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艳 张斯琪 李萌 唐艳红
自2012年国务院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以市场渗透率为标尺,这十年可大体划分为“培育啟动期”和“快速发展期”两个阶段。网约车是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应用场景,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发挥着市场“启动器”和“缓冲器”作用。
一、网约车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初期充当市场“启动器”
2012—2019年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培育期。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低于5%,且增长相对缓慢;私人消费者主动购买的市场驱动力不足。以网约车为代表的共享出行成为当时新能源汽车消费的主要拉动力量,发挥着市场“启动器”的作用。
(一)约半数新能源汽车被网约车、出租车等运营领域吸纳
截至2019年底,仅滴滴平台累计注册的纯电动汽车就有96.9万辆,在全国纯电动汽车保有量中占比超3成。综合考虑其他共享出行平台及出租车领域,在产业“培育启动期”约半数左右的新能源汽车都用于网约车、出租车等运营领域(如图1)。
(二)网约车对新能源头部车企销量拉动作用明显
2019年在网约车平台注册车辆最多的三个新能源汽车品牌分别为比亚迪、北汽新能源和吉利汽车,同当年累计销量排名前三的车厂品牌一致,且占比均超过35%。其中,北汽新能源EU系列、比亚迪E5等网约车领域的“明星”车型也长期位于当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榜前列(如表1)。
(三)众多新能源汽车企业曾将网约车作为重要“去产能”渠道
新能源汽车在发展之初曾出现结构性和阶段性产能过剩问题。中汽协数据显示,2020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规划总产能2669万辆,约是当年总销量136.7万辆的20倍。为消化过剩产能,一些新能源汽车企业曾纷纷布局网约车和共享出行领域。2015年,比亚迪和滴滴合作成立的比亚迪新能源推出E5等网约车专属车型,吉利打造“曹操专车”;2018年,上汽集团布局“享道出行”等。
二、未来将由“启动器”向“缓冲器”过渡
(一)缓冲新能源汽车销量“两头翘”带来的结构性风险
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高渗透率背后面临着“两头翘”的结构失衡问题。以五菱宏光MINIEV为代表的AOO级低端车型和以特斯拉为代表的高端车型单月渗透率较高,满足大众刚需的中端车型渗透率仍不尽如人意,这将给我国不断加快的汽车电动化进程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网约车市场吸纳车型以A0级以上、8万—15万元的中端车型为主,未来千万级别规模车队每年新增及淘汰换新的新能源汽车需求在百万辆级别,在吸纳主流新能源汽车车型普及方面可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二)有望通过率先落地“V2G”技术,充当电网系统的“移动充电宝”,缓冲用电高峰期新能源汽车对电网带来的冲击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逐渐攀升,巨大的充电需求必将对电网造成冲击。2022年夏季用电高峰期,川渝地区就已经出现了充电场站“拉闸限电,电动汽车无电可充”的现象,预示着未来若要满足更多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发展“储能”和改革电力市场势在必行。V2G技术可以实现电动汽车和电网的双向充放电,帮助电网容纳更多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基于技术、数据、规模及经济性方面的优势,网约车无疑是率先落地V2G技术最可行的场景。若按照电动网约车保有量1000万辆、每辆车电池容量50度测算,未来网约车每天的储能潜力约为5亿度,相当于三峡大坝的发电能力。这种灵活的充放电能力将有效缓冲不断增多的新能源汽车车队充电需求对电网带来的冲击。
三、我国网约车电动化进程已大幅领先欧美市场
(一)每月活跃网约车车辆中,近3成为纯电动汽车
近年来,在网约车平台活跃的纯电动汽车数量持续攀升。滴滴出行平台数据显示,2022年下半年以来,网约车平台月度活跃纯电动汽车数量超过100万辆,约是2020年同期的2.6倍,在月度活跃网约车总量中占比3成左右(如图2)。
(二)在网约车总运营里程中,新能源汽车里程占比过半
相比燃油车,新能源汽车由于成本优势,“出车更勤、跑得更多”。2022年9月,网约车运营里程中纯电动汽车的里程占比攀升至50%。另有4.6%左右的里程来自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等其他新能源电动车,新能源汽车合计里程占比超过54%,远高于社会车辆3.23%的平均电动化水平(如图3)。
(三)我国网约车电动化里程占比至少是欧美市场的5倍
优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二季度,主要欧洲城市和北美城市纯电动汽车里程占比分别为7.8%和1.6%,即便是电气化成效显著的伦敦,电动汽车里程占比也仅有11.9%。比较而言,我国网约车电动化进程大幅领先欧美市场,约是主要欧洲城市的5.8倍,是主要北美城市的28倍(如图4)。
四、进一步推动网约车电动化转型的三点建议
(一)在部分地区合理降低电动汽车进入网约车市场的政策门槛
很多城市对新能源汽车进入网约车领域提出车龄、轴距以及续航里程方面的要求,抬高了新能源汽车合规进入网约车市场的门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出台的网约车管理办法中,分别有88%、58%的城市对车龄、车价提出要求,另外有45%的城市对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提出要求。如青岛市规定“车辆购置价格不低于巡游出租汽车礼宾型同期购置价格”;银川市规定“新能源车辆纯电动状态下续航里程不低于400公里”。建议在确保安全技术标准的前提下,适度降低电动汽车进入网约车行业的门槛,如轴距、续航里程、车价等,让社会上更多电动汽车能够被“用起来”。
(二)出台更多支持举措,着力解决高寒地区网约车电动化进程缓慢问题
全国已经有多个省市出台相关政策,规定新增或更换网约车需全部为新能源汽车,但在高寒地区推广新能源汽车依然面临很多现实困难。建议各地在出台政策时更多考虑地方实际,避免“一刀切”,同时出台更多针对性政策,着力解决高寒地区网约车电动化的关键卡点。如在高寒地区阶段性推广混动车、探索换电模式;支持平台和上游企业及高校科研院所加大研发合作,力争加快突破电池低温续航等技术难题;充分利用出行大数据,科学规划布局充电桩和换电站网点,为司机提供更高效率的充电支持服务。
(三)支持率先在网约车领域探索V2G等创新技术,为新能源网约车司机创造新的增收渠道
V2G作为电力需求侧响应的智能化解决方案,被行业寄予厚望。目前,在私人新能源汽车落地应用方面还存在诸多卡点。网约车车队规模大、数字化水平高,若率先落地V2G技术,还可为新能源网约车司机创造新的增收渠道,增加其更换新能源汽车的意愿。建议出台相关激励政策,率先在网约车领域探索V2G落地应用。
(刘国艳、张斯琪,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所。李萌、唐艳红,滴滴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