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义题材影视剧的叙事艺术探究

2023-06-07 07:52:10吴尧天韩春萌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南昌起义建军麦当劳

吴尧天,韩春萌

(1.豫章师范学院,江西南昌 330103;2.南昌师范学院,江西南昌 330032)

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它为题材的相关影视剧有:电影《南昌起义》《八月一日》《建军大业》、电视连续剧《子夜枪声》《八一南昌起义》、话剧《八一风暴》、沉浸式实景剧《那年八一》等。众多南昌起义题材的影视剧,成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弘扬主旋律、进行红色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作品不仅有深广的思想内涵,在影视文学的叙事艺术上,同样值得我们加以借鉴和深入探讨。

影像叙事层次:“建军精神”抒写的宏大化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南昌起义连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以及其他许多地区的武装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纪元。”[1]

人民军队诞生之际,就孕育了区别于古今中外一切军队的建军精神——“坚定信念、听党指挥,为民奋斗、百折不挠,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八一精神”,它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中不朽的丰碑和红色文化绚丽的篇章[2]。

八一南昌起义铸造的“建军精神”,是如何通过影视剧来体现的?具体而言:“坚定信念、听党指挥”精神,通过周恩来临危受命、贺龙铁心跟党走、朱德整军立奇功等事件得到充分体现;“为民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通过起义宣言的布告昭示、一往无前浴血奋斗过程得到体现;“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精神,则通过“第一枪”开创新纪元、“三大法宝”雏形成、建军原则始发端等方面得到充分体现。

南昌起义的意义重大,建军精神的内涵深刻。通过影视剧来表现这一革命历史及其深刻精神内涵,从艺术的视角来说,必须要有宏大的历史叙事艺术,才能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影视剧的宏大叙事,即影视剧叙事的宏大化,与长篇小说的“史诗性”抒写,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如《大决战》《大进军》),都习惯采用宏大叙事手法。

在建军精神的抒写上,《南昌起义》《八月一日》和《建军大业》等作品,都采用了宏大叙事方式。宏大叙事先要有一个叙事中心,南昌起义的详细经过就是这些影视剧叙事的中心。围绕这次重大历史事件,这些影视剧把起义的前因后果、起义的详细过程和起义的重大影响,用镜像化手段展示给了广大观众。通过起义过程的叙写,我们看到了周恩来、朱德、贺龙、谭平山、叶挺、刘伯承等一大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在坚定信念的支配下,不畏艰难险阻,冒着生命危险,发动了这次武装起义。在他们身上,体现了百折不挠、敢为人先的“八一精神”。

宏大叙事不能孤立地进行历史抒写。如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这部史诗性的作品,写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命运,从工业、农业和证券业“三条火线”来表现,以上海为中心而辐射全国。南昌起义题材的影视剧也融入了时代背景,虽然中心事件是南昌起义,但全国的革命形势都得以展现。从时代背景上看,国民党发动了一系列反革命事件,“四·一二”政变之后,全国的革命形势陷入了低谷。为了挽救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必须建立一支自己的军队,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武装革命的第一枪。

宏大叙事要将历史事件辐射全国,要有历史的纵横感。千里转战上井冈,这是南昌起义部队后来的去向,他们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队伍在井冈山汇合,中国革命的力量更加壮大。与八一南昌起义相关的影视剧都有这方面的内容,电视连续剧《子夜枪声》《八一南昌起义》篇幅长容量更大,这方面更详细。电影《建军大业》叙述起义之后的内容占了一半,开放性叙事更显宏大化,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三河坝战役、井冈会师等都有浓墨重彩的表现。

通过宏大化叙事,南昌起义题材的影视剧充分彰显了伟大的“建军精神”,形象化地让观众感悟到南昌起义的巨大作用和深刻影响。正如《八一精神》一书所概括的那样:“八一精神”铸就了人民军队的军魂,“八一精神”彰显了红色文化的精髓,“八一精神”构筑了文化自信的基石。

叙事模式传承:传统情节剧的“史传化”

作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南昌起义的影视剧大多属于传统的情节剧,在叙事模式上,继承了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叙事传统,为观众再现了一幕精彩的革命历史,发挥了红色影视剧巨大的社会教育功能。这种史传文学的叙事模式,以历史为经线,以人物为纬线,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南昌起义影视剧在革命历史大背景中塑造人物,既像历史演义那样演绎了重大历史事件,同时又像人物传记那样突出了传主的传奇人生。

首先,以南昌起义为题材的影视剧,都遵循了史传文学“踵事增华”的原则,较好地体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所谓“踵事增华”,就是要求史传文学在大事件上要忠于历史,要符合历史的真实,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进行文学化创作以增强作品的文采和可读性。

遵循史传文学“踵事增华”原则,必然会涉及到作品的真实与虚构问题。有学者认为《南昌起义》《八月一日》《建军大业》这三部以南昌起义为题材的电影,有三种不同的革命历史讲述方式,“分别是:以虚构的小叙事来结构大历史,以中心人物的塑造来安排情节,以商业类型片的方式来再现历史。”[3]1995 年拍摄的十二集连续剧《子夜枪声》和2016 年拍摄的三十集连续剧《八一南昌起义》,都加进了一些虚构的人和事。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虚构的人和事,才使得剧情更加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由于占据影视剧主导地位的是那些真实的历史人物事件,而非主导地位的这些虚构内容又符合艺术的真实,因此这种“踵事增华”的手法并不会影响作品的真实性。

其次,在戏剧冲突中塑造人物。以南昌起义为题材的影视剧,传承了史传文学惯于在尖锐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叙事艺术。1958 年由江西省话剧院首演的话剧《八一风暴》,1959 年、1979 年都参加了国庆献礼演出。全剧矛盾冲突尖锐、情节曲折、扣人心弦,并且成功地塑造出方大来、杜海龙、赵毓、高震山、朱楷等性格鲜明、各具特色的正、反面人物形象。电影和电视剧中,都有“提前起义”的情节,这一情节典型地体现了在尖锐的戏剧冲突中塑造人物这一特点。由于第20 军一位副营长赵福生叛变告密,贺龙指挥部获悉这一情况后立即向前敌委员会报告,周恩来、朱德等人决定八一起义提前两小时开始。情况危急,关键时候显示出周恩来等人的果敢性格和指挥才能。《建军大业》中武汉会议上毛泽东与陈独秀的冲突,起义前周恩来、贺龙与张国焘的斗争,都是在戏剧冲突中显现人物性格。

最后,“互现法”的运用。以八一建军史为题材的影视剧,采用了史传文学常用的“互现法”来塑造英雄群像,人物性格在同一题材影视剧中得到互补。以周恩来、谭平山、叶挺、朱德、刘伯承、贺龙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没有被蒋介石、汪精卫的白色恐怖所吓倒,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发动了南昌起义。这些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在不同的相关的影视剧中都有表现,而且人物性格起到了互相补充的作用。通过众多南昌起义题材的影视剧的演绎,构建了中国人民军队的英雄群体形象,这个群像是立体化的。

通过“互现法”塑造的英雄群像,也是一个复合主人公形象。“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物构成一个复合主人公,必须达到两个条件:第一,群体中的所有个体必须志同道合,共有同一个欲望;第二,在为了满足这一欲望的斗争中,他们必须同甘共苦,同舟共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一个复合主人公之内,动机、行为和结果都是共通的。”[4]1南昌起义中的英雄形象,都是在血雨腥风中经受过考验的志同道合的人,他们发动南昌起义的动机、行为和结果是一致的,符合复合形象的特征。这些形象的成功塑造,体现了“史传化”叙事模式产生的艺术效果,使情节剧的审美特征更加突出。

叙事技巧运用:视角与结构的多样化

讲好红色故事,离不开叙事视角的精心选择。叙事视角在一部影视作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叙事学中一般将叙事的视角分为全知叙事、限制叙事和纯客观叙事。限制叙事只允许视角人物行使全知权利,作者无权超越视角人物的视野。视角人物不知道的事,叙述者无权叙述,叙述者可以是几个人轮流充当。南昌起义题材的影视剧,为避免限制叙事的束缚,大多采用全知叙事和纯客观叙事的视角,将起义的整个过程客观地展现给观众。

以全知叙事和纯客观叙事为主,有利于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众多人物形象的塑造。全知叙事不从任何特定人物的角度讲述故事,便于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和社会画面,自由剖析众多人物心理。叙述者已经知道故事会如何结束,他能够观察到所有人物的想法和动机。“在全知叙述中,叙述者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有权利知道并说出书中任何一个人物都不可能知道的秘密,所以这种视角又被称为‘全知全能叙述’。”[5]61

电影《建军大业》在情节上采取开放模式,它不局限于南昌起义这一事件。南昌起义是建军大业的关键点,是故事的中心事件。因此该片以南昌起义为中心进行叙事,并辐射到与这一中心事件相关的各个方面。因为涉及到众多的人物和事件,这部电影采用全知叙事的视角,这样更有利于情节的发展。由于电视连续剧的情节更丰富,内容更为深广,因此《子夜枪声》《八一南昌起义》等电视剧也用全知叙事。

再看南昌起义影视剧的纯客观叙事视角的运用。“纯客观叙述中,叙述者只描写人物所看到和听到的,不作主观评价,也不分析人物的心理,这里的作者也不在作品中出现,更加‘隐含’,作品中常出现的人称是第三人称,仍是作者描写和叙述的对象。”[5]61

八一电影厂拍的电影《八月一日》,开头叙述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贺龙率北伐军在河南临颖战场捷报频传,两条线索同时展开。接着写危难之际,共产党内对武装暴动的争论,陈独秀辞去中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周恩来决定要抓枪杆子。周恩来面见贺龙,贺龙决定与共产党合作。再写周恩来前往江西,约见朱德、刘伯承。在江西大旅社里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部署起义具体事宜,下达任务。接下来描写起义的经过,叙述了南昌起义提前两小时的原因。最后是起义的结果,红旗插上南城门,党独立领导的第一支革命军队在南昌诞生。叙述者对所发生的这一切,完全是站在纯客观的视角上,对起义缘起和过程真实客观地加以记录。《南昌起义》《建军大业》及其他相关影视剧,也用这一视角进行叙事。

南昌起义题材的影视剧,在叙事视角上也是有变化的。在建军九十周年之际公演的电影《建军大业》,叙事艺术的多样化,为其赢得了四个多亿的票房。“《建军大业》采用一线到底,完整时态叙事,类型化叙事,青春化叙事等策略极大保证了影片叙事的成功并呈现出极其鲜明的艺术特色。”[6]在《建军大业》中,叙事角度也是变化的,起义前和起义过程中,周恩来是叙事中心,以他为视角。南昌起义后,转到以朱德、毛泽东为中心,从他们的视角描写两支队伍井冈山会师的过程。

全知叙事、纯客观叙事的广泛运用,加上叙事视角的转换和变化,使南昌起义影视剧的叙事视角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叙事视角的多样化,有利于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全方位地展现南昌起义的全过程;同时也可以避免观众的审美疲劳,增强影视剧的艺术感染力。

叙事结构是叙事艺术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影视剧的叙事结构,李显杰教授认为主要有因果式线性结构、回环式套层结构、缀合式团块结构、交织式对比结构和梦幻式复调结构五种[7]。由于剧情曲折、内容复杂,所以南昌起义影视剧一般采用的是因果式线性结构。这种结构模式的特征是“以时间线索上的顺序发展为主导,以事件的因果关系为叙述动力,追求情节结构上的环环相扣和圆满的故事结局。”[7]332《子夜枪声》《八一南昌起义》采用的就是因果式线性结构。

30 集电视连续剧《八一南昌起义》先交待起义背景,即反革命政变不断,革命处于危难时刻;再写周恩来、谭平山、朱德、刘伯承等共产党人准备发动起义;接着写起义经过,其中周恩来成功对汪精卫控制下贺龙、叶挺领导的军队进行策反,极为关键;最后写起义取得胜利。按时间顺序,把故事交待得非常清楚。《子夜枪声》叙述了1927 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北伐军营长韩诚在共产党的感召下,毅然率军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深入虎穴制服何忠义等国民党右派发起的阴谋暴动,配合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走上了轰轰烈烈的革命道路。故事完整,情节环环相扣,结构非常紧凑。

叙事艺术创新:去同质化与“麦当劳化”

创新是文学艺术的生命线,不断创新才能保持艺术永恒的魅力。然而,在商业大潮的影响下,追求市场效益使得影视剧或多或少地受到“麦当劳化”的影响。“麦当劳化”理论来自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乔治·里泽尔的著名社会学畅销书《麦当劳梦魇——社会的麦当劳化》。麦当劳是美国著名的快餐企业,所谓“麦当劳化”,指的是快餐店的规则逐渐主宰美国社会的诸多方面乃至世界其他地域的过程[8]。当下中国不少影视剧的制作也存在着这种“麦当劳化”现象,这一现象使影视剧的质量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麦当劳化”具体表现为:其一,高效性。社会学意义上的“高效性”,指的是为了与现代生活节奏相适应而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其手法就是流水线生产和简化产品。如今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文学作品数量不少,且产出飞快。《永不消失的电波》《三进山城》《英雄虎胆》《51 号兵站》《保密局的枪声》这些经典电影被“麦当劳化”,全部衍生出几十集的同名电视连续剧。其二,可复制性。重复跟风是“麦当劳化”的一种体现,其结果是造成机械复制作品的大量产生。谍战题材的革命历史影视剧,就是最好的例证。《潜伏》《暗算》创下收视纪录后,一大批谍战影视剧应运而生。同一题材、同一英雄人物的故事不断被复制,例如《暗算》《江南锄奸》《旗袍》都以钱壮飞事迹为题材。

同一题材不断创作,影视剧题材和情节的同质化,很容易出现“麦当劳化”现象。如果只是简单重复和机械复制,影视剧的质量肯定会受到影响。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要提高质量就要推陈出新,同时必须消除“麦当劳化”影响。纵观南昌起义题材的影视剧,虽然题材相同,但都不存在复制性和快餐化。它们在创新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为红色影视剧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沉浸式实景剧《那年八一》2021 年在南昌起义原址江西大旅社开演。该剧“以1927 年南昌起义为线索,用多主角、时空并行交汇的第三人称叙事方式,回溯发动起义整个过程中每个人物的英勇与热血,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9]《那年八一》采取了当下备受推崇的新型观演形式——“走着看”,剧本在观演中巧妙地加入了互动环节,观众可以换上军装,化身演员参与演绎,不断感受场景变化,与剧中人物命运共沉浮,在真实场景中有身临其境之感。八一起义的故事,对许多人来说耳熟能详,而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方式,进行身体实景体验,是实景剧叙事艺术上的创新。

相同体裁的作品,采用不同的叙事风格。“《南昌起义》《八月一日》和《建国大业》三部影片围绕同一历史事件创作的不同电影采取了三种叙事模式:文献记录式的历史叙事、人物列传式的历史叙事和以青春命名的历史叙事。”[10]同一题材在不同剧种中,叙事风格更加多样化。话剧《八一风暴》问世后,张家口市京剧团将其改编为京剧。后来除京剧外,评剧、豫剧、上党梆子、川剧、越剧、黄梅戏等剧种均有类似剧目。与地方戏剧文化相结合的叙事风格,扩大了南昌起义这一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影响。

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要常拍常新,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通过科技手段和影视艺术的结合,可以使影视剧的红色叙事产生更大的艺术感染力。南昌起义题材的影视剧形式多样,无论是电影《南昌起义》《八月一日》《建军大业》,或是电视连续剧《子夜枪声》《八一南昌起义》,还是话剧《八一风暴》、实景剧《那年八一》,在叙事艺术方面都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值得影视界同仁和学界专家加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南昌起义建军麦当劳
庆祝建军95周年
环球时报(2022-08-02)2022-08-02 22:41:57
麦当劳开在加油站
南昌起义的代总指挥是谁?
麦当劳的小吃货
少儿美术(2021年5期)2021-04-26 13:46:44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attern formation of a gas–liquid interfacial AC current argon discharge plasma with a deionized water electrode
无论等多久
当代人(2020年4期)2020-05-08 08:18:04
一年送出15亿个玩具的麦当劳
玩具世界(2019年4期)2019-11-25 09:42:08
麦当劳里
庆祝建军八十三周年
中国火炬(2010年8期)2010-07-25 11:34:30
南昌起义参战人数考
军事历史(1997年1期)1997-08-20 08: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