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聪骏
(赣州市公路发展中心安远分中心,江西赣州 342100)
水石基层表现出强度大、可用周期长、承载性能优异等特点,在工程中获得了有效使用。水泥稳定碎石的工艺材料,混合了水泥、集料等成分,综合考量摊铺工艺的需求,考虑水石基层可能出现干缩、温缩等问题,在生产混合料时,会添加外掺剂,以此减少基层出现裂缝的现象。
案例项目全线约有6km,拟定双向通行,共设6 条行车路线,道宽设计为51m,道路通行至2022 年约有10 年,整体路况较好。使用弯沉仪进行路况检测时,发现道路出现较大的弯沉现象。运行取芯设备,随机选点检测,发现芯样结构受损,部分路段的芯样基层处于松散状态。测定基层性能后,认为路面性能较差,无法达到行车要求。经多方主体开会商定,需进行道路基层整改处理,使用水石基层更换原有的基层,以此增强路用效果。
选用水泥材料时,不可使用强度较高、凝固较快的水泥。在长期通车的路段上,高强度水泥建成的基层极易出现裂缝问题。案例项目在施工初期制订了材料管理的方案,加强材料管控,从材料根源上减少裂缝问题。
案例项目选择硅酸盐水泥,用作水石基层的基础用料。案例工程入场的水泥材料,质量检测结果如表1 所示。
表1 案例工程水泥材料的质量检测结果 单位:MPa
根据表1 数据发现:案例项目入场的水泥,性能检测结果符合要求,可用作水石基层施工材料。
案例项目中的碎石类型较多,具体包括“玄武岩”“石灰岩”等。参照工程水石基层的施工需求,选定“石灰岩”进行施工。案例项目石灰岩入场后,检测石灰岩性能,检测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案例项目石灰岩的性能检测结果
表1、表2 的检测过程,是以“公路集料试验”的相关要求为依据,保证检测操作规范、检测结果可用[1]。
2.3.1 工艺准备
施工前,准备工程所需的挖掘、压路等设备,进行相应的施工调试。因工艺材料的终凝用时约为6h,需保持材料施工的持续性,防止设备故障带来的施工中断问题。设备调试成功后,铣刨路面,运行挖掘机处理水稳基层,去除原有性能欠佳的基层结构。运行压路机,进行压实加固。压路机施工完成,开始测量放样,设计中桩,使用水泥浆添加在土基层,以此增加土基、底基之间的黏结效果。
2.3.2 设备性能要求
厚度较大的水石基层施工期间,要求工艺设备拥有较好的性能,为保证一次铺筑成功,可选择DT1800大功率的设备,进行摊铺施工。在摊铺期间,应控制设备碾压速度≤3.0m/min,该案例项目摊铺速度可为2~3m/min。
2.3.3 用料管理
该案例项目拟定了水石基层的施工体系,上基层碎石规格为36cm,下基层碎石规格为18cm。以持续摊铺生产为工艺目标,采取集中拌和生产形式,拌和站的用料处理速度≥500t/h。首先,在混合料生产前期,需获取集料含有的水分情况。依据集料实际含水比例,推算混合料配比方案,以此保证配比合理。用料添加完成,综合控制拌和时间,保持各类材料分布的均匀性。其次,拌和完成输出材料时,需清洁拌和设备死角位置,排除内壁余料,保持用料性能的平稳性。再次,装料前期,需清洁车厢内壁,去除内壁环境黏附的余料,并采取分批次装车形式,防止出现材料离析问题。最后,装车完成,覆盖车厢,防止水分流失。如果未加以覆盖,会出现水分大量流失现象,不利于摊铺、碾压各项工艺的进行。
2.3.4 摊铺
用料摊铺工艺需获得监理同意,方可开展施工任务。在工艺前期,依据放样结果,提前设计导向控制支架。基层厚度不足20cm,可选择一次摊铺工艺,保证施工质量。摊铺期间,在摊铺设备前方5cm 位置停放卸料车,使摊铺设备连接卸料设备。由驾驶员进行慢速卸料,卸料期间,需保持车辆挂在“空挡”位置。
2.3.5 碾压
用料碾压是保证水石基层强度的关键流程,在摊铺施工期间,采取“1 台摊铺+3 轮压路”“1 摊铺+双钢轮压路”的形式,每次碾压施工后,保持碾压段间隔处于50~80m,并在碾压完成的路段添加标识。初压速度保持在1.6km/h,速度变化不超过1km/h。复压、终压时,设备速度取2km/h,速度浮动控制在2km/h以内。实际施工期间,先采用钢轮压路设备进行首次碾压处理,使基层压实程度不小于90%,再用低频高幅振动形式,进行二次碾压。碾压完成,测定基层性能,使用胶轮压路设备,清理碾压形成的轮迹[2]。
2.4.1 铺筑工艺分析
该案例工程水石基层的初定方案为“36cm+18cm”,基层整体厚度为54mm,大于30mm,使用一次摊铺的工艺难度较大,对机械选用的要求较高。多数情况下,采取分层铺筑方法,可保证基层质量。分层铺筑的操作方法会建成连续性不强的基层结构,与设计结构的受力设想出现冲突,形成两个薄层分别承担路面作用力,结合点的受力具有集中性,无法保证路用性能。在机械生产技术更新后,较多规格的设备用于施工体系,给予水石基层施工更多可能性。相比分层工艺而言,一次铺筑的工艺方案,更优于分层工艺。依据沥青路面的工艺规划方法,一次铺筑、分层工艺两个方案的力学表现,主要集中于“路表弯沉”“基底拉应力”等各个方面。
2.4.2 力学模型
使用线上平台建立路面模型,添加相关的技术参数。技术参数方案如表3 所示。
表3 技术参数方案
表3 中的a 值取260mm,S 结果约为0.03580m2。表3 建立的力学模型,是以碾压设备与路面接触区域为目标,介于两个基层之间的位置,分析摊铺期间两个基层的相互关系。设定了接触面的相关信息,建立了接触属性,进行模拟施工。接触面共含有两种作用力,可使用库伦摩擦模型,客观表达作用力,以u 模拟作用力的摩擦过程。
2.4.3 参数设计
参照一次铺筑、分层作业的两类工艺,针对案例项目进行水石基层的模拟施工。工况a:基层方案为“20cm+16cm”。工 况b:“36cm+18cm”。工 况c:“18cm+18cm”,工况d:“16cm+20cm”。各工况均是“上基层厚度+下基层厚度”。考量各基层之间的接触期间,u 摩擦系数取值为0.5。工况e~f 的工艺为“一次铺筑”,工况e 铺筑36cm,工况f 铺筑34cm,工况h 铺筑30cm,工况g 铺筑26cm。加上分层铺筑工艺,共有8 个工况,进行水石基层性能对比。
2.4.4 分层工艺力学分析
在标准轴载条件下,分层工艺力学分析结果,如表4 所示。
表4 标准轴载条件下,分层工艺力学分析结果
由表4 对比发现:工况b“36cm+18cm”的方案,路表弯沉量较小,与工况d 相近。其他应力对比时,b 工况相比d 工况均有一定优势。为此,分层铺筑时,工况b 性能最佳。
2.4.5 一次铺筑力学分析
利用线上平台,模拟一次铺筑的4 个工况,在标准轴载条件下,测定各位置的力学表现。测定结果如表5 所示。
表5 标准轴载条件下一次铺筑各工况的力学表现
如表5 数据发现:在标准轴载条件下,一次铺筑方法中,厚度较大时,路表弯沉量会逐渐变小,相应减弱面层承受的应力。而单次铺筑36cm 的水石基层,在8个工况的力学分析中,路表弯沉量最小。由此推断:一次铺筑工艺的基层性能更优异,工况e 相比工况b路表弯沉量会减少12.2-11.3=0.09mm,基层承受的拉应力减少了0.042-0.0401=0.0019MPa。
使用工况e 进行一次铺筑,碾压施工后,测定各点工艺质量。该案例项目使用灌砂法进行测定,共选择5 个点测定基层强度,7d 抗压性检测结果在3.54~3.68MPa 之间,均大于3.5MPa,符合水石基层强度的检测要求[3]。
2.6.1 材料质量控制
水石基层施工,较为关键的是水泥、碎石两种材料。材料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关联着基层施工质量。为此,在施工期间,不可选用劣质材料。严控材料性能,进行必要的性能检测,保证材料性能符合要求。
2.6.2 用料比例
合理配制混合料,能够显著提高路面性能,合理控制路面缝隙宽度,最大程度地展现混合料的稳定性。加强材料配比管理,依照3.0%、4.0%等比例,逐一进行黏合处理,选择最佳的配比方案。使用振动、重型的工艺,逐步调整用料方案。在拌和前期,需进行用料含水量检测,如果含水量较高,将会严重危及路面性能,甚至会出现裂缝、翻浆等不利问题。
2.6.3 接缝处理
针对工程中存在的接缝问题,可选择适宜的方式,给出接缝处理方案。使用较多的接缝处理方法,含有“平接缝”“斜接缝”两种方式。其中,斜接缝方法的使用率较高,能够用于各个等级公路的工程任务,但此方法在一次铺筑施工中,不具有适用性。平接缝处理的施工环节,旨在保证工程质量,维持工程结构的美观性。为此,在接缝处理期间,需有效控制路面平整性,保证路面压实效果。在接缝处理完成时,保持接缝处无凸凹问题。该案例项目依据一次铺筑施工任务,给出的接缝处理方案如下:一是针对性能不合格的路段,再次进行摊铺、碾压施工之前,需有效清除残余泥浆,保证工艺处理到位,方可重新摊铺施工。二是接缝处理时,需严格参照设计方案,保证处理质量。
2.6.4 工程检查
水石基层工艺完成时,依照公路质量检查的相关要求,逐一测定水石基层的性能。工程质量检查时,需查看工程高度、结构宽度、平整性各类工艺数据。检查碾压厚度、压实性各项参数的规范性。采取现场取样方法,获取水石基层的样芯,测定样芯强度。要求施工后7d 的样芯抗压性能不小于3.5MPa。检测工程压实性时,使用水准仪有效测定各个断面,检测间隔为40m,各断面选择的测点数量为5~9 个。
2.6.5 水石基层养生
在水石基层结构成型后,测定平整性、压实性各项性能符合要求,方可进行洒水养生。如果采取“喷洒”养护形式,应防止出现直冲面层的情况。使用养生布时,需规范遮挡,各段养生布的拼接长度应大于0.3m。覆盖养生用时需多于7d,养生期间路面不可有车辆通行。
综上所述,水石基层是道路施工的关键工艺,存在结构干缩、温缩的质量危害,需严控工艺流程,融合质量管理,保证路面性能。该案例工程施工后,进行多个工况方案的力学对比,最终选定工况e,进行一次铺筑,基层厚度取36cm,以此有效控制路面弯折量,保证路面基层性能符合要求,为国内道路基层施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