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小说及风景描写

2023-06-07 20:30:19何武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1期
关键词:外语小说

内容摘要:当今的小说作品缺乏风景描写,部分因为世风使然,急功近利的作者期望在短时间内获得市场回报,而放弃费事多、见效慢的风景描写努力,部分因为有的作者功夫不够,有心无力。另一方面,作为外语初学者的小说读者,在接触外语整本书阅读的早期阶段,对于目的语小说作品中的风景描写往往无暇顾及,甚至采取战术性的临时放弃策略。无论如何,优美的风景描写应是小说作品的有机部分,它既是读者更高品味的阅读追求,也是小说作品获得长久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小说 风景描写 外语 整本书阅读

近日,《光明日报》开设“找回有力量有格调的风景描写”专栏,探讨当下小说创作中缺少精彩的风景描写之缘由。首文王干( 2022)高度评价风景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称风景描写就好比“小说里的湿地”,同时指出小说作品中“委婉细腻的叙述已被粗浅的情节和离奇的故事霸占”的无奈现实。张学昕(2002)同样高度赞扬风景书写的价值,称其不仅是审美需求,更是“灵魂出发与回归的必经之路”,并尝试从写作发生学角度探寻被淡化、冷落的风景描写背后之原因。我本人在近年的外语教学实践中,一直倡导通过英语小说阅读培养学习者英语整本书阅读的兴趣和能力,进而形成其厚实的英语阅读基础,构成未来多向发展的外语能力条件。因此,对于小说中的风景描写这一话题,我也希望借助本文表达一点自己的观察和粗浅的认识。

一.小说读者对风景描写的基本期待

王干(2022)讲到自己做编辑时的一段经历,眼见着自己责编的一本图书在市场上很畅销却心里始终觉得“它的质地是有缺陷的”,因为他曾让书的作者添加一些风景描写,而作者却最终无法实现,在他这个责编心里永远留下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的”遗憾。我看小说作品不多,之前并没想过这个问题,也不知道现在的小说里居然普遍性地缺乏风景描写。但是,王干的文章让我想起自己的一段类似的经历。我有一位好友,在大学里做着优秀的教师,到后来才知道,好友竟然也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影视编剧,其作品已成功登陆央视黄金档。我自己不学无术,也曾不喜读书,但内心里却是一个崇拜作家、喜好追星的粉丝。我曾买回该好友的小说作品,准备凭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请其为我签名留念。但是,书购买回来之后,翻了几页便不想再读下去。书里的文字,全为两三行一个段落,几乎全是对话和场景转换,根本没有小说作品中那种常见的大段大段地连续叙事模式,更没有优美的风景描写。很显然,这种文体不是剧本,却近似剧本。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从影视到小说的当代影视文学”产物(刘玥 2016:49)。

我也曾想起与该好友的一段讨论。因为我对作家的生活体验向来抱有好奇的态度和崇拜的心情,而好友的作品又多为商海打拼的新时代故事,我就很好奇:好友作为大学老师,是否也有相应的商海生活体验,或怎样获得这些体验?其回答是,其实都是制作方提供故事,由其编为剧本。了解内情之后,对于好友的作品能够登陆央视,我的敬佩之情丝毫不减。对于作家的光环,则不再是那么的膜拜和神秘。这种感受,与王干(2022)所述何其相似。

二.风景描写在小说作品中的重要意义

在王干(2022)看来,风景描写与人的思想同等重要,前者是“小说里的濕地”,恰如后者是“文学的光”,优秀作家笔下优美的风景描写往往在读者心中形成“一个地区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写照”。张学昕(2022)则以现代喧嚣社会中人们对于“能够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之向往为喻,直言“风景书写就是灵魂出发与回归的必经之路”,而风景书写的过程不仅是“作家与自然相拥和交融的过程”,也是让读者“感受到人与大地、阳光、空气相融合”的过程。

对于小说作品的构成,我也没有什么研究。但凭直觉,我个人的意见是,一篇好的小说,反映人间真善美的故事当然应该是其第一要素。无论悲剧还是喜剧,归根结底,都还是要传达人类阳光向善的心理追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作为载体的故事就必不可少。其次,作者若能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或明或暗地传达一些哲理思考,则能将书的品质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档次,也能让读者在读完之后耳目一新,甚至醍醐灌顶。深邃的哲理思考在小说作品中应是基于故事的,是处于第二位的,其在小说作品中或许并不多见,但也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然后,在故事和哲理思考之外,往往还有更显性的美学追求:有的作者善于描摹风景,有的作者善于在小说作品中传达各种专业知识,还有的作者则显露出深厚的诗歌涵养,方式各异,不一而足。

擅长风景描写者,会为其故事设置合理而自然的发生背景,让读者感觉到,书中的人物都是生活在真实的环境之中。如果没有风景画面,故事中的人物就会让人感觉是漂浮在幕布上的木偶人。如果没有风景画面,一个故事就形同一台仅有简单道具的古装戏曲。舞台上,一副桌椅就是一座厅堂,一枝鞭杆就是一套鞍马,简约是很简约,但实在缺少生气。善于传达各种专业知识者,则能通过其小说作品将读者带进一个让人大开眼界的新领域。《穆斯林的葬礼》中,读者便读到了大量的玉器行当的知识(霍达 2005)。读贝多芬的传记,读者也一定须要脑补不少非常专业的音乐知识。有着深厚诗歌涵养的小说作者,则会让其小说作品不时地闪现出诗歌的优美身影。比如说,旅美作家裘小龙兼具诗人和翻译家的身份,其近年创作的“陈探长探案”系列英语小说畅销英语世界,其小说作品中便也满含着书生气浓浓的诗歌作品(上海书评 2019)。风景描写也罢,专业知识也罢,亦或是浓厚的诗歌意气,总能在小说读者的基本需求之余给人带来一份额外的美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何叙事作品都应得益于风景描写,也会得益于风景描写。比如说,最近读到毛泽东同志的诗篇“浪淘沙·北戴河”,便深刻感受到,一首好的诗词既是一篇浓缩的叙事,也能让人欣赏到美丽壮阔的风景描写。该词原文如下(依据吴正裕 2017):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从叙事角度来说,上述词作中的故事并不复杂。大雨滂沱之中,主席游览碣石景区,一边挂念着海上渔民的作业安全,一边思考着历史的发展和变迁。正如本文前句所示,抽离了风景描写,一个事件基本可以在一两行文字之间完成叙述。而该词作却显示,作为伟大的诗人,毛主席头脑里有着丰富的视觉形象:幽燕大地上正下着滂沱大雨,海面上则风急浪高,一片汪洋大海中,寻常能见的打渔船都不见了踪影。诗人的笔下,大雨滂沱、风急浪高的情形跃然纸上,为后文的情感抒发铺陈了宏大的氛围。该词作上片后半段,你或许将其解读为主席对于渔民安危的挂念,或许将其解读为伟人对于渔民不畏艰险勇于与大自然搏斗的精神的赞颂,但无论哪种理解,都离不开前文对情景的烘托。可以说,如果没有诗词前节中对于风景描写的借重,诗词后节中毛主席伟大的胸怀也就很难更好地呈现。

三.风景描写缺失的缘由

对于风景描写缺失的缘由,《光明日报》系列文章也都做出了各自的判断。王干(2022)指出了三种可能:作家对经典文学的生疏和缺课、作家对现代小说和后现代小说理念的的片面理解,以及作家内心的荒芜和浮躁所导致的专项训练的缺乏。张学昕(2022)的写作发生学解释则是,诸多作家远离故土,定居城市多年之后,因其“文学叙事根基的迁移和松动”而导致“风景修辞逐渐淡出其观照视野。”该文亦从接受的角度指出,当代传媒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使其失去耐心,追逐快餐化,进而影响到作家的写作选择。在王春林(2022)看来,由于当代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型,原本与农业社会联系更为紧密的风景描写逐渐被放逐似乎也是“合乎逻辑”的,而在日渐强盛的叙事学理论影响下,文学理论批评界对于风景描写的淡化亦加剧了风景描写在作家小说创作中的弱化。

总的来说,小说的构成中,故事是基底,思想是上层建筑,风景描写、专业知识、诗歌穿插等则是浸润其间、点缀全文的美好追求,它们分别代表着小说作品的三个层次。虽然说,小说作品在这三个层次内部其实也都体现着作者对美的追求,也都能体现作者和作品的高低优劣之分,但在传达美的功能上,这三个层次之间到底还是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它们依次进化,难度依次递增。现实状况中,有的作家从故事层上升到哲理层,有的作家从故事层和哲理层一直上升到重视风景描写的第三层次,而有的作家却只能停留在第一层次。正如《光明日报》系列文章所示,个中的缘由比较复杂。在我看来,或许有的作者的确因迫于生活压力,希望马上见到市场收益,急于求成之下,便暂时委身于商人而放弃了风景描写这一高雅的追求,而有的作者则是能力没有达到,或许有心无力。这样说来,所谓现在的小说难见风景描写,可能不只是作者“愿不愿”的问题,还有作者“能不能”的问题,前者固然可气,后者则实属无奈。对于一个未能进行风景描写的作者,或者未能将风景描写融入故事推进的作者来说,你若问他“为何难见风景描写”,可能不仅让其面临无能为力的尴尬,还会引起被问“何不食肉糜”的愤怒。但不管怎么说,我们还是赞同王干(2022)的主张,当代作家应该重视风景描写这一基本功,应该下专门的苦工夫去练就真本事。

四.特定读者对于风景描写的阶段性需求

另外,从小说阅读者角度来说,很多时候,很多读者,一旦遇到景物描写,会很自然地匆匆跳过。对风景描写的钟情,并不是每一位读者都天然具备的,至少在某一阶段。面对这样的读者,作者的风景描写几乎等于白写。但是,读者虽然不看,或许只是本次不看,眼下不看,或当前不看,但不等于永远不看。他可以等到读完全书回头再看,也可以留待更远的以后再看,你不能剥夺其以后要看的机会和权利。更何况,读者或许懒惰,但其实并不愚笨,他还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慢慢品味书中优美的景物描写,他也有着自己的审美需求和鉴别能力,他也希望能够看到更为优美的文学著作。

在外语教学领域,我非常赞同Krashen(2004)、Nation(2014)和Krashen et al.(2018)等关于阅读输入的主张,教学实践中我也一直注重引导我们的英语学习者通过阅读英语小说来学习英语语言(何武 2013;2015;2019;何武、严琴 2021)。在带领英语学习者初步接触英语整本书阅读的时候,我会特别跟学生交流,经典作品中往往有着许多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写,因为其静态性,这些片段很难像故事中的动作行为那样有力地俘获读者的“芳心”。因此,作為外语学习者入门的读物,我会给学生们推送景物描写相对较少的简写本读物。在带领学生阅读大部头作品时,书中的景物描写常常让初学者感到沉闷困难,我就会鼓励他们,这些部分完全可以快速跳过,略而不读。这样的引导,对于热心奉献于景物描写的作家来说,看起来似乎有些不敬,或至少显得读者很不识宝。但是,在外语学习的初级阶段,主要任务就是了解和学习基本的叙述。等外语学习者形成了较好的基本叙述素养之后,我也会鼓励他们去慢慢欣赏美丽的风景描写。也只有在积累了大量的基础阅读之后,学习者才具备了阅读风景描写的能力条件和意愿。

风景描写更多肩负着美的追求任务,它既是优秀小说作品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同时对于语言初学者来说,也是较难的一部分。小说作品中有机融入的风景描写往往可以较好地烘托故事发生的氛围,对于语言初学者相对较难,对于语言程度较高的阅读者来说,则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在语言教育特别是外语教育中,对于阅读材料的推送应该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递进性。拿小说作品和诗歌作品来说,前者有充分展开的故事叙述,而后者则高度浓缩,对于语言初学者来说,前者的阅读难度显然低于后者。同时,小说中的人生故事容易引起阅读者的情感共鸣,故事的动感性也更易引起阅读者特别是作为语言初学者的阅读者的关注和兴趣。不难理解,合理的阅读推荐自然是把小说阅读放在稍前阶段,诗歌阅读放在稍后阶段。同样的道理,在阅读富含风景描写的大部头小说作品时,语言初学者往往忽略风景描写而优先阅读其中的故事叙述也就情有可原。反过来,大量的小说阅读积累可以为诗歌阅读奠定良好的语言理解基础,而诗歌阅读则是大量的小说阅读之后自然而然的发展方向,它可以为阅读者带来欣赏另一种美的机会。还是同样的道理,阅读羽翼逐渐丰满之后,最初略而不读的风景描写,逐渐也会成为高水平读者的自然追求。

总而言之,正如王干(2022)所说,“思想是文学的光,风景描写是小说里的湿地”。我们完全认同风景描写作为小说阅读中较高层次追求的地位,它几乎是小说中的点睛之笔。我们不能因为早期识文断字阶段对风景描写的回避而否认风景描写的极端重要性。毕竟,在小说作品中,风景描写确实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更高、更好的向往。或许正是受到小说作品中风景描写的影响,在我的想象中,阿尔卑斯山区似乎是地球上最美丽的地区。不妨设想,悠悠白云之下,萋萋芳草之中,呢喃软语之间,健硕的亚当和柔美的夏娃深情相拥,做着他们最爱的事情,那是怎样的甜蜜和幸福。相反,如果一不小心来了一个误操作,所有的环境因素突然被全部滤除,只剩下赤裸的亚当和夏娃,那,又会是何等的无聊与尴尬。

参考文献

[1]Krashen, S. 2004. The Power of Reading: Insights from the Research (2nd ed.) [M]. Westport, CT: Libraries Unlimited.

[2]Krashen, S., S. Lee. & C. Lao. 2018. Comprehensible and Compelling: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Free Voluntary Reading [M]. Santa Barbara, CT: Libraries Unlimited.

[3]Nation, P. 2014. How much input do you need to learn the most frequent 9,000 words? [J]. Read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 26(2):1-16.

[4]何武,2013,从英语小说阅读到英语写作——一项潜伏语义分析理论驱动的英语写作教学实验报告[J],《外语学刊》(5):124-129。

[5]何武,2015,英语写作教师的小说阅读与写作教学:一项问卷研究[J],《外语学刊》(5):128-131。

[6]何武,2019,英语小说阅读理论参考之一——《可理解 且引人入胜:自主阅读的原因与效果》评介[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3):85-89。

[7]何武、严琴,2021,高中英语教师英语小说阅读状况抽样调查——以一组国培学员为样本[J],《教育文化论坛》(原《贵州工业大学学报》)(1):119-124。

[8]霍达,2005,穆斯林的葬礼[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9]刘玥,2016,從“影视到小说”的当代影视文学现象[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3):49-51。

[10]上海书评,2019,裘小龙谈诗歌、翻译与侦探小说[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2655220166370805&wfr

=spider&for=pc(2022-5-19读取)。

[11]王春林,2022,风景描写要服务于作品的艺术追求[N],《光明日报》,2022-5-25(14版)。

[12]王干,2022,为何现在的小说难见风景描写[N],《光明日报》,2022-4-13(14版)。

[13]吴正裕,2017,《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4]张学昕,2022,书写能触摸到时代气息的“大风景”[N],《光明日报》,2022-4-20(14版)。

(本文系西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专项资金〔SWU1709628〕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外语小说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外语有妙用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3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外语学术研究应关注应用
明代围棋与小说
西南学林(2014年0期)2014-11-12 13:09:28
我是怎样开始写小说的
百花洲(2014年4期)2014-04-16 05:52:45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