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对此,需要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帮助青少年正确面对情绪、心理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其健康成长。
与小黄的初次相遇
我是一所小学的驻校社工,一次辅导工作中,我在学校活动室见到一个可爱的男生小黄,但他近来却一直闷闷不乐。为了拉近距离,我开始跟他聊天,询问他学习、生活方面的情况。通过交谈,我了解到小黄的父母平时由于工作忙碌,缺少对小黄的关心,小黄有了情绪问题,也找不到合适的方法纾解,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心理问题。
初次见面,我通过和小黄“拉家常”,让他说出不开心的原因,小黄在我的引导下,说出了一直憋在心里的委屈。
原来,两周前的周末,为了完成作业,小黄在综合课另外两名小组成员的邀请之下,去了中华广场做采访。但是在采访过程中,其中一名组员的手机不见了,情急之下,另一名组员就报了警。回到学校后,校长听说了这件事,批评他借采访为由,实则跑出去玩。小黄因此感到很委屈,近两个星期都闷闷不乐。
自此以后,小黄常常想,“我是不是不应该去中华广场”“我是不是真的做错了”“我真的很没用”,就连晚上睡觉也想这个事情,自责的情绪已经严重影响到他的正常生活。
学习理性情绪疗法 纾解不良情绪
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后,我决定用“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帮助小黄。我先用类比的方法向他讲解“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我告诉他,生活中很多情况都会用到这一方法。比如,值日生不擦黑板,他见了可能会非常生气。在这个事情上,“诱发事件A”是值日生不擦黑板,“结果C”是他非常生气,“不合理的信念B”则是他认为值日不擦黑板是在故意偷懒。事实上,值日生可能由于某些原因忘记擦黑板,或者臨时有急事没顾上擦黑板,并不是故意不擦黑板。因此,在没有了解清楚情况前,小黄不应该先主观判断,更没有必要生气。通过这样的类比,我告诉小黄,不要因为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随后,我运用“ABC理论”分析小黄被校长冤枉的事情。我问小黄:“你不开心的起因是什么?”小黄思考了一会儿,低着头说:“是校长误会了我。”我又问小黄这件事属于ABC中的哪一项。小黄思考了一下说,是A。于是我询问小黄:“你觉得很委屈属于哪一项?”小黄很清楚地回答:“是C。”我对小黄的回答表示肯定,并赞许了他,小黄也微微笑了笑,放松了许多。我又继续问,“在这件事中,‘不合理的信念B是什么?”小黄摇摇头,显得很困惑。于是我告诉他:“‘不合理的信念B是你认为自己很没用。不能因为校长批评了你一次,就认为自己没有用,这是以偏概全。而且校长也不是圣人,也有判断错误的时候。”小黄似乎明白了一点,他沉默着点点头。
于是我给小黄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让他观察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员的非理性的信念,并写下来,在每次面谈时跟我探讨。这样做,是为了让他学会分析,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为了进一步解开小黄心中的“疙瘩”,在后来的面谈中,我采用“空椅子技术”让小黄学习换位思考。
我让小黄分别扮演自己和校长。我问小黄:“当校长说你做得不对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小黄回答,“校长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我觉得特别丢脸。”
于是,我让他看着对面的图画,把它当作校长,跟“校长”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随后,我又让小黄反过来扮演校长。一开始,小黄很不情愿,但在我的引导下,他对着图画,把它当作自己说:“作为校长,我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安全问题。你们跑出去,万一出事了怎么办?”于是,我让小黄向“校长”说出了事情的原委。
我问小黄:“听到解释后,你作为校长会怎样回应呢?”小黄挠挠脑袋,思考了片刻说:“我相信他,会继续了解具体情况,如果确实像他所说的那样,我会向他承认错误。”但小黄似乎对“校长”仍然保持怀疑态度,认为“校长”有可能不相信自己的解释。我向小黄重申,“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如果校长真的冤枉了你,那是校长的错,不是你的错。”小黄似乎明白了,他点点头。
帮助学生打开心结 走出阴霾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跟小黄面谈了六次。通过一次次面谈,小黄逐渐学会运用“ABC理论”分析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不合理信念,同时也努力改变不良的非理性信念。小黄慢慢改变了对校长的看法,他告诉我,虽然自己被冤枉了,但是不良的情绪已经消除,睡眠质量也有了提升,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学习和生活也都回归正常。
(作者简介:梁可燕 华南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中级社工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督导、社会工作伦理、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