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宇
2023年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同福州市社会福利院视频连线时指出,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一定要让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要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公办养老机构和普惠型养老服务,特别要强化对特困、低保、高龄、失能老年人的兜底保障。
大力发展社区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福州一直在努力。
早晨,81岁的丁奶奶刚刚吃过鸡蛋和无糖馒头,准备和同屋的邱奶奶一起去屋外大厅的“老年课堂”和大伙儿一起学剪纸。自打去年4月入住福州市鼓楼区安泰街道智慧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以来,丁奶奶就拥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在这里,吃、住、学都有保障,有知识、有味道、有温度,打心底感觉到幸福!”丁奶奶眼含笑意地说。
2019年以来,福州市深改办、民政局联合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集成改革,推动要素供给由被动紧缺向刚性保障转变,养老服务由“单一同质”向“精准多样”转变,工作机制由“单兵作战”向“全局联动”转变。
引入实习护理 提供配餐服务
“小陈,你又来了啊!最近学校课程多吗?”刚刚上完老年营养课程的林爷爷,看到一身专业工作服的陈泽华,不由得感到欣喜。
“林爷爷,我扶您去阳台呼吸下新鲜空气,活动一下筋骨。”清爽干练的陈泽华,轻声细语对林爷爷说。
在福州市台江区上海街道社区居家养老照料中心里,处处可见年轻人的身影——在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读大三的陈泽华,和其他4名同学一起成为该照料中心的实习护理员。作为学院首批“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陈泽华和同伴十分珍惜这样的实习锻炼机会。
作为福州市首个获得内设护理站牌照的照料中心,它嵌入在街道配建用房中,由万科集团承担运营,紧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着力打造“一碗汤”距离的邻里式养老生活。
“在照料中心里,老年人既有自己的生活节奏,也不完全脱离社区,与社区生活共融,与周边资源共享,实现了服务的‘个性定制。”照料中心负责人曾晓燕表示。同时得益于福州市鼓励各类院校设置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推进养老服务校企对接等改革举措,照料中心承接了周边院校养老类专业学生的实习服务,让服务队伍更为年轻化、知识化。
红烧茄子、清炒豆腐、蚝油生菜……临近中午,福州市晋安区象园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里,“长者食堂”又端上来香喷喷的菜品,“少油少盐又软糯,满足老年人饮食要求,不仅为中心内的老人服务,还辐射周边社区老人。”晋安区副区长吕立邦介绍。
这个占地400多平方米的食堂,开业近1年,深受老人们的喜爱。不仅为老年人提供早午晚三餐和夜宵的全时段用餐服务,同时配送营养套餐至街道其余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站。目前,“长者食堂”每日入店用餐达三五百人次,并为周边近百人提供配餐服务。
今年以来,福州市创新打造“长者食堂+学堂”服务品牌。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长者食堂”432家,提供餐位17676个,日均就餐量11775人次。
打造智慧平台 实现实时监测
眼看到了饭点,78岁的陈爷爷有点乏困,不想做饭了怎么办?
点开手机端“e福州”程序,选择“养老服务”,擦身、剪指甲、房屋打扫、助餐助浴等服务罗列其中,再点击“助餐”、选择补贴券支付……已经熟能生巧的黄爷爷,就这样完成了一次居家上门养老服务。
“平台接单,晋安区新店镇独居老人陈某请求助餐服务,转请晋安区派员上门。”蓝色大屏前,福州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工作人员正在实时监测全市居家老年人“六助”服务的开展情况。“一键呼叫,免费上门,既方便又省心。”平台运营负责人文启明说。
“多亏了这个平台,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家住鼓楼区鼓东街道中山社区的黄奶奶由衷感叹。去年10月,平台发出预警:门禁系统显示黄奶奶没有外出,但水表几个小时都没变化。社区网格员迅速电话联系黄奶奶,但无人接听,便立刻联系其亲属,一同赶往现场。果然,黄奶奶晕倒了。大家立刻将她送往医院抢救,最终转危为安。
眼前这个平稳运行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不仅实时照料着独居老人,同时也连接着诸多社区养老中心——
在福州市晋安区象园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一键式”智慧管理成为其特色,托管老人通过床头屏幕的“一键呼叫”,实时联通家属、护理员及养老机构,并将情况及时上传至福州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在福州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共接入养老服务机构2479个,入驻140家養老机构,97家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提供床位超2万张,居家老人及家属可以通过网页、小程序等,足不出户享受“线上点单、服务商接单、养老护理员上门”的贴心服务,同时也对居家老人实现了实时管理。
眼下,福州老百姓出门只需15分钟,就能获取集“衣、食、住、行、医”为一体的养老服务,全市各级各类养老床位达5.2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9.6张,养老服务机构数和养老服务供给量均居全省首位。
“我们将持续从福州向全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集成改革,推动实现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增进民生福祉。”福建省委改革办有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