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乘春风浩荡时

2023-06-08 09:01周国强
环球飞行 2023年4期
关键词:史馆航空工业航空

周国强

回首建馆过往,我心里不由得涌起阵阵波澜,一幕幕奋进的场景在眼前浮现。此时此刻,我愿将这些深深触动内心的瞬间分享给所有同路人。

前进!向着光荣和梦想

“这件事,很了不起!”2020年8月5日,日暮西沉,“党领导新中国航空事业70周年展”立项论证会还在持续。曾参与筹办“复兴之路”“砥砺奋进的五年”等大型展览的中国国家博物馆资深专家侃侃而谈:“博物馆是一种最直观、生动、贴近大众的文化传播形式,它展示的是文物,陈述的是历史,传递的是我们几代人对梦想的追寻。我期待在国博看到航空工业70年风雨兼程创下的不凡成就,真可谓是廟堂之上尽显辉煌。”顶级专家的认同使大家心底陡然生出一股豪情,寂静的会议室犹如响起一声声战鼓。

经系统筹划、严密论证,计划于2021年3月起公开展示的“党领导新中国航空事业70周年展”项目火速上马。由航空工业率先发起的这一构想,得到了中国航发、中国商飞的鼎力支持,获得了行业内外的积极响应。

接下来的日夜里,各专业的骨干力量扑在前线,废寝忘食、挥洒创意;脚本创作、综合设计、布展筹措齐头并进、协同发力。在一次评审会上,中国民用航空局的专家发表见解后,突然目光炽热地对我说:“航空工业干了一件大事,一件好事儿!我深表敬意。”邻座的空军专家也对我点头示意。那一刻,我内心的澎湃与起伏,千言万语也难以尽述,思绪不禁回到了2019年春。

那时,因航空工业与陕西文化投资有限公司(陕文投)筹备合作拍摄电视剧《逐梦蓝天》,我率队去陕文投调研。在陕文投的会议室,双方很自然地聊到了航空文化,聊到了美国有上百个航空题材的博物馆,而中国却数量寥寥,反映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历史的博物馆、展览馆甚至一个都没有。作为干了一辈子航空的老兵,我不禁扼腕叹息。我还是个小伙子的时候,曾有机会参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当时我感叹:中国什么时候也能有这样一个博物馆啊!

终于,在喜迎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70周年之际,能够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专门辟出一块不小的地方,搞一个航空工业历史主题展,我一度兴奋不已、彻夜难眠。然而,就在曙光乍现之时,由于种种原因,展览落地国博的计划不得不终止。

为了在2021年4月17日举办“4·17”座谈会,工作团队锚定目标,重整旗鼓,转战航空工业总部大楼一层,因地制宜、化繁为简,呈现了一场精悍凝练的“党领导新中国航空事业七十周年”特别展览。刘鹤副总理莅临指导,参观完展览后感慨道:“70年来我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现代航空产业体系。这些成绩的取得,关键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自立自强和系统创新,以及几代航空人的报国精神。”一席话令我们信心坚定、力量倍增。

征程万里风正劲,踔厉百年志更坚。在全面梳理、系统总结历史中,我们深切地感悟到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与党的事业心心相印、血脉相通。在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的征程中,我们更需以伟大建党精神和百年党史经验为滋养,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前行智慧和精神力量。在我国航空工业迅速崛起,国人掀起航空热之际,我们迫切地需要一座永久性展馆,引领大家在学、思、践、悟、行上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经过认真调研论证,我们向党组提出了建设中国航空工业历史博物馆的建议。在全面回顾航空事业从萌芽孕育、艰难探索进而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奋进历程的基础上,系统展现从航空救国到航空报国再到航空强国一脉相承的使命信仰,全力将其建设为百万航空人受教育受洗礼的思想阵地、激荡全社会建设航空强国热情的精神家园!

我们构想的蓝图逐步照进现实。2021年8月,这项中国航空工业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建设工程获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党组批准立项。中国航发、中国商飞获悉后也积极响应,表达了共同建设好这一博物馆的意愿与决心。一场为国人热切关注的航史馆建设战役就此打响!

用心用情用力书写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中国航空工业尤是如此。摸准历史的筋骨和血肉,让大家从中见人见事见精神,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航史馆不仅要做到主题突出、主线鲜明,更要经得起观众的评判、专家的“挑剔”、历史的检验,这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的底线。为此,我们专程拜访多位资深航空史专家,恳请他们出山主持脚本创作、展品征集等工作。

泛黄的老照片、字迹模糊的手稿、手绢层层包裹下的勋章……退休多年的老领导、老专家回忆往昔,时常会爆发出超人想象的激情,翻箱倒柜也要找出这些历史“印记”。他们仿若一部部活的“史书”,在忘情的诉说中为我们生动再现了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这些可歌可泣的岁月也深深鼓舞了所有建馆人。

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史跨越百年,部分史料、文物在时代变迁中散逸失传,但有关航史的记录依然浩如烟海。来自航空工业、空军、民航、博物馆界的数十位专家,以巨大的热情投身史料汇编、脚本创作,一战就是2年!

2022年5月,为了求教一个困扰我已久的历史问题,我曾到访过脚本组工作室。刚行至走廊,就听到了近乎争吵的据理力争,我从后门进入默默坐下,看到墙上贴着的是精确到半天的工作进度表,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工作记录。桌上、地上、窗台上铺满了书籍、资料,屋里烟雾缭绕,用矿泉水瓶制成的烟灰缸塞满了烟头。我也是“老烟枪”,太清楚这是怎样的一种重压。

正在争辩的两位老专家,紧锁着眉头,各自指着自己手中的资料发问,相悖的观点显然印证了“史料必有一误”。离开的时候,老同志们送我,我看到有人重重地捶了几下膝盖。我才惊觉,这些航史馆的“中流砥柱”多半已年逾古稀。时至今日,每每回想起那天,我仍旧感慨满怀。

其间,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传来,使我们对正视历史有了更深层的思考。比如,有一部分同志提出“旧中国的历史屈辱、惨痛,何苦自揭伤疤,建议将旧中国的航空史剜除”。

“我们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要以谦虚之心敬畏历史。”伟大领袖毛泽东的话语至今读来仍感振聋发聩。我们怎么能忘却“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的惊世创举?我们怎么能忽视在孙中山先生感召下,无数仁人志士为“航空救国”所作出的艰辛探索?我们不能!

相反,在史料的拾遗补缺中,我们惊喜地有一些新收获。比如,在采集旧中国航史文献时,台湾大学旧书库中一本《航空研究院简史》无意中被我们发现。这部残破的小书竟是由中国近代航空事业先驱王助亲笔撰写。曾为波音最早飞机设计师的王助,和众多仁人志士并肩,毅然投身“航空救国”大潮,为挽救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蹚出了一条新路。他在书中工整地写下了研究院的业务组织、生产工作等内容,对航空科研的初步规划和探索实践跃然纸上。中国人是何等的智慧,若不是身处于旧中国那种乱世,必将创造出举世瞩目的成就!

专家组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思想引领,树立大历史观,审慎推敲史评,从长历史周期、发展大势和国际视野出发,以科学系统的工作方法,在冗杂繁复的史料里抽丝剥茧、去伪存真,厘清了历史脉络,明确了展览主线,完成了脚本的编撰。后经数轮评审,其间甚至经历几次颠覆性调整,这部凝结了全行业心血与智慧的立体史书,终于走进公众视野。

匠心不息 擦亮奋斗底色

“同心抗疫,共克时艰”是航史馆建设者们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航史馆建设的2年,也是疫情肆虐最为凶险、反复无常的2年。在这场与疫情的鏖战中,建筑行业成为聚集性疫情的重灾区,航史馆的建设进程几经波折、跌宕起伏。

2022年6月29日清晨,在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的召集下,数百名工人集聚云湖,振奋不已,他们或站或坐,目光不时扫向身侧亟待改造的建筑,憧憬着几个月后他们双手打造的新馆在此巍然矗立。大家摩拳擦掌,只待一声令下,破土动工。就在十几小时前,航史馆才拿到施工许可证。

当时的我们斗志昂扬,那时还未预想到疫情将会如此严重地延误建设进度。5月至9月,北京疫情散点式频发,多地封控,预订的建筑材料运输受阻,被迫停在京外;经常有工人因居家隔离,难以赴工;而为防控疫情,航史馆所在地的云湖会议中心“只进不出”,工人们“各显神通”挺进现场;11月疫情政策放开,工人病倒一片;好不容易熬过去,寒冬已至,许多高难度、复杂性工作难以开展……施工节奏被严重破坏。

在此期间,建设者从未有分毫懈怠,大家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抗争,扎根现场多线作战、拼命抢工,如期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建设者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奋发力量,给我带来很大触动。

航空工业文化中心是航史馆建设的先锋队、主力军。大事难事看担当,考验面前见精神。为最大限度地抢进度、赶工期,文化中心的战士们向开拓创新要战斗力,激发出敢为人先、无怨无悔的冲劲、韧劲、拼劲。

如何把握“守正”与“创新”?怎样将厚重的历史准确生动地传达给大众?这是航史馆设计布展的关键发力点。为此,我们抢抓疫情缝隙,赴全国有影响力、与航空辐射关联的展览馆、博物馆等实地参观调研,积极借鉴成熟的展览手段与方法,学习吸收文物实物展出的理念方式,深挖细节上的设计创意,借他山之石,塑独特风貌,用匠心守护初心。

比如,在航史馆的一角,一个80年代中期普通航空职工的家居被忠实地还原。各类日用品五花八门,大到摩托车、自行车、洗衣机,小到锅碗瓢盆、奶糖、牛肉干,这林林总总都是航空企业自产自销,是“军转民”时期,航空工业“不厌其小、不厌其杂、不厌其繁”大搞民品的真实写照。谁能想到,研制歼20的成飞曾经生产过铝饭盒,发动机研发重地黎明厂生产过菜刀。那是怎样的一段岁月啊!

航空史专家文安先生在《高天长河入梦来》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当年我们面临着一个极为残酷的市场,相当拥挤的就业环境,这就如同在与轧路机赛跑,不能停下来,否则你将粉身碎骨!”这看似平凡的场景,蕴藏着对历史的珍视,对未来的企望。

创意的背后,是鲜为人知的付出。闲暇的时间,我喜欢泡在航史馆,仿佛看着自己的孩子日新月异地成长。嘈杂的现场,建设者们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

最令我动容的是冬天,在零下20多度的施工现场,工人们穿着轻便的工作服爬上爬下,额头滴落的汗珠砸在衣服上,洇出一朵朵花白的盐渍。墙绘的匠人,手边亮着一盏射灯,强光刺得他眼珠泛起血丝。我问他为什么,他质朴地笑笑,“有点冷,不照着,颜料会结冰”。这些对他们而言的稀松平常,却带给我持久的感动。他们只是百万航空人奋斗的缩影,这种忠诚,这种奉献,这种为梦而驰、自强不息的精神,照亮了我们前行之路。

信物无声 遥寄无限深情

信物为证,薪火相传。展品征集的通知一经发出,立即引起行业内外的高度关注和热烈反响。展品捐赠掀起热潮,一件件展品跋山涉水,从大江南北奔赴而来。每一件展品都是一段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凝结着当年建设者的初心和智慧,昭示着同舟共济的澎湃力量。它们随人世浮沉,被珍而重之地收藏在有心人手中,又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被慷慨赠出,这不仅是展品,更是信物。

航史馆共展出文物实物1027件,其中极具历史价值的珍品32件。从毛泽东同志向新中国首架飞机、首台航空发动机试制单位发出的2封嘉勉信,到习近平总书记给航空报国英模罗阳的重要指示及《给“沈飞罗阳青年突击队队员”的回信》,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航空工业关怀重视,是百年峥嵘岁月的指路明灯;被誉为新中国航空工业出生证的《创建决定》、中国第一型空空导弹“霹雳”1号、中国第一型喷气式发动机涡喷5、国产大型客机C919的适航证……来自航空工业、中国航发、中国商飞的大批文物运送进展;党史馆巨幅漆壁画的主创团队也为航史馆倾情献上了《万里江山图》,这幅大型漆壁画意韵深远,描绘的华夏大地山河壮美,航空事业高远无限的意境引人无限畅想。

档案文献是映射航空工业奋进发展的时代印记,是记录航空建设者们思想智慧的主要载体,也是挖掘精神文化内涵的重要密码。航空工业档案馆花费了极大精力,将档案文献一一梳理,不少鲜为人知的史料重见天日。10余册首任航空工业领导人段子俊的手迹最早被发现,刚毅有力的字迹记录下“二五计划”航空企业建設的构想以及预备向周总理汇报的报告,其中很多项目细节,连我们这些“老航空”都知之甚少。

不少航空工业老领导、老“战友”也听到了我们的呼唤。原中航技主管军贸的副总经理王大伟发动家人,东翻西找一个多月,找出20余件带有军贸印迹的展品,并将其尽数捐赠进馆。原航空总公司办公厅主任,后担任副部级干部的孙广运,从他堆满资料的屋子中翻出了当年吕东部长2次向小平同志汇报的提纲手稿。

我仔细地看了这几份手稿,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吕东担任部长时期,也是航空工业处于大变革的时期,他在提纲中列出的“科研先行”“三个一代”等方针,指导航空工业走过了艰苦的转折时期。听闻航空工业生产的民品“新航”地板也在征集之列,一位老职工毅然将家里使用多年的地板逐块拆解下来,清洗干净、妥善送展。

著名航空发动机专家吴大观的女儿将父亲使用过的铅笔、水杯和只有出席重大场合才舍得穿的西装等用品捐赠出来。国家特级工程师荣科的子女将荣科的任命书、国家级奖项的证书以及钱学森给他的亲笔信函等数十件遗物捐赠进馆。忆起父辈们筚路蓝缕的创业岁月,他们眼含热泪、感慨不已;问及他们的需求,他们只希望能将这些故事分享给更多人,以鼓舞后辈接续奋斗来告慰父亲的英魂。

2022年2月末,一通河北怀来的电话打到了展品征集工作组的案头。来电人自称是航空发烧友,家里有很多航空仪表、器具,请征集组过去。他们来问我的意见,我说:“去!越快越好。”为了便于鉴别真伪,他们专程跑去找脚本专家组请教经验。3名与型号生产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专家听后,当即决定随他们一同前往。

抵达后,一个其貌不扬的小伙子引着他们走进了一个废弃的平房。数百件大大小小的仪表堆叠在货架上,还有初教5、运5、歼5、歼6等机型的零散部件,整间屋子俨然一个50年代的空军军械库。有些仪表上甚至能看出粗糙的修整痕迹,“老搬家,有些仪表散了架,我就照着网上的图试着拼装。”翻拣中,惊喜地在杂物掩映中发现了一个积满灰尘的活塞5航空发动机,专家们如获至宝。

问及来源,小伙子很亢奋。“这是我早年在东北做小买卖时买的,当时有个军工厂清理物资,这些物件要被当废品销毁。我没怎么读过书,也不懂航空,但心里就是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我得救救它们。”这么多年辗转搬迁,他都带着它们,生意不景气时也从没想过出售,现在却愿意捐赠出来。听完他们的讲述,我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我相信这样仅凭一种莫名的热忱,就能为抢救航空物资慷慨解囊的国人应该有许多许多,他们的深情感召着无数航空人献身事业,为航空工业的前行注入澎湃动能。

遗憾的是,由于场地有限,大量珍贵的展品无法一同展出,后续我们将策划系列专题展,以轮展的形式为大家呈现。

淡泊见初心,深藏功与名。我要感谢所有为航史馆筹建付出辛勤汗水的战友们,他们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坚守,在自己的领域潜心耕耘、默默奉献,用自己的行动生动地诠释了航空报国精神的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

时间镌刻不朽,奋斗成就永恒,历史的如椽巨笔绘就了航空百年的壮美画卷。如红日东升,如大潮奔涌,如春风浩荡,向上向前的力量蕴藏在每一寸生机勃勃的土地上,从春天出发,向着未来无限伸展。

我也到了即将退出航空火线的年龄。我又想起我还是个小伙子时,参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当时有个二战老兵义务讲解,讲到动情处,还骄傲地为我们展示身上的伤疤。我没有伤疤,但我有满怀的深情。说不定哪一天,我们就会在航史馆相遇。

猜你喜欢
史馆航空工业航空
要不得 千篇一律的村史馆
航空工业计量所60年发展史的回望与传承
关于成立少先队队史馆的调查与思考
“闪电航空”来啦
“闪电航空”来啦
淬火冷却介质在航空工业的应用
凝聚七十载风云 镌刻永不磨灭的追求——浙江日报报史馆侧记
航空工业向阳:战略引领 砥砺前行
达美航空的重生之路
一战航空百年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