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宜州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3-06-07 04:57覃慧珍韦张兰
南方农业·下旬 2023年1期
关键词: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覃慧珍 韦张兰

摘 要 特色农业产业己成为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广西河池市宜州区出台了一系列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新政策,采取了有效措施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并取得了新成效、新突破,但仍存在制约河池市宜州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问题。为进一步推动宜州区农业转型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优化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路径,提出壮大新型农业经营队伍,激活发展动力;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强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提高农民种养技术及农业机械化应用率;推进品牌建设战略,拓宽发展渠道等针对性措施。

关键词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广西河池市宜州区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2.059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要持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当前,中央持续加大对边疆地区、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政策红利的释放有利于推进广西河池市宜州区农业聚集群、补链条,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宜州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为各类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雨热条件。到位的政策支持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宜州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宜州区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

1 发展现状

1.1 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

宜州区不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为核心,通过加快土地流转提高综合效益、引入龙头企业创新经营模式、完善设施突出装备设施化、健全体系突出生产标准化、拓展空间突出产业特色化等举措,大力推进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成功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250个,其中省级核心示范区3个、市级示范区2个、县级示范区8个、乡级示范园46个、村级示范点191个。建成

2家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于一体的四星级示范企业;德胜镇上坪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桑蚕示范村;宜州区获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1.2 推进“十大百万”产业增点扩面

按照产业“长中短”发展规划,持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加快培育形成有规模、有特色、有品牌、有效益、能辐射带动农民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宜州区油茶新种面积341.33 hm2、糖料蔗新种6 460 hm2、“三特”水果新种189 hm2,淡水养殖0.007 hm2,肉牛出栏

35 271头、肉羊出栏 44 356 只、种羊存栏3 0910只、生猪出栏159 341头。成功创建中洲油茶产业、巨人龙洲岛休闲农业和蓝果果农业等3个核心示范区。

1.3 打造区域特色产业优势品牌

宜州区大力实施“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战略,积极谋划盘活特色产业链,以企业公司为上游主体,引进“公司+合作社+基地+能人+农户”的运营模式,立足地方资源禀赋,深入挖掘资源潜力,发挥“长寿、绿色、生态”品牌效应,大力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特色产业,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在增点扩面、提质升级上下功夫,努力构建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新格局。目前,宜州区在有效期内的“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16个;1个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企业品牌、4个农产品品牌入选广西农业品牌目录;宜州桑蚕茧被认定为广西丝绸综合开发重点产业。

2 存在的问题

2.1 特色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低

宜州区有桑园2.53万hm2,桑蚕面积和蚕茧产量连续16年保持全国县域第1。特色农业产品种类多但发展程度较低,除桑蚕、糖料蔗等产业化、规模化程度较高外,葡萄、柑橘、核桃等特色高效经济农作物大多为零星种植,种植面积较小,且采用粗放管理模式,难以协调形成规模化发展,无法营造“筑巢引凤”的良好外部环境,企业公司无法向“市场导向型”企业转型,造成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低,无法达到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示范要求,同时,辐射带富能力有限,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农户抗风险能力弱[1]。例如,水果产业仅停留在采摘后保鲜、包装阶段,缺乏精加工及产业科技支撑,产业综合效益难以实现大幅提升。此外,由于受自然地理位置和生产生活条件等因素制约,农业生产效益低,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选择从事非农产业以增加经济收入,村内留守人口老龄化、女性化和低龄化结构特征明显,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

2.2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部分村(社区)电力、水利、道路及物流配送等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对特色农业产业整体发展造成实质性影响。1)宜州区211个村(社区)中大部分村(社区)的交通运输条件差,农产品对外运输不便,落后的储运条件极大地增加了因季节、空间供需矛盾造成的市场风险。2)当前市场功能的单一性,市场信息化建设滞后,相关配套服务及技术设施落后,导致特色农业产业经营主体难以及时有效获取市场信息,在把握市场行情、掌握市场动态、了解供需信息上存在较大阻碍,仅通过当前的市场价格决定种植面积,因信息不对称造成农业经济损失。

2.3 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水平低

1)农业技术对特色农业产业绿色、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强大的支撑作用。宜州区特色农业技术水平落后,以分散的农户经营为主,经营管理分散、种植地块零碎,大型农业设备和先进农业技术难以大规模使用,无法满足特色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需求,制约了产业发展。2)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导致人才流失严重,农村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与科技素养偏低,出现初级人才多、高级人才少的被动局面。3)由于传统重务工、轻农耕思想影响,出现土地撂荒现象,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大型农业设备和先进农业技术难以得到充分利用[2]。

2.4 品牌价值未充分显现

品牌在产品档次、市场竞争力、市场价值等的提升方面发挥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宜州区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快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的激励机制,但仍普遍存在对品牌创建重要性认识不足、投入不够等问题。目前,主要由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科学技术局等部门负责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但由于各部门品牌创建的渠道、程序、标准不一,且部门间沟通少,导致部门间难以形成发展合力,不利于創建特色农业品牌[3]。

3 优化路径

3.1 壮大新型农业经营队伍,激活发展动力

1)加强组织领导。将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实行一把手亲自抓,业务骨干具体抓,责任落实到人。加大培育力度,细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任务分配制度。例如,农业农村局要定期指导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区人民政府要对全区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具体情况进行排名通报,并纳入工作绩效考核。2)强化规范管理。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积极性、主动性,加强在服务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对经营主体的动态监测,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行和财务管理等机制。3)强化政策支持。协同各部门对经营主体落实信贷、水电、税费等惠农政策支持;优化农业农村奖励机制,将壮大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列入重要扶持内容,在促进龙头企业提档升级、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家庭农场规模发展上明确奖励标准;鼓励经营主体扩大经营规模,创新精深加工等技术,做大做强产业品牌。4)推进特色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4]。发展扶贫特色产业,发展桑蚕养殖、花椒、油茶或养殖等特色产业;积极探索“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培育壮大合作社,建设村级油茶种植示范基地,确保村级“3+1”特色产业覆盖90%以上;建立新型经营主体或特色产业基地(园),培养创业致富带头人,发挥产业带动作用。

3.2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明确具体规划内容、措施。围绕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做到引水到田、拉水到地,建造储水及灌溉设施,同时,吸收农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的同时,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

3.3 建强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

1)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以科技生产和经营管理知识为重点,加快“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开展点菜式、预约式、提问式、操作式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通过专家进村、教师到村、技术到田、指导到户及要领到人的“五到”措施,让农民在实践中领会与操作各种种养方法,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打造成敢闯敢拼的管理者、生产者。2)加强队伍管理。农业农村局要切实担负起加强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责任,分析当前农业技术人员数量、结构及专业特长,做好人才规划管理。结合特色农业形势规划人才工作,以科学人才引领农业发展。同时,积极解决编制不足、在编不在岗、在岗不专业、人员老化断层等问题,加大农业技术人才交流力度,鼓励更多的优秀中高级农业技术人才服务基层。3)完善奖补机制。将农业产业领军人才认定为三类别高精尖人才,给予资金奖励和购房补贴;对新取得初、中、高级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和“乡村工匠”证书的给予一次性补助,按比例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畴;对优秀科技创新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对优秀返乡农业创业项目给予扶持资金、给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补助;大力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鼓励知名农业企业家、创业人士进驻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创业辅导。

3.4 提高农民种养殖技术及农业机械化应用率

1)结合农作物病虫防控、测土配方施肥、农田节水示范技术推广、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劳动力技能培训等项目的实施,及“三下乡”“科技宣传周”“农民技术员培训”等各类科技培训活动的开展,加大科技宣讲培训力度。通过编印发放知识读本、技术宣传册、病虫害防治技术明白纸等技术资料的形式,扎实普及农业实用技术。同时,加大技术培训指导工作,结合农户的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聘请农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开展科学的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高产增收的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农户的种养技术,减少农业灾害损失。2)加大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建设与引进,让科技成果进村入户,鼓励农民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冬季保温棚防寒技术、夏季遮阳技术、间套种技术等农业新技术。3)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应用率。以农机配置补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和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为杠杆,重点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新技术、新型农机具推广力度,使广大农民详细了解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程序和条件,推动各类农机补贴工作有序开展。着力加强农机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及农机大户,因地制宜组织开展适宜的机耕、机播、机收作业服务,以提高劳动效率,减少经济支出。4)建立农业信息网,了解市场信息并及时发布供求信息,拓宽销售纵横深度,把握第一手信息资料,有效解决滞后难销的产品。加深了解域外产品需求信息,建立线上销售模式与创新线上销售服务模式[5]。

3.5 推进品牌建设战略,拓宽发展渠道

1)完善品牌建设体系。构建完善的特色农产品品牌认证体系,针对农产品的投入管理、品质检验与认证、分等分级、产地标准、主体准入与退出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界定,制订简明实用的操作手册,为农产品质量提供保障;推行农产品条码制度,建立产销一体化销售模式,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避免由于质量安全问题造成品牌信任危机,为农产品品牌维护奠定良好基础。2)加强品牌推介与传播,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抖音、电视电台及农产品活动、展销会等平台宣传当地特色农产品;在乡村旅游、行业博览会中,积极宣传具有地方特色、有故事的农产品品牌,同时也可通过唱山歌、诗词比赛等形式宣传农产品品牌;在高铁、高速公路等投放品牌广告,塑造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提高市场知名度。3)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以乡村振兴为依托,打造宜州区“一乡一品”;坚持以特色、绿色、有机食品为导向,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形成特色品牌区域优势。

参考文献:

[1] 邓晓强.加快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助推产业融合发展[J].广西农学报,2021,36(4):5-7.

[2] 苏洁霞,黄京华.南宁市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

32(23):198-201.

[3] 刘光琳.“广西好嘢”越来越多,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渐入佳境[J].农家之友,2021(1):4-10.

[4] 黄明厅.现代特色农业园区建设与生态农业发展策略[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2(5):76-78.

[5] 苏兆星.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现状及发展探究[J].广东蚕业,2021,55(3):147-148.

(責任编辑:张春雨)

猜你喜欢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互联网+”下特色农业的思考与发展—以湖北秭归脐橙为例
“互联网+”背景下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农村文化产业与特色农业融合发展的研究
海南黑山羊研究进展与产业发展思路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广西平南县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一村一品”现代农业规模经营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