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当代教育

2023-06-07 21:52龙艳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1期
关键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育启示鲁迅

龙艳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问题在不断推进,但当今的教育在追求改革的同时却忽略了一些重要问题。鲁迅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部分内容对当今教育颇多启示: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教师拥有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格,还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也需要教师与家长对学生学习特点的正确认知以及对教育目的与教育理念的正确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当代教育 教育启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一篇課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散文集。对于这一篇课文,各教育专家、学者、一线教师都对其进行了研究和解读。通过对这些已有研究进行分析和梳理,可以发现有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的研究与解读绝大部分都是对文章主题的探讨,而关于文章主题是什么的探讨则主要有四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批判说;主张这一说法的人认为,作者通过将充满乐趣的百草园与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进行对比,进而对束缚儿童成长与发展的封建私塾教育进行了强烈的批判。[1]第二种:成长说;持这一说法的人主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转变象征着每一个人成长、学习经历的必然,即从天然兴趣到人为规范的发展。[2]第三种:遗憾说;遗憾说从成人鲁迅视角解析文章的主题,主张不管是百草园的自由玩乐还是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都带给作者不同角度的乐趣,而这些乐趣在成长后的现实生活中是无法体验到的,因此对作者来说是充满遗憾的。[3]第四种:追忆说;这一说法认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作者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忆。[4]

对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已有诸多学者和专家对其进行了论述,本文在此问题上不进行过多的赘述。但文章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和问题对当今的教育是有非常深刻的启示意义的。[5]需要注意的是,李晓娟在《中国传统书院文化及其当代教育价值研究》对传统书院教育的当代价值进行了阐述,但她的文章是针对传统书院教育对高等教育所具有的教育价值进行了研究,本文内容虽然对书院教育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和价值也有所涉及,但本文论述的重心主要在于传统书院教育对当今中小学教育所具有的价值和启示。此外,李晓娟的文章中在谈到传统书院教育的当代教育价值时,没有具体的篇目进行说明,本文则结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具体篇目,切实谈谈其中的教育问题及其对当代教育的一些教育启示。

一.为人师者要有丰富的知识和优良的品格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写到“我”初次进入三味书屋时,有这样一段话:“我对他很是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6]这段话给我们两点提示,第一点出了“我”对先生的态度;第二说明了“我”有这种态度的原因,即他是个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方正”指先生的行为、品性正直无邪;“质朴”指先生的朴实醇厚;“博学”点明先生学识的渊博。在文中,作者为了突出自己内心的恭敬,还在方正、质朴、博学前用了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极”,加强了作者对先生学识和品格的肯定和称赞。

当今社会,社会与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得知识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传播,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千百年来被看作知识的垄断者、传播者的地位受到严重冲击。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拥有更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并且要对专业的知识有深入的研究,即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广度,还要注意专业知识的深度,打好专业知识的基础,这样才能站稳讲台。除此之外,当代的教育和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已不仅仅只满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除专业知识外,教师还需对与本专业相通的其他专业或其他方面的知识有所涉及。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融汇其他相关专业知识,进而在站稳讲台的同时站好讲台。

拥有丰富的知识是教师之所以为师的根本要求,而作为人师的教师同样要注意自身品格的修养,试想一下,一个品德不良,三观不正的教师如何教育学生?又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当今社会,有关教师师德问题的报道和新闻不胜枚举,层出不穷。教师的师德面临着诸多的考验。从一定程度上说,教师于学生,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品德学习的榜样,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做人的品格。

二.教育需要家长的放权与配合

教育的发展不是学校和教师单方面的事,家长也是教育发展的推动力之一。学校的教育和教师的教学需要家长的放权与支持,教师敢管的前提是家长让管,家长放权,是家长对教师工作的支持和认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家人送“我”上书塾这样写到:“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6]在众多的书塾中,家里人不是将我送去一般的书塾,而是将“我”送去全城最为严厉的书塾,这透露着家里人对三味书屋的严厉是认可的,支持的,是愿意将“我”交给严厉书塾先生管理的。

自古以来,与三味书屋相似的书塾教育是获得家长们的支持的,特别是在先生管理学生方面,家长不会过多的进行干涉。但在当今社会,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很大一部分家长已经不舍得让教师来管教他们的孩子,即使教师对孩子实施适当的惩戒,教师对孩子进行的是正常管理,但很多家长出于对孩子的溺爱和过度维护,依然觉得教师做得不对。在各种以孩子为中心的观念驱使下,家长对学校、对教师进行不依不饶的纠缠。在这样的纠缠下,自然就滋生了教师不敢管、不想管的心理,也就使得学生更加肆无忌惮的违法乱纪。

教育的提升和学生学习的成长单靠学校和教师是不能完成的,家长错误的维护很可能会使孩子走向歧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需要家长的参与与支持。当下的教育,需要家长放开手中的权力,将权力适度交给学校和教师,对教师的教育工作避免过多的干涉,进而扭转教师不敢管、不想管的局面,在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的同时,也促进自己孩子学习的成长和进步。

三.学习的知识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内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有对学习内容的描写。在百草园,作者学习的内容是认识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动植物,了解长妈妈述说的民间故事,在雪地进行捕鸟的实践;在三味书屋,作者学习的是“人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6]的拗口且没有句读的古文。这两种不同的学习内容给人两种完全不同的感觉,一种轻松自由且有趣,一种晦涩难懂且无聊,即使不将作者在百草园中的学习内容与三味书屋的学习内容进行对比,僅仅关注三味书屋中的学习内容,没有句读的古文不只拗口,并且还让人不知所云,即使是当时书塾中年长些的学生也未必知晓其意思,更何况是刚入书塾的小学生们。这样的学习内容与于学生的年龄阶段、接受水平、心理成长都不是很符合。

通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学习内容反观当今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同样存在着拔高学生学习内容的难度,过早让学生接受超过他们接受水平的学习内容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存在着愈演愈烈的趋势。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而且诸多的竞争都与学生的学习、学业有密切关联。在学生的升学考试中,很多中学为招收优质生源,在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中增加了其他的考试,其中最引人注目也最让家长和孩子头疼的就是奥数考试。很多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奥数,在孩子三四年级时就进行奥数教学。然而,奥数所包含的内容,正常情况下大部分在高中时才会有所接触,一小部分在大学时才会接触。此外,大部分家长在各种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以成人的思维要求孩子,不顾及孩子的接受能力、学习水平以及孩子的兴趣,过早的让孩子接受超出其自身能力之外的各种学习。

欲速则不达,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也不例外。学校的教学要求与家长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应该要符合学生的阶段特点和接受水平,不考虑孩子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的超前教育不仅会挫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甚至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心理造成损害。[7]

四.尊重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直接经验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学生进入规范式的学校教育之前,就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经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就体现了这种理论。作者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听到有关“怪哉”一虫的故事,但苦于不渊博的阿长无法告诉自己,因此当遇到渊博的先生时,作者是满怀希望他能告诉自己有关“怪哉”一虫的相关信息的,但是作者积极的求知欲没有得到回应,反而惹得先生不高兴。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作者探索问题的欲望与好奇心。此外,通过全文的阅读可以发现,作者在百草园中的学习是很快乐的,所获得的学习内容与进行的活动也是很丰富的。在百草园中,作者认识了大自然中的各种动物植物,积极寻找像人形的何首乌,听长妈妈讲述引人入胜的民间故事,积累了雪地捕鸟的实践经验……作者在百草园中认识了大自然,了解了有关民间的各种故事。

在百草园的学习中,童年作者不仅学到了颇为丰富的内容,与此同时还获得了丰富的想象力。但观察我们今天的教育,繁重的学校课业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没有时间去了解除书本之外的其他知识;另外,家长为孩子安排的各种补习班、兴趣班挤占了学生大部分的休息时间与娱乐时间,在这种额外的重压下,学生更没有时间去关注除学习之外的事。学校过多的作业与家长额外安排的课程阻碍了学生接近自然,从生活中积累经验的机会。

学习是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融合与发展,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直接经验的培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不断生发出有益于推进教育和教学发展的经验。直接经验的学习与获得首先可以增长学生的认识经验,积累相关的写作素材;其次可以开发学生自己探索和研究的能力;再次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剥夺学生在直接经验中探索、创造和发现的本能是很致命的。但是,现在的学生,在学校上完相应的课程后,还要赶时间辗转于各种补习班,兴趣班之间,连本来属于放松和休息的周末也不例外。在这样的情况下又如何关注和获得直接经验的学习呢?

五.寻回教育其他方面的目的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是授予学生知识的地方,但学校教育的目的与功能并不仅仅只是这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对“怪哉”一虫内心充满疑惑,但在求问于先生后遭到先生的拒绝,致使作者生发出“只要读书”的感悟,于是便发出“我就只读书的”的感叹。而文中也多次提到“读书”,也是对作者所发感叹的印证。[6]而当下我们的教育中也存在着与“只要读书”很相似的思想,即“只要考试”观念的盛行,这种观念与只要读书的思想如出一辙。

学习、考试隶属于教育这一大的范围,读书又属于学习的一个板块,因此其也隶属于教育的范围。三者中,学习和读书是教育的过程,考试是教育目的。三味书屋中“只要读书”的书塾思想是为了能考取功名,而当今社会“只要考试”的观念更加强调通过考试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名利,并且这种观念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愈演愈烈。不管是“只要读书”书塾教育还是“只要考试”的当下教育趋势,我们都应该看到这种只强调教育的应试目的的追求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尤其是在当今社会,这种教育更不适应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

一直以来,学校被看作是教书育人的专门的地方,教师被看作是教书育人的主力,但现在的教育只有教书,育人被功利化的考试挤出了教育的轨道。在这种现状下,很多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严重的扭曲,道德素质、综合素质出现了严重的缺失,这与功利化的只求考试、只求升学率的观念有很大的关系。此外,现在的家长将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孩子的学习有各种兴趣班、才艺班上的学习上,忽视了孩子道德品质与价值观的培养与引导,忽视了孩子内心的心理健康。在升学的压力下,在家长所规划的各种考试、学习中,很多孩子的心理出现了各种各样问题,抑郁症成了很多孩子的心理疾病。只会读书,只会考试的要求已经不适于当今社会的发展,这样的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自立能力以及与人与人相处的能力都很差,对除了书本和考试外的世界无所适从。

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应该教给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8]教育也不止是书面知识的学习,还有注意学生道德、价值观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只追求知识的增长,要在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完善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培育学生健康的、高尚的心灵,帮助学生提升各方面的能力以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学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和独立成长。

教师和家长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两个要素,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而言,丰富且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其为师的根本,优秀高尚的品格是其为师的道德要求。此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推动教师教学和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教育工作只有在家长的支持和帮助下才能更好地展开。但是,家长和教师也应该明白,拔苗助长式的学习对学生来说百害而无一利,学生的学习需要循序渐进的、螺旋式的推进;学生的学习也不仅仅只有学校里的学习和书本上的学习,教育应扯断对孩子过多的束缚,尊重他们生命中的自由本质。最重要的是,家长和教师不能片面地追求教育的应试目的而忽视甚至舍弃教育的其他目的与功能,教育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劳的协调共进,教育所培养的是健康的、健全的人,是能适应社会发展且知道如何生存的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了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个不同地方的不同学习,然而,不管是在带有封建性质的三味书屋的私塾学习,还是在百草园里的自由学习,于我们当下的教育和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有都很多值得借鉴和思考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周晶波.文章的重心在于对封建教育的批判——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J].语文学刊,2006(10):73-75.

[2]罗天涛.从“乐园”到“失乐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的重新定位[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4(08):66-69.

[3]尤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细读例谈[J].中學语文教学,2011(12):41-43.

[4]葛筱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童年生活的延续与成长[J].中学语文教学,2020(10):56-58.

[5]李晓娟.中国传统书院文化及其当代教育价值研究[D].长安大学,2013.

[6]温儒敏.初中语文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7]郝德永.我国当代教育改革的方法论偏差及症结[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01):12-18.

[8]时龙.当代教育的主题和归宿:提升学生学习能力[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45-49.

猜你喜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育启示鲁迅
鲁迅,好可爱一爹
鲁迅《自嘲》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方法分析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学科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
数字媒介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育启示
纽曼的大学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探寻鲁迅生活轨迹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片段谈读写同步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