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程对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研究

2023-06-07 07:57罗刚
考试与评价 2023年5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高中历史

罗刚

从古至今,家国情怀思想一直都在激励着各个仁人志士为国家昌盛、人民富有、天下和平而努力。其历史起源最早可以追回至“西周宗法制度”下血缘关系连接着的“家国一体”道德理念。呈现出的内涵十分丰富,包含家国同构理念、中国认同意识和天下观念等等。由于近代时期的中国处于独特的社会历史境遇当中,家国情怀的定义内涵就逐步转换成了国家认同、民族意识和世界意识。至今,家国情怀思想的内涵也在时代的变换下产生了转变,核心展示以爱国主义为关键的民族理念和以民主法治为中心的国家认同和社会主义价值理念认同等等。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深化,教师开始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历史素养的进展。而在历史学科的素养提炼当中,家国情怀归纳在其中。由此,借靠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融入家国情怀教学,进而实现提高学生家国情怀的目标,就成了当前这个阶段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内容。为凸显这一重点,优化历史课程的教学质效,本文就从原则性遵循的角度出发,了解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问题和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价值,最终以对问题的完善和优势的发挥,指出强化课堂整体教学质效的素养培养策略。

一、高中历史课程“家国情怀素养”培育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适应性

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教育内容和学生认知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所以,教师不能忽视对适应性原则的遵循。一方面,对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尽力降低学生和历史学科间的距离和陌生认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家国情怀素养。另一方面,素养要和内容连接,并不是全部历史内容都符合家国情怀培育的程度,又因为家国情怀培育内涵拥有多面性,所以,教师要在挑选性的内容讲述下,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素养,借此助力学生个体进展的同时,促进学生社会价值的展现。

(二)人文性

从家国情怀的内涵展现出发,其属于个体对国家、民族、文化等层面深层的认同感知,是学习历史知识、探究历史知识时应该具备和拥有的人文倾向。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家国情怀思想意识的培养,其本质就倾向于对人的促进发展。所以,人文性的原则遵循是教师进行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的起始点和最终点。而在课堂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作为知识传输的核心人物,就要注重自身“引导者”的身份。且教师要在素养培育的背景下,转换自身的教学样态,不仅要将学生的进展当作价值倾向,还要注重学生在知识汲取中的参与性呈现。当然,教师本身就要对家国素养培养目的有对应的认同和内化,进而切实完成“生命感知生命”“情怀滋养情怀”的素养培育任务。

(三)体验性

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背景之下,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全程化的参与,并构成属于自身个体的体会和领悟,而基于此,教师就一定要重视情感教育下的体验性原则遵循。对历史的学习和研究,意味着学习者要在过去和现实间搭建桥梁,观察历史长河的发展,并进入到历史长河的探索当中。用另一句话说,高中历史课堂下的家国情怀素养培育,不被“课堂某个阶段的历史进程教学”所限制,而是极大程度地展现在课堂的全部进程当中,不但展现在教师立意、设计和行为上,还体现在参与、沟通、情感获取等状态中。也就是说,历史学科的课程教育,需要从学科特性和学生认知规律出发,设计出拥有体验性特征的教育活动,学生的切实性体验,更可以启发学生的探究性参与和情感认知,并能够促使学生形成情感上的统一认同。

二、当前高中历史课堂上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素养遇到的问题

(一)教师对知识技能教育的过度重视,对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的忽视

在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之下,为提高学生成绩、加强学生学习水平,教师通常会过度重视“知识技能”的传输,且会忽视对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当两者没有被放置在同一位置,且教师只将素养培育当作启发学生兴趣的形式,视作课堂点缀,教学质量就会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教师未明确家国情怀教育的核心理念,将其认定为爱国主义教学

一些教师针对家国情怀素养的理解比较浅层,把家国情怀素养的教学认定为爱国主义教学,轻视家国情怀素养教学的其他层面。且在教育课堂当中,设计出的课堂教学目标也比较模糊,像是对学生爱国主义理念的培育、对祖国统一的维护等等,学生真实性的思想情感获取受到了忽视,能够实践的实际也相对匮乏。

(三)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的呈现相对形式化,学生并未主动参与其中

在高中历史的学科教学当中,家国情怀教育极大程度上成了理论性的思想传输教育和理念說服教学。一些教师直接把自身得出的成果理念告知传输学生,学生很少直接参与历史的思维探究进程,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学习层面的趣味性也相对匮乏,只单一地接纳教师观点,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较为低效,即便部分学生会产生课堂层面的疑问,但教师无法充分地摆出事实论证,而是简单地以自身价值标准为主,对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课程进行主观性评价。

三、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注重学生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的积极价值

(一)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理念

从历史学科的内涵呈现出发,其是对人事进展过程的探究,所以历史学科教育就是立足人事的了解,通体知晓人的处世策略。由此就可明确历史教育的本质特性和基本任务就是涵养人性。不管是针对学生知识能力层面的提高,还是素养层面的要求,假设主旨与人的核心有一定的偏差,历史教育的理想化成果就只能是空想出来的结果,可能还是对历史教学的违背。如同马克思所述: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和他所生活的社会时代有着紧密性的连接,这会推进个体去关注他人的生命和人生。这种个体对群体内在认同的人文精神,就展现在历史学科的教学当中,就是协助学生构成关怀他人命运的理念,当然,高中生如果想要拥有一定的价值评判,其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可以在学习历史的进程中,感悟做人智慧,并成为一个相对完善的人。这种历史教育注视着人内在理念的发展,为人的成熟性和完整性做着坚实性的奠基。

(二)有助于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历史学科教育下的根本任务,所建立之人应该拥有健全的人格。简言之,历史教育应该把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当作核心。而在近些年的教育进程中,由于应试教育的限制,历史教学的开展总偏向知识能力的内容讲述,人格要素一直没有办法获取应有的注重,且逐步成了应试教育的附属品。所以,将人格教育当作历史教学的首要目标,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就是当前历史教育下的时代要求。家国情怀素养的养成,需要把知识理解当作基础,将能力强化当作路径,以人格优化为目标,教师可以基于此,发展学生的历史素养。

四、高中历史课堂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有效性策略

(一)创新理念,凸显主体,重视体悟内化

就像古希腊的哲学家所叙述的一样,人是没有办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所谓回到过去,指的其实就是依靠各项资料尽量地“还原”历史层面的场景,趋向真实性的历史。只有拥有细节、具备真实性的历史,才可以缩短学生认知和历史学科内容间的距离,毫不逊色于宏观的叙事场景给予学生的触动。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就要沿着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实践,把历史事实和概念连续作为激发学生思维的主要线索,在事件构建和学生认知中,架构和创设桥梁,给学生供给相对真实的情景,使学生可以有效参与到教学进程中,养成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以高中历史部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为例,教师在讲述“五四运动”的时候,就可从精神的体悟角度出发,进行教育实践。基于知识经验的累积,高中生对五四运动有着初步的理解和把握,所以,课程教育目标的核心点并不在于使学生明确这一运动的时间、背景、地点、结果等等,而是重点指引学生思索当前学生应该怎样落实爱国精神的形成,并使學生能够做到理性爱国,且切实承担起振兴中华民族的责任,进而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进程中,五四运动是其中的转折点,在以往探究五四运动的社会价值时,教师经常会引导学生从学生、工人等群体性的角度进行影响层面的阐述论证,这给学生们展现出了五四运动事件的宏观场面,协助学生进入到五四运动的场景当中。而为了深化学生的思考性和理解性,教师在设计情境的时候,要重视学生的直观体悟和内化,要促使学生真实进入到五四运动的探索当中。基于此,在进行实践开展和设计的时候,就要把当事人的一些回忆性记录,和当年的新闻进行对比,绘制出真实性、鲜活性的印象。这样,学生就可从真实性的材料中,感知到五四运动时期社会各个领域的爱国精神,无论是学生还是工人,或是商人,他们都在为了自己国家的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进行维护。

(二)强调实际,科学定位,发展学生个性

在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家国情怀理念,首先需要思考的是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才可以完成改革教学下的活动开展目的。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强调现实生活,落实科学性的定位,就可以向学生融入重要性的策略,学生的历史思维也会在此背景下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高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层面已经趋向成熟,他们不仅可以借助自身抽象思维的彰显,了解历史核心知识,且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以高中历史部编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例,立足这节课的内容呈现,教师可结合其中的材料提炼,融入家国情怀。用新文化运动的全部过程,展现那个时候时代新人的精神,并融入到当前的家国情怀素养教育当中。而面向学生差异性的了解,教师能够结合多样性的内容,践行资料层面的增加和添置,比如给学生观看和“新文化运动”相关的视频,学生就可以在视频的播放之下,强化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内化能力,更能够立足视频,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认知规律进行了落实,且对学生的能力进行了科学化的定位,教师在结合新文化运动内容指出问题的时候,就要立足爱国意识的培育背景,推进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构成和发展。比如,教师可结合当时的人物精神,向学生提出问题,此时,学生就可在问题的解答之下,了解当时的事件情况,并能够透过人物的做法和意识,提取一定的爱国理念和精神思维。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家国情怀层面的素养教育,既具备一定的必要性,又拥有一定的重要性。为使家国情怀层面的素养教育发挥出充分的积极价值,教师就要基于现前的新课程改革要求,革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做出科学化的教学行为,由此推进历史课程背景下的综合素养教育,且借此促进高中生的全面性发展。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高中历史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略谈“家国情怀”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