业可能面临无人可用的困难,被迫走上大量引进外来劳工或者欧美国家产业过度空心化的老路。

五、启示与建议

總体来看,导致制造业就业过早过快下滑,既有长期趋势性因素也有短期结构性因素,核心因素在于制造业就业竞争优势下滑。未来,保持制造业就业比重基本稳定、提高制造业就业质量,需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将提高制造业就业竞争力作为关键着眼点。一是要提高制造业就业吸纳能力。加快推动提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拓展制造业发展空间,打造更多就业增长点,防止制造业过早过快大规模转移,提高制造业就业整体薪酬待遇水平和工作环境,提升制造业吸纳就业竞争优势。二是改善制造业就业环境。强化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制造业用工服务,扎实做好劳动权益保障,切实转变青年就业意识,增强制造业就业吸引力。三是保持劳动力增速长期稳定。切实降低生育抚育教育成本,延缓生育率下降趋势。强化社会保障服务,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升中高龄工人就业技能,助力中高龄工人顺利进入新领域。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

猜你喜欢
劳动力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 12:39:10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16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 00:55:50
大数据对制造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专用汽车(2016年1期)2016-03-01 04:12:59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上海企业(2014年9期)2014-09-22 20:45:10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上海企业(2014年9期)2014-09-22 20:42:16
在自动化投入与劳动力成本之间寻求平衡——工业4.0之我见
世界科学(2014年8期)2014-02-28 14:5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