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芙蓉学校建设工程的社会经济效应分析

2023-06-08 05:14张敏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3年3期

张敏

摘 要:2017年湖南省启动了芙蓉学校建设这一重点民生实事工程,不仅扎实推进了湖南省教育精准扶贫,促进了湖南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并由此衍生出诸多良好社会经济效应。从社会学相关理论视角分析,芙蓉学校建设工程体现了底层关怀效应、资源集聚效应和“人的现代化”效应,充分融入了中国教育现代化并成为促进“人的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通过振兴乡村教育实现乡村振兴的一大战略举措。

关键词:芙蓉学校工程;底层关怀;资源稀释;人的现代化

2017年,湖南省政府印发《湖南省贫困地区中小学校建设实施方案》,决定支持40个武陵山和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县和国家级贫困县建设43所规模适中、条件达标、风格统一、办学质量高的学校。鉴于湖南有“芙蓉国”的美称,所以这类学校被统一命名为“芙蓉学校”,这就是芙蓉学校建设工程。2019年,为了扩大芙蓉学校建设成果,湖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增加57所乡镇芙蓉学校,2020年又新增建设了沅陵县明溪口镇芙蓉学校。目前,湖南省芙蓉学校建设总数增加到101所。

2019年年底,湖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芙蓉学校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好设计、好风格、好形象、好校长、好教师、好学生”的建设目标,明确要求把这些芙蓉学校打造成湖南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标杆,重建湖南省贫困与偏远地区的教育生态。芙蓉学校建设工程肩負着国家脱贫攻坚背景下教育脱贫的特殊使命,承担着为贫困地区的儿童提供较高质量教育的责任,从而促进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本文基于三个经典的社会学理论视角来分析湖南省芙蓉学校建设工程可能产生的一系列特殊社会效应,以期在某种程度上为湖南省芙蓉学校建设工程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提供理论阐释。

一、底层关怀效应

(一)底层与底层关怀

底层即底层群体,是指处于社会阶层结构底部的人群。底层关怀即对社会底层群体的关怀,是与社会分层密切相关的一种社会行为。这种关怀主要是通过资源分配来实现的。政府无疑是底层关怀的重要主体,而由省级政府主导的芙蓉学校建设工程是实施底层关怀的一条现实途径,甚至被看作是脱贫攻坚过程中的一种策略选择。

底层这一概念要放到一个特定的社会阶层结构中去理解。社会阶层结构也称社会分层。社会学对社会分层的定义是:“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其是指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差异体系。”根据这一定义,不同的人之所以处于不同的社会层级、拥有不同的社会地位,是因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水平不同。

通常情况下,社会资源主要包括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如果三类资源的占有水平均比较低,这类人群就必然会滑向社会底层。于是,从资源及其占有的视角来定义社会底层,就是指社会资源占有水平低下的人群,而底层关怀就是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上要有利于底层群体。

社会学一直以来都在探讨底层关怀的合理性或正当性的问题。“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该有利于社会之最不利成员的最大利益”,这就是著名的差别原则,也是罗尔斯的两条正义原则中的一条(另一条是平等自由原则)。差别原则的核心就是最大限度地改善最不利成员的生存处境。社会之最不利成员实际上就是社会底层,当某种不平等是有利于这类人群的,那么这种不平等就是可以接受的。罗尔斯的差别原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条底层关怀的原则。在当代中国社会,底层关怀同样具有鲜明的正义性。

(二)底层关怀效应的实现

在对底层关怀的合理性做了阐释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底层关怀如何实现的问题,也就是如何保证社会资源的分配有利于社会底层,从而使得正义原则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直接反映出来。

据中国社会学界的研究,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中产阶层崛起加快;二是社会中下层规模比例进一步缩小;三是社会阶层分化加剧,在财富阶层快速崛起的同时,社会底层有所扩大;四是社会阶层的位序存在局部变化。中国社会的底层群体主要由无业、失业、半失业者以及农业劳动者组成,而底层扩大的主要原因除无业、失业、半失业群体在扩大,还有不断扩大的农民工群体的处境所呈现出的“底层化”特征。这意味着底层关怀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底层群体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其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的水平是低下的,这也是其之所以处于底层的主要原因,于是,实施底层关怀的一个思路就是赋予其某种资源,这在现实生活中就表现为一种扶贫行为。社会学对贫困的定义是“在一定特定的社会里,一种连最基本或正常的生活水平都达不到的状态”。

2015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印发,意味着扶贫成为国家重大举措。根据这一决定,我国“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从中可以看出,义务教育有保障是扶贫攻坚的重要目标。

湖南省的芙蓉学校建设工程正是在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提出并实施的,而它的使命就是推进义务教育有保障这一目标的实现。芙蓉学校建设工程实质就是向底层群体输入一种社会资源,特别是一种为底层家庭孩子的未来生存与发展奠基的文化资源。如果说这带有不平等的意味,那也是符合罗尔斯的差别原则的。关于芙蓉学校建设工程所产生的现实效果,主导这项工程的一位省领导曾经在一所芙蓉学校的现场这样说:“一个孩子就是一朵稚嫩的芙蓉花,让三湘大地每一朵‘芙蓉花都从容盛开。”这位领导用“芙蓉花盛开”这一诗意的比喻来表达对芙蓉学校建设工程的欣慰与期待。实践表明,一大批贫困地区的孩子及其家庭的命运已受到芙蓉学校建设工程的影响,而芙蓉学校建设工程也已对社会阶层结构的改变产生微妙的影响。

二、资源集聚效应

(一)资源与资源稀释

资源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实际上也是一个常用的社会学概念。经济学意义上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所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的总称,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资源是有限的,而社会学则特别关注社会资源,即社会所创造的各种资源。社会资源的开发与流转的问题、均衡性和合理配置的问题等都是一些重要的社会学议题。在任何社会条件下,都面临着一个资源约束的问题,所以如何利用合理的资源配置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或产生更大的社会效应等,是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

资源稀释是指在资源约束条件下,随着资源分配对象的增多,各对象所获得的资源就会减少,从而产生资源稀释的结果。人们在这种情况下,就会进行理性的决策,通常情况下会减少资源分配的对象以规避资源稀释。

资源稀释理论常被西方学者用来解释同一家庭中不同兄弟姐妹数量、性别和出生次序的儿童在家庭资源的享有方面存在的差异,而这将影响儿童的教育机会与教育获得。不少研究表明,个体的同胞数量与其教育成就之间呈负相关,而背后的主要原因和作用机制正是家庭教育资源的稀释,并且家庭经济条件越差,资源稀释对家庭中子女教育资源分配的影响也就越明显。这是在社会底层经常遇到的问题。当资源稀释到一定的程度,不足以支撑子女教育的时候,就会导致失学。事实上,社会底层家庭子女失学的风险会更大些,这也就制造了一个因贫失学、因学返贫的社会问题。

资源稀释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在家庭教育资源约束的前提下,同胞数量的增加会导致单个子女分配到的教育资源减少,从而使得资源被稀释,有可能降低子女的教育质量。

资源稀释这一概念并不局限于家庭的教育资源,在资源约束的前提下,资源主体在对特定的资源进行分配时都有可能面临资源稀释的问题。例如在教育资源这一问题上,总是存在资源约束的问题。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约占GDP的4%,每年约4万亿元,这就是一个整体性的约束性条件。地方政府所能支配的财政性教育经费也是有限的。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就必须考虑如何规避资源稀释的问题。

(二)资源稀释的规避与资源集聚效应的实现

在资源约束的前提下,资源稀释到底如何规避?一个最为直接而简单的办法就是减少资源分配的对象。对一个家庭来说,往往就是选择让一部分子女直接失学,而把资源重点投向另一部分子女,让他们继续接受教育。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资源没有得到稀释,并且有可能保证没有失学的子女获得教育上的成功,从而为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奠定基础。当然,这是以另一部分子女的失学为代价的。但是,如果不这样做,把有限资源分配到所有的子女身上,让资源稀释掉,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有可能所有的子女都无法完成规划中的教育。

湖南省芙蓉学校建设工程之所以能够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在某种程度上归功于它有效地规避了资源稀释。这项工程在民间也称为省长工程,省长必须思考一个省的资源分配问题,正如一个家长要思考一个家庭的资源分配问题一样。在这一工程中,省长可支配的经费是有限的。据《中国教育报》报道,2017—2021年的4年间,湖南省为芙蓉学校建设工程投入87亿元,其中省财政安排补助资金24.98亿元,主要用于在武陵山、罗霄山等边远地区的县市区建设101所芙蓉学校。这87亿元资金如果以另一方式来使用就有可能被稀释,如把这笔资金平均分配给每个贫困县,每个贫困县则把得到的资金再平均分配给各个乡镇,这样87亿元资金就会很快被稀释掉。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把这些钱分配给那些基础较好的地区或学校,也不会产生显著边际效应。事实上,正是芙蓉学校建设工程有效地规避了资源稀释,把钱投入了贫困和偏远的地区,并在这些地区从无到有地建设了全新的、标准化的芙蓉学校,使资源得到集聚,才产生了更为显著的社会效应,资源的回报也能够得到更准确的评价。

三、“人的现代化”效应

(一)“人的现代化”及其现实意义

英格尔斯提出了“人的现代化”这一概念,准确回答了当时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样的人能够成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现代人”。“人的现代化”研究的起因是基于这样一个命题:国家的落后也是一种国家的心理状态。在英格尔斯看来,“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换言之,人的现代化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现代化只能由具有现代人格特征的人来推动。

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的现代化”就是人告别传统人格转向现代人格,本质上是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那么什么是传统人格,什么是现代人格?英格尔斯也给出了明确的回答。他提出了现代人12个方面的特征,勾勒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现代人形象,如现代人准备和乐于接受他未经历过的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准备接受社会的改变和变化,接受社会组织的改变,不干涉别人以非传统的方式思考和行动;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和看法,不仅对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事,而且对周围和整个国家的事务有广泛的兴趣,思考并发表自己的主张;注重现在和未来,守时惜时;等等。这种清单式的描述,使传统人、现代人这样比较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体,也有助于人们理解什么样的人是传统人,什么样的人是现代人。

人的现代化理论是一個当代的社会学理论。尽管这一理论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建构的,但仍然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如何准确描述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国家的人民应当具有的人格特征,又如何来培养这些人格特征,是各个国家所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

(二)“人的现代化”效应的实现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英格尔斯关于传统人与现代人的研究结论对当下中国现代化建设可能并没有多少直接的借鉴意义,但他提出的问题仍然有效,就是今天的中国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又如何更好地促进这类能力与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仍然是一个“人的现代化”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公民的那部分表述,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给出了一个根本性的回答。

在学校教育领域,我国研究者经过数年的研究构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框架。根据这一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可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3个板块,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6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具体的基本要点和主要表现,并针对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同学段的学生,制定了相对应的指标体系和表现水平,以适应核心素养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这类研究意味着我国正在试图制定一个针对中小学生的现代人的素质清单。

人的现代化理论认为教育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认为学校教育是培养现代人格强有力的方式之一。也正因如此,人的现代化理论经常被用来解释与说明教育的重要性,而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的现代化”,就要促进教育的发展,使教育的现代化成为“人的现代化”的主导途径。

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一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国家级政策文件中提出了我国要在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中国教育2035年主要发展目标是:“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由此提出了十大战略任务,其中一条就是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具体涉及提升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建立学校标准化建设长效机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优质均衡发展。一个国家的教育现代化根本指向仍然是“人的现代化”,可以设想,到2035年,当中国教育整体实现了现代化的时候,中国公民的现代化水平也必然会有极大提升,从而为国家整体现代化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湖南省芙蓉学校建设工程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在教育发展水平相对低下的贫困地区建设一批标准化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来推进义务教育均等化,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很显然,这一工程是符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整体规划的。媒体的评价是:“这不仅是一项让更多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人生出彩机会的惠民工程,也将对湖南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影响深远,更是湖南省委、省政府为努力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目标的系统思考、战略部署和生动实践。”从人的现代化理论的视角来看湖南省芙蓉学校建设工程,这一工程代表了一种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实践,而这种区域实践将对区域现代化,特别是“人的现代化”作出重要的贡献。

四、结语

湖南省芙蓉学校建设工程是在国家脱贫攻坚的特殊时代背景下“针对着力加强教育脱贫”这一特殊任务提出并实施的一项政府工程,其直接的政策依据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这一文件要求各地“合理布局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快标准化建設,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这项工程必然会产生一种积极社会效应,而这种社会效应可以从社会学的视角来阐述。上述底层关怀效应、资源集聚效应、“人的现代化”效应等三个方面构成了一个初步的阐述框架。可以预期,湖南省芙蓉学校建设工程的社会效应还会逐渐释放,反过来社会效应的释放也会进一步增大这项工程的价值与功能。

参考文献:

[1]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芙蓉学校建设的意见[EB/OL].http://www.hunan.gov.cn/hnszf/szf/hnzb_18/2020/20201/szfbgtwj_98720_88_1qqcuhkgveher/202001/t20200117_11159750.html,2020-01-17.

[2]李强.社会分层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

[3][美]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M].姚大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70.

[4]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401.

[5][英]安东尼·吉登斯,菲利普·萨顿.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王修晓,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103.

[6]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5-12/07/content_5020963.htm,2015-12-07.

[7]让三湘大地每一“芙蓉花”都从容盛开[N].湖南日报,2021-09-02.

[8]谢永飞,程剑波,郑诗泽.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投入的实证研究:一个基于资源稀释理论的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8(6):159-163.

[9]陶东杰,同胞数量与青少年认知能力:资源稀释还是生育选择[J].教育与经济,2019(6):29-39.

[10]“芙蓉国”里百朵“芙蓉花儿”开:湖南省实施芙蓉学校建设工程纪实[N].中国教育报,2021-08-30.

[11][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M].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3.

[12]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修订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13]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l,2019-02-23.

[责任编辑:朱松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