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东
学术界对中华书局本《高僧传》研究多年,成果丰硕。然该书中仍存在一些校勘问题。选取数例,敷衍成文,以就教于方家。
1.中华书局本:“复遍历众师,融冶异说,三藏方等,并皆综达,广访《大毗婆沙》及《杂心》《揵度》等,以相辩校。”(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41页)
笔者按:“辩校”当为“雠校”之讹。“雠校”即校雠,意同“校勘”。《文选·左太冲〈魏都赋〉》李善注引应劭《风俗通义》解释“校雠”:“按刘向《别录》,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也。”(程千帆讲授:《校雠学略说》,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11页)“雠校”在古籍中习见,还如《高僧传》卷二“晋长安鸠摩罗什”:“什持梵本,兴执旧经,以相雠校,其新文异旧者,义皆圆通,众心悏伏,莫不欣赞。”(第52页)《高僧传》卷七“宋京师庄严寺释昙斌”:“时心竞之徒,苦相雠校,斌既辞惬理诣,终莫能屈。”(第291页)
2.中华书局本:“曜译《成具定意》《小本起》等,巨译《问地狱事经》,并言直理旨,不加润饰……”(第11页)
笔者按:“言+直”为“主语+谓语”的结构,“理+旨”亦为“主语+谓语”的结构。“直”为形容词,故“旨”亦为形容词,这样才能对等。而此处的“旨”作形容词于意义不符,当是“诣”之讹,“理旨”当为“理诣”。“理诣”即“义理精当”。诣,有“至”“到”义,这里指“到达主旨”“切中要旨”等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言部》:“凡谨畏精微深造以道而至曰诣。”可见,“诣”有“精微”“精要”“精妙”“精当”“精深”等义。“理诣”习见,如《高僧传》卷七“宋京师庄严寺释昙斌”:“斌既辞惬理诣,终莫能屈。”(第291页)《高僧传》卷一一“宋长安寒山释僧周”:“亮为陈诫祸福,训示因果。言约理诣,和而且切。听者悲憙,各不自胜。”(第415页)《大唐内典录》卷一“后汉传译佛经录第一”:“《问地狱事经》一卷……中国沙门康巨,以灵帝中平四年于洛阳译。并言直理诣,不加润饰。”(《大正藏》第55册,No.2149)正作“理诣”,可资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