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助力“三乡工程”的路径研究

2023-06-08 21:56朱军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文化振兴乡村振兴

朱军

摘 要:乡村文化作为“看不见的手”,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与动力支撑,也是推动湖北省“三乡工程”政策有效落实的重要动力。当下文化振兴面临着文化振兴理念薄弱、文化创新发展内生动力不足、都市文化对乡村文化冲击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推动“三乡工程”持续发力的滞碍。要充分发挥乡村文化稳固推进“三乡工程”、促进乡村多种功能再开发的重要作用,进一步重视文化振兴理念的宣传引导,坚持在传承中实现文化的创新发展,以文化推动产业发展,充分激活乡村文化主体内生动力,有力推动城乡要素良性互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化振兴;“三乡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型,也要铸魂。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是乡村振兴的题中要义,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振兴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承载的重要价值引领作用。“三乡工程”是湖北省政府提出的以“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为抓手,扎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作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能否借助文化振兴稳固持续推动城乡要素有效流动,是其能否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的关键所在。

一、以文化承接城乡要素流动效应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乡土社会,是乡村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对外来人才资源的重要牵引力。武汉市新洲区仓埠街以文化牵引“三乡工程”取得积极成效,展现出了乡村文化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仓埠街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文化、楚剧文化、民俗文化等丰富的历史文化为仓埠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重要支撑,仓埠街充分挖掘和整理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力宣传和弘扬仓埠名人故事,吸引了一大批回乡的优秀党员、能人、企业家,掀起了一阵能人回乡的热潮,为仓埠街建设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文化振兴与“三乡工程”的持续发力密不可分。稳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是提振乡村精神风貌,吸引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重要动力源泉。乡村需充分挖掘自身的文化特色,大力发挥乡村文化感召力,借助多种文化宣传方式,拓宽乡村振兴人才资源的引入渠道,并着力打造文化相关产业项目,发挥承接城乡要素流动效能。

二、当前乡村文化发展面临的困境

当前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五大抓手”当中略显边缘态势,主要是由于乡村文化发展理念相对薄弱,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整体推进衔接不足,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乡村建设发展及持续推动“三乡工程”政策发力的障碍。

(一)乡村文化的内在价值被低估

作为乡村振兴“智力”与“动力”的重要支撑,乡村文化与乡村产业发展的关联性不够,未能充分挖掘乡村产业文化附加值。乡村文化产品的单一性和文化服务水平的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三乡工程”的后续发力,市民、能人、企业单靠一对一的牵引,很难持续为乡村的发展注入活力。部分乡村特色文化由于缺少持续宣传的平台和方式,文化品牌效益大打折扣,乡村文化未能完全发挥出承接城市人才与资源辐射的传动效应。

(二)文化振兴模式存在同质化现象

部分乡村在“三乡工程”的支撑下,依托自身文化资源禀赋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休闲民宿、都市农业、农耕体验等。面对庞杂不一的乡村体系,文化产业项目的选择面相对单一,各个乡村文化振兴同质化现象日益凸显,以文化带动乡村发展的模式与产业振兴界限模糊,乡村文化特色的缺位致使乡村产业项目的后续发展动能缺失,如何吸引外来人才“愿意来”和“留得住”成为后续推进“三乡工程”需要突破的难题。

(三)都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冲击

文化振兴的本质是要充分激活内外双向功能。对内,利用文化教育和宣传的方式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充分激活乡村主体的内生动力。对外,要在守护好乡村传统优秀文化本根、传承好优秀文化基因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与时代要求相结合,进行创新发展。在“三乡工程”实际推进过程中,城乡资源的流动会伴随着多元都市文化的迁徙和融入,在一定程度上给乡村文化带来冲击。尤其是针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与都市文化相融合的引导下,需保留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本根,使其得到传承与发展。

(四)乡村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

农村人口“空心化”会带来文化创新发展主体缺位的难题,此外,乡村主体生产生活相对封闭,文化意识薄弱,乡村文化传承和创新动力不足,对文化消费的意愿也处于较低水平,乡村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对于部分乡村文物古迹、传统老屋、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传承形式较为单一,文化的核心引领价值未被充分挖掘,从而不能较好地转化为助力“三乡工程”持续发力的效能。

三、推动乡村文化发展的路径

推进乡村振兴需遵循城乡融合发展重要原则,针对乡村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要借助城市丰富的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区,充分立足自然山水资源因地制宜地推进“文化+农业+旅游”综合发展模式,以此拓展乡村文化发展空间。

(一)重视文化振兴理念的宣传引导

乡村文化作为牵引“三乡工程”持续发力的重要纽带,需利用广泛的宣传教育方式构建从基层政府到党员干部、从乡村主体到社会多元主体的文化发展理念,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价值,实现乡村文化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首先,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从政策、资金、制度、人才等方面给予保障,借助报纸、刊物、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介为乡村文化打造稳定的宣传平台,不斷增强村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其次,充分尊重乡村文化的客观规律,将乡村文化与地区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乡村特色文化;最后,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深入推动乡村文化大讲堂、民俗展览馆、乡村综合文化服务站等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保证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定期定点开展文化活动,打造多种新型乡村文化业态,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

(二)坚持在传承中实现创新

乡村文化的发展既要体现本土特色,顺应城乡融合发展大势,也需充分与市场需求对接,开发独具特色的创意农业和文化产业,构建多种产业融合发展的文旅休闲产业。

以武汉市东西湖区慈惠街打网台村为例,采取“乡村+文艺创作”独具特色的创新发展模式逐渐将该村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文艺家农场”。“文艺家农场”将现有村舍进行合理改造,整旧如旧,添加中国传统民居元素,陆续开办艺术展厅、艺术家工作室、陶艺工作室,开辟荷花观赏养殖基地、农耕体验基地、采摘基地等,探索出艺术田园综合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新型农业生态和健康的艺术文化环境并行融合,主办了多场大型文旅活动,提升了该村的“网红”辐射力,打通了城乡人才资源流动渠道,进而推动了乡村教育、乡村艺术、乡村体育、示范农业、田园种植模式等产业项目的发展。乡村借助文化吸引力充分接收城市人才资源的辐射,汲取多元创新思维,是打破乡村产业同质化困境、推动多种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应建立城乡文化融合机制,针对不同乡村的实际情况,细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坚持以旅彰文,推动城市资源和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重点开发乡村文化遗产、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名人文化等,鼓励更多的艺术创作者、青年创业团队等极具活力的社会主体与乡村旅游项目合作,蓄力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加强乡村文化旅游商品的创意开发,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商品体系,搭建数字化文旅合作服务平台,拓宽智慧文旅全产业链条,借助各类创新方式推广乡村特色优秀文化,推动乡村文旅产业转型升级。

(三)坚持以文化推动产业发展

“文化+农业+旅游”综合发展模式需有效避免都市文化对乡村特色文化的冲击,要始终坚持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打造乡村产业品牌效应,赋予乡村产业更深层次的文化附加值,延续乡村产业发展后续动力,推动多种产业发展。以武汉市新洲区仓埠街为例,在统筹规划、充分挖掘当地人文底蕴优势的基础上,有序开发了包括紫薇都市田园、复地生态园林(玫瑰园)、花果山生态农业园(桂花园)、天茂园林(樱花园)等46座大小园林在内的都市田园综合体,逐步建成了“农民生活的幸福家园,市民向往的休闲乐园”,打造出“四季花开”绚烂赏花游线路,以赏花、休闲、旅游、文化融合发展促进仓埠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了文化与产业的有机结合。

在以文化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加大财政部门对文化振兴的投入和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针对乡村文化发展财政专项资金,建立配套管理和监督机制,避免文化专项资金外流;大力引入社会资本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在引导社会资本下乡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重要原则,对经过认定的优良文化产业项目可进行相应的补助和税费减免;借助大力发展都市文化产业的平台,提供更多富有特色的乡村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提升乡村优秀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充分挖掘数字文化消费潜力与市场价值,借助网络信息化服务平台增强农产品文化附加值,适当根据市场需求以定制的方式展现乡村产业的文化特色;积极促进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提高乡村文化服务水平,发展民宿文化、文艺创作、研学培训、乡村体育、乡村音乐等多种形式的乡村文化产业,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合理开发利用乡村闲置资源,在保留其历史原貌的基础上,通过文化包装实现经济效益的转化,借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拓展乡村产业链。

(四)激活乡村文化主体内生动力

文化振兴的推动主体具有多元特征,需要针对不同的主体制定不同的驱动政策,充分释放主体活力。“三乡工程”明确指向的社会主体,即能人、市民、企业承担着乡村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职能。乡村能人能够带动城市资源向乡村的直接流动,针对能人主体,需要以乡愁为核心充分发挥乡村感召文化的精神驱动力,引导更多的企业家、创业者、知识分子甚至是离退休人员回乡助力乡村振兴。市民作为乡村文化的庞大消费及投资群体,能够为乡村开拓更广阔的市场,针对市民主体,需要大力弘扬乡村生态文化,充分利用乡村自身所具有的生态资源,源源不断地吸引市民下乡享受田园生活,生态宜居的乡村文化也能吸引更多市民前来定居和投资。企业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主力,担负着对接乡村、引领帮扶的重要职责,针对企业主体,需要以政府为引导,重点突出乡村建设发展所需的支农文化,帮助企业树立肩负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使命感。此外,在政府及文旅部门的牵引下,建立乡村文化发展专项人才通道,对口培养乡村文化青年人才,吸纳本土乡贤文化能人,定期招纳社会文化志愿者进驻乡村等,为乡村文化振兴增强多元主体力量。

城市作为重要的人才和资源聚集地,具备为乡村注入动能的区位优势。在部分乡村面对能人短缺、企业稀少、市民下乡意愿不足的困境时,在城乡之间搭建一座能够促进要素有效流动的桥梁,使乡村持续接收城市资源辐射尤为重要,而深入推进文化振兴,发挥乡村文化价值引领作用,正是驱动“三乡工程”政策能够持续发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wuhan.gov.cn/zwgk/xxgk/zfwj/szfwj/202203/t20220308_1934931.shtml,2022-02-18.

[2]鄭臻.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文化强省建设[J].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理论学习),2021(03):51-54.

[3]王静,张湘平,陈奎.新洲仓埠:奏响产业富民生态乐章[N].湖北日报,2019-08-06(12).

[责任编辑:朱松琳]

猜你喜欢
文化振兴乡村振兴
弘扬德孝文化 助推文化振兴
浅谈如何加强乡村文化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