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刘鑫
内容摘要:互联网时代,新词新语层出不穷。随着“沉浸式化妆”的流行,由此衍生发展出来的“沉浸式X”结构在互联网和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和传播,尤其是“沉浸式X”承载的语义特征在使用过程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本文以“沉浸式X”作为研究对象,从其来源出发,对其语义特征、构成成分和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流行语 沉浸式X 语义特征 结构特征
网络运用的大众化和普及化使语言的交际和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这种社会交往环境催生了大量的流行语并使之能够在语言交际中被模仿、类推和接受。近年来,“沉浸式”这一结构在各种自媒体平台被青年一代广泛使用,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由此产生的“沉浸式回家、沉浸式护肤、沉浸式追剧、沉浸式观影、沉浸式凡尔赛”等一系列“沉浸式X”结构的短语数不胜数。
一.“沉浸式X”的来源
近年来流行的“沉浸式X”结构并不是网友独创,而是早已有之,一直存在于人们的语言生活当中。《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沉浸”的解释是“(动)浸入水中,多比喻人处于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中”,“沉浸”一词作为现代汉语常用词早在韩愈的《进学解》就已经出现——“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思绪精神沉浸在古代文史典籍的书香之中,欣赏感受其中的精华,从而可以写出好的文章来,书籍堆满了整个屋子。“沉浸”一词的使用时间长,“沉浸”语义理解的难度不大。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沉浸式教学”在加拿大兴起,“这是一种针对第二语言的语言教学模式,指教学中使用目的语进行教学的全封闭语言教学模式”[1]。1975年,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提出“沉浸理论”,“解释人们进入沉浸的状态,即当人们在进行某种活动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完全投入到该情境中,并且完全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感觉”[2],“沉浸式X”和“沉浸X”也曾较早进入人们的视野。2012年“中国式X”入选《咬文嚼字》发布的十大流行语,2018年“教科书式X”入选《咬文嚼字》发布的十大流行语,“X式Y”结构对大众来说并不陌生。所以“沉浸式X”的产生和流行具有一定的语义基础和认知基础。
二.“沉浸式X”的语义特征及发展
从六书角度来说,“沉”和“浸”都是从水的形声字,所以“沉浸”的本义与水有关,是浸泡,浸入水中。在这一意义基础上产生的“沉浸式X”结构多为专业术语,例如“沉浸式冷凝器”属于机械工程名词,对其定义是“冷凝管沉浸在盛满冷却水的容器内的冷凝器”、“沉浸式冻结装置”属于水产名词,对其定义是“将产品沉浸在冷却液中进行冻结的装置”、“沉浸式蒸发器”属于机械工程名词,对其定义是“蒸发管组沉浸在淡水或盐水箱中,在搅拌器的作用下增强传热的装置”。以上这些“沉浸式X”结构均为名词性短语,“用在特定的学科领域……只和某个特定的学科或者是领域联系在一起”[3],语义单一,描写客观,具有较强的理据性,凸显的是“沉浸”的本义。这也是“沉浸式X”结构发展的第一阶段,使用人群大部分是行业内的人员,流通范围还比较狭小,强调的是通过“浸入水中”这一方式手段制作出某种装置设备。所以这一阶段的“沉浸式X”结构具有[+浸入水中][+中性]的语义特征。
在使用过程中,“沉浸”通过隐喻产生了“完全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全神贯注于某种事物”这一比喻义,在这一意义基础上产生了大量的“沉浸式X”结构,并在服务行业、娱乐行业,教育行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使用。例如易观国际公司发布的“2015年中国沉浸式虚拟现实设备专题研究”、“2018中国沉浸式虚拟现实产业生态图谱”,其中“沉浸式虚拟现实”指的是利用头盔显示器把用户的视觉、听觉封闭起来,产生虚拟视觉,使用户有一种置身于虚拟世界之中的感觉,即VR(Virtual Reality,也叫虚拟现实);2020年11月18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多次提到“沉浸式”——“沉浸式业态、沉浸式旅游演艺、沉浸式娱乐体验产品”等。以上这些“沉浸式X”结构强调设计者借助技术手段或者是场景布置来营造真实的情境,让体验者忘记真实世界的环境,触发体验者的各种感觉器官,体验者通过自身参与得到满足、愉悦和真实感。这是“沉浸式X”结构发展的第二阶段,凸显的是通过外力营造环境,让体验者通过亲身体验完全投入到该情境中,体验者的行为动作并不会对他人产生影响。此外,这种沉浸式行业可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得到了政府和官方媒体的大力支持,在相关的语言环境下就产生了褒义的感情色彩。所以这一阶段的“沉浸式X”结构具有[+技术手段][+全神贯注][+褒义]的语义特征,使用人群大部分是政府、企业和商家。
近年来,“沉浸式X”结构的使用领域再次得到拓展,在互联网得到迅速发展,进入发展的第三阶段。2021年“沉浸式化妆”类的短视频在自媒体平台爆火,所谓“沉浸式化妆”就是在拍摄化妆视频时,拍摄者保持沉默,不使用背景音乐,放大周围环境和使用物品时物品碰撞的声音,从而在听觉上刺激观众,使观众获得更加真实的代入感,并且部分视频对观看者来说有一定的助眠作用。除“沉浸式化妆”外,“沉浸式凡尔赛、沉浸式学习、沉浸式开箱、沉浸式洗头、沉浸式做美甲”等也正在风靡网络。这一阶段的“沉浸式X”结构并不强调行为主体的全神贯注,强调的是行为主体保持沉默,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动作或者事件来刺激观众,让观众能够产生代入感,感官体验被聚焦到听觉上,行为主体的动作行为会对他人产生重大的影响,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娱乐性。所以这一阶段的“沉浸式X”结构具有[+保持沉默][-全神贯注][+刺激觀众听觉][+娱乐性]的语义特征,短视频拍摄者成为这一阶段的使用主体。
这些流行语有共同的要素,极易形成集群化的发展模式,“沉浸式”与其后接成分逐渐模式化,形成一种具有一定能产性和包容性的言语表达形式“沉浸式X”。在互联网的加持下,“沉浸式X”这种言语表达形式被大众广泛使用。
三.“沉浸式X”的结构特征
“沉浸式X”是由变项X和常项“沉浸式”构成的一个半开放的结构,X作为可填的成分,既可以填入词,也可以填入短语,融合能力较强,能产性高,使用领域广泛,其整体结构的性质和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变项X的性质和功能。
(一)变项分析
从音节数量上来看,X既可以是双音节词,也可以是多音节词,音节数量自由,但不能是单音节词,因为单音节语素或者是词进入该结构会造成结构的头重脚轻,整体搭配不和谐,也不符合韵律美的标准。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优势,词语呈现双音节化的发展趋势,所以双音节词进入该结构的可能性更大。例如:
(1)齐云山“沉浸式复古游”圈粉游客(人民网—安徽频道;2021年5月3日)
(2)“鸟巢”这样变身沉浸式剧场(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7月7日)
(3)四合院内上演“沉浸式”戏剧(贵阳晚报;2021年7月26日)
(4)“沉浸式”文旅直播:足不出户看世界(人民网;2021年8月2日)
(5)西南首个沉浸式音乐互动活动“三声成都”圆满落幕(人民网—四川频道;2021年10月9日)
(6)江苏沛县:“沉浸式”课堂让警示教育入脑入心(人民网—江苏频道;2021年11月16日)
上述六个例子当中,例(2)“剧场”、例(3)“戏剧”和例(6)“课堂”均是双音节词,例(1)“复古游”、例(4)“文旅直播”和例(5)“音乐互动活动”均是多音节短语。
从词性方面来看,X多为名词、动词或名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例如:
(7)八达岭特区办事处:未启动古长城沉浸式游览项目(北京日报;2021年4月10日)
(8)云游红色地标,沉浸式学党史(南方日报;2021年8月6日)
(9)在革命先烈故土沉浸式感悟红色精神(贵州日报;2021年8月12日)
(10)沉浸式红嫂故事走出沂蒙山,真情演绎感动文博会(人民网—山东频道;2021年9月19日)
(11)沉浸式文化产业让沈阳人“沉浸”在快乐之中(沈阳日报;2021年11月1日)
(12)上海奉贤团组织:让青少年“沉浸式”感受民主协商(中国青年报;2021年12月16日)
上述六个例子当中,例(7)“游览项目”、例(10)“红嫂故事”和例(11)“文化产业”均为名词性短语,例(8)“学党史”、例(9)“感悟红色精神”和例(12)“感受民主协商”均为动词性短语,这些动词性短语多为动宾结构。此外,X也可以由联合结构充当,例如“沉浸式穿搭、沉浸式表演”;还可以由主谓结构充当,例如“沉浸式自拍、沉浸式直男帮忙卸妆、沉浸式新品上脸”。
(二)语法功能
“沉浸式X”可以是体词性的,整个结构主要充当主语或宾语。在“沉浸式X”内部,“沉浸式”充当定语修饰后面的中心语X,形成定中结构。例如:
(13)南京雨花台区:沉浸式情景党课让“会场”变生动“现场”(人民网—江苏频道;2021年4月7日)
(14)打造沉浸式课堂,来看这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人民网—上海频道;2021年11月24日)
(15)“沉浸式”思政课让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人民网—湖北频道;2021年12月7日)
(16)华中师范大学举办“沉浸式”党史大课,穿越时空追寻“校魂”(人民网—湖北频道2021年12月18日)
上述六个例子当中,例(13)“沉浸式情景党课”和例(15)“沉浸式思政课”充当主语,例(14)“沉浸式课堂”和例 (16)“沉浸式党史大课”充当宾语。
此外,有些体词性“沉浸式X”结构可以在X前面加上助词“的”,例如:“通过情景再现、观众参与等方式打造沉浸式的参观环境”(辽宁日报;2021年5月10日);“用一幕幕沉浸式的学习场景,使党史学习教育更立体鲜活”(杭州日报;2021年11月11日);“如何拥有沉浸式的学习体验?5G助力直播教育”(人民网;2021年11月24日)。加上“的”之后主要起强调作用,强调“沉浸”这种方式,或者是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此外还可以避免歧义的产生,受变项X词性的影响,同一个“沉浸式X”短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充当不同的句法成分、获得不同的语法功能、产生不同的句中含义,但是在书面上加上“的”之后就可以规避歧义的产生。例如“沉浸式體验”可以是名词性短语,也可以是动词性短语,但是加上“的”之后只能成为名词性短语,整个结构可以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主语。
“沉浸式X”也可以是谓词性的,主要充当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在“沉浸式X”内部,“沉浸式”充当状语修饰后面的中心语X,形成状中结构。例如:
(15)我在相亲角“沉浸式化妆”,一个月涨粉100W。(知乎账号“三节课”;2021年8月30日)。前一个分句由主谓短语充当,“沉浸式护肤”充当的就是谓语中心语;
(16)公众沉浸式感受中轴线之美(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12月13日)。整个结构由主谓短语充当,“沉浸式感受中轴线之美”充当的就是谓语。
(17)让观众沉浸式体验中国青铜文化艺术之美(人民网—山西日报;2021年12月13日)。整个结构由兼语短语充当,前一个动词“让”的宾语“观众”兼做“沉浸式体验中国青铜文化艺术之美”的主语,在“观众沉浸式体验中国青铜文化艺术之美”这一主谓短语中,“沉浸式体验中国青铜文化艺术之美”充当的就是谓语。
在“沉浸式X”结构中,常项“沉浸式”接纳变项“X”,生成具有极强衍生性的流行语结构。互联网时代,人们在表达上倾向于使用新词新语来进行日常交际,“沉浸式X”的流行体现了人们的好奇和模仿心理,满足了人们在表达时求新求异的语言需求。加之“X式Y”的结构并不是横空出现的,“沉浸式X”的流行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对人们脑海中已有的语言结构不会产生较大的冲击,是一种包容性较高的言语表达形式。此外,在自媒体平台上,“沉浸式X”类的短视频给拍摄者带来了大量的粉丝、点赞与转发数量,鉴于此,拍摄者选择将自己的短视频直接命名为“沉浸式X”。“沉浸式X”的语言结构使用简单,这使得更多的人热衷于拍摄此类视频以谋求物质利益。
但是太多的模仿使“沉浸式X”结构的使用正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更多的创作者在五花八门的场所环境进行拍摄,甚至在公共场所故意制造噪音,影响社会秩序,这种使用现象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对沉浸式内容提出了反对,大家产生了厌恶心理,“沉浸式X”在一定的语境下就产生了负面的评价和贬义的感情色彩,由此衍生出“咆哮式化妆”反其道而行之,即创作者故意使用夸张的语调和动作持续发出各种奇怪的声音。所以“沉浸式X”结构并不会在互联网上流行过多的时间,进入一般词汇的可能性也非常小,但是在服务和娱乐行业会继续得到发展,因为沉浸式产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人们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吴强.美国沉浸式汉语教学的来龙去脉[J].孔子学院,2018(05):54-57.
[2]李洪晨,马捷.沉浸理论视角下元宇宙图书馆“人、场、物”重构研究[J].情报科学,2022(01):10-15.
[3]刘青.中国术语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4]陈树.流行构式“教科书式××”探微[J].语文建设,2019(07):73-75.
[5]王灿龙.说“中国式”及其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05):92-101.
[6]马若宏.“中国好XX”与“中国式XX”[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12):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