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数学量感

2023-06-07 05:30:41龚晓娟
文理导航 2023年5期
关键词:量感小学生小学数学

龚晓娟

【摘  要】在小學数学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学生的数学量感对其学习水平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想方设法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数学量感,强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思考,引导学生在量感的影响下,更高效地学习。文章结合小学数学学科,浅谈培养数学量感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小学数学;量感

量感,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对量的感知和感觉。量感,主要是指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量态的感性认知。如对形状的认知、对程度的认知、对多少的认知等。这种感性的认知虽不能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却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量感较强的学生,其感知能力和领悟能力也会更强,学习上也会更加高效。那么如何优化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量感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量感

情境教学法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实施教学,有利于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也有利于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在培养学生数学量感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产生量感。量感的培养,就是让学生对物体量态产生感性认知,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可以出示一些物体,利用多种途径展示物体的量态,引导学生在情境中通过观察和操作产生量感。这就是培养学生量感的起点,也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前端步骤。

千克和克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重要的质量知识点。对物体轻重的认知也是量感的一种。于是教师在带领学生认识“克”这一质量单位时,利用实物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产生对克的认知。在课堂的开端,教师展示出一小盘花生米,并提问大家:一粒花生米有多重呢?随后,教师先让学生称一称,看看是否能够得到一粒花生米的质量。结果这里花生米太轻了,放到秤上指针根本没有反应。教师又让学生拿一粒花生米放在手心,掂一掂有什么感觉,学生一致认为几乎感觉不到有东西,花生米的质量很轻。由此,学生已经有了对很轻的物体的感知,于是,教师向学生引出克的概念:像这样很轻的物体,我们常常用“克”作单位,一粒花生米的质量大约就是1克。在这之后,教师陆续又拿出一些其他的质量较轻的物体,如一枚两分钱的硬币、一根羽毛、一枚回形针等,让学生加强对克的感知。

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产生量感,是一种最直接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丰富学生视觉和触觉的认知,而且能够为接下来的新课教学做好铺垫,拉开教学序幕。因此,教师应当潜心研究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量感,进而促进接下来的学习。

二、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感知量感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居住的环境、每天所发生的事、大自然的景象等,无一不蕴含着数学知识。数学在生活当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和体现。因此,生活也是数学教学的资源和素材。联系实际生活开展数学教学,是一种常见的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策略不仅能够让数学更加“接地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量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知识点选择生活中对应的案例,让学生感知量的大小、轻重、形状、速度等。这样一来,一方面能够消除学生对数学的偏见,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则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生活中万物的量感,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知数学。

以面积单位为例,面积测量在生活中是常见的事情。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实际生活案例,引导学生感知各个面积单位的大小。首先,教师带领学生认识1平方厘米,教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卡片,指出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学生通过观察,就有了视觉上1平方厘米的感知。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说一说有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学生集思广益,给出了很多案例。比如一格错字贴纸、电脑的开关按钮、一个按键、一颗冰糖的表面等。有了对1平方厘米的量感之后,教师又组织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测量一张稍大的正方形纸的面积,并由此引出1平方分米的概念,同样地组织学生回忆生活中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的物体,加强对面积单位的感知。

尤其是对年龄较小的小学生来说,用一些他们所熟悉的生活中的物品辅助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教学策略。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仍然需要结合实际生活,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进一步促进学生感知量感。

三、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量感

实践活动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设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调动多种感官,用实验验证或归纳数学知识概念。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是喜闻乐见的,大部分小学生都喜欢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其实这种教学方法除了能够发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知识形成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量感也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优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和提高量感。具体来说,就是要更注重实践活动中的操作部分,要规划一些有意思的、不枯燥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全身心投入,通过操作和观察产生触觉和视觉上的量感,再将量感转化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在带领学生学习“观察物体”这一课时,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实践活动法教授新课。首先,教师拿出若干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积木吸引学生的兴趣: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玩摆积木的游戏,在游戏中学习如何观察物体。随后,教师用四个正方体积木摆成了特定的形状。并提问学生:如果这时让你在原本的形状上添加一个小正方体,那么放在哪里不会影响正面看到的形状呢?在问题的引导下,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什么,然后想一想,正方体积木可以摆在哪里,有几种摆法。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找一找这几种摆法的规律,对比摆放后和摆放前的形状有哪里不一致。通过这一观察和操作活动,学生体会到同一位置看到的相同视图的不同摆法,提升了对实物以及视图进行转化的能力。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能够马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品味到学习数学的有趣。培养学生的数学量感,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实践活动就是最常用的一种途径。我们要致力于创新和改善实践活动的方式,寓教于乐,让学生体验快乐,体验量感。

四、抽象具象融合,让学生强化量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教学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变成具象,把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变得容易理解。之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量感,最直接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面对数学知识时能够更加敏感,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然而数学知识内容中有一些抽象的知识是学生不易理解的。在面对这些知识时,教师要对教学策略进行优化和调整,将抽象与具象相融合,深入浅出地开展数学教学,引导学生从直观的观察和操作中感受抽象的数学知识的本质,从具体形象中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概念,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强化量感,理解知识。

在“小数的意义”这一课中,教师结合长度单位让学生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和三位小数。以认识一位小数为例,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一条长度为1米的线段,并将其分成10份,提问:每份是多少分米?合多少米?三份呢?随后教师指出,1分米=1/10米,也可以写成0.1米。同样地,3分米=3/10米,也可以写成0.3米。有了这一认知之后,教师让学生自主将课件的另外两个点5/10分米和9/10分米转化为小数的形式。由此学生认识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后续教师又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了两位小数和三位小数。有了这些知识基础之后,教师启发学生抽象概括出小数的含义:如果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和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和千分之几……,像这样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如3/10可以表示为0.3。

像这样用课件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从具体的形象中抽象出数学知识概念,是一种非常高效且常见的教学策略。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量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遇到一些不易理解的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形象加深学生的理解,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五、发挥学生作用,让学生拥有量感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量感,学生的体验和作用才是关键。无论任何的教学策略和手段,最终的目的都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量感,并不是通过重复训练就能够形成的技能,更强调的是一种感觉、认知,只有学生真正在视觉和触觉上有所感受,才能够逐渐产生量感、强化量感、拥有量感。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当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内容,积极思考,全面感受。教师要做的就是充分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为学生的学习做好铺垫工作,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对整体教学流程精心设计,为学生呈现一节出彩的课堂。

在开展“扇形统计图”的教学时,笔者在课堂上利用课件为学生展示一张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体会扇形统计图的作用。这张扇形统计图上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家庭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笔者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图中的每个部分像什么形状?从扇形统计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通过观察,學生认识到,扇形统计图中的每个部分都是一个扇形,可以表示每种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多少。有了这些基础的认知之后,笔者又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讨论,根据观察得来的信息,归纳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用整个圆表示整体,每一个扇形表示其中的各个部分,扇形统计图能够表示出个部分占整体的百分比。在这节课上,学生自主观察、分组交流讨论,凭借自己的发现和想法学习了扇形统计图及其特点,笔者在整个过程中只起到了引导作用,学生通过自身的量感获得了知识。

在每一节课上,教师都应该时刻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无论是培养学生的量感,还是其他能力,都应当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学习。只有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够让学生拥有量感,拥有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效果。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量感,对学生理解知识、形成技能都有着关键的影响作用。量感的培养应当渗入日常教学的每个流程中,教师应当精心改进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变化进行调整,让学生在精彩的课堂中形成量感,在量感的引导下学到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王灵勇,严熠.单元整体视角下小学数学研训策略探讨[J].数学教学通讯,2021(31):3-7.

[2]芮金芳.动手做数学:培育量感的实践路径[J].小学数学教育,2021(24):9-10.

[3]李聪.基于体验式教学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J].天津教育,2019(15):12.

猜你喜欢
量感小学生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的培养
兼收并蓄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56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22:10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8:41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50:54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3:08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2:56
静待“量感”生成
考试周刊(2016年73期)2016-09-21 11:51:14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