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隐之刃

2023-06-07 04:07蒋蓝
散文 2023年5期
关键词:季札楚国

蒋蓝

怒有万人之气,其妻一呼即还

梁启超将《史记·刺客列传》所述五大刺客分为“为国事”“报恩仇”“助篡逆”三类,批评“助篡逆”的专诸乃“私人野心之奴隶”“无意识之义侠”。在《中国之武士道》里,他评析了豫让的壮烈之举后,特意以“新史氏又曰”补充说,他并不认为专诸具有真正的尚武精神,专诸只是狭义上的忠君,实际上是为傀儡君主而死,于是将专诸排除在侠客门墙之外。

专诸,是《史记·刺客列传》中第二个出场的人物。作为暗杀者,他是被后代贴上“最富有政治色彩”标签的杀手,人们鹦鹉学舌,往往说专诸是公子光、伍子胥以及吴王僚之间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可惜的是,历史并不因为标签的存在而被迫改变它本来的色泽。

专诸(?—前515年),春秋时代棠邑(今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人,长得高额凹眼,虎背熊腰,异于常人。异人自有异相,异相必有异能,这一点,古人是深信不疑的。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里有一段记载我非常喜欢:“专诸方与人斗,将就敌,其怒有万人之气,甚不可当,其妻一呼即还。”映入人们眼前的“畏妻”者,古书里只有八个字:“雄貌,深目,侈口,熊背。”这个细节刻画丝丝入扣,精妙无比,这暗示专诸有胡人血统。事后伍子胥问他为什么不打架了,专诸说:“夫屈一人之下,必申万人之上。”这非常能说明专诸的性情就像质地优良的剑,可柔亦可刚。

从字义上说,专诸古书写作“鱄诸”,鱄固然为一种姓氏,但也指一种淡水鱼,即古书上说的:“鱼之美者,洞庭之鱄。”移之于专诸,尤其是联系到后来裂鱼腹而出的鱼肠之剑,我总以为,他的姓氏似乎暗示了他与危机的某种难以割裂的联系。鱼,成为这一切凶相的和谐征兆。

伍子胥(棠邑大夫伍尚之弟)长得“身长一丈,腰十围,眉间一尺”,堪称伟岸的男子汉,因父亲伍奢、兄长伍尚皆被楚平王冤杀,他身负血仇逃离楚地来到吴国,一见专诸,且得知专诸有“内志”之时,真是与之惺惺相惜,电光石火间,明白这是不可多得的勇士,遂与之结交。

伍子胥觐见吴王僚,用攻打楚国的好处予以游说。对此,公子光私下自有一番评论:“那个伍员,父亲、哥哥都是被楚国杀死,所以才鼓吹攻打楚国,他不过是为报私仇,并非替吴国打算。”吴王一听,就不再议伐楚的事。伍子胥私下得知公子光打算除掉吴王僚,就乘机进言:“公子光有夺取王位的企图,现在还不宜劝说他向国外出兵。”在稳住局势之际,他立即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

公子光的父亲是吴王诸樊。诸樊有三个弟弟,按兄弟次序排,大弟弟叫余祭,二弟弟叫夷眛,最小的弟弟叫季札。诸樊知道季札贤明,就不立太子,希望依照兄弟的次序把王位传下去,最后把国君之位传给季札。季札的确贤明,千方百计逃避君位。于是立下规矩,王位不再传子,而按兄弟顺序传。诸樊认为,王位早晚还是季札的。于是,诸樊死了,轮二弟;二弟死了轮三弟;三弟终于死了,这回可算轮到季札了,季札却在人们的期盼中失踪了。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老三的儿子遂继承了王位。这就是吴王僚。这样老大的儿子能服气吗?这就是公子光顿起杀机的原因。

公子光说:“如果按兄弟的次序,季子当立;如果一定要传给儿子的话,那么我才是真正的嫡子,应当立我为君。”他是有准备的,秘密供养一些有智谋的人,指望他们助自己夺位。

公子光一见专诸,待若上宾。吴王僚九年(前514年),楚平王死。这年春,吴王僚想趁着楚国办丧事之际,派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盖余、属庸率领军队包围楚国的谮城,派延陵季子到晋国,用以观察各诸侯国的动静。楚国出动军队,断绝了吴将盖余、属庸的后路,吴国军队不能归还。一直注视着局势变化的公子光觉得差不多了,对专诸说:“这个机会不能失掉,不去争取,哪会获得!况且我是真正的王位继承人。季子即使回来,也不会废掉我。”屠夫出身的专诸并不只懂得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他是懂得刀路的:“僚是可以杀掉的。母老子弱,两个弟弟带着军队攻打楚国,楚国军队断绝了他们的后路。当前吴军在外被楚国围困,而国内没有正直敢言者,这样,僚还能把我们怎么样呢!”这句话火一样把公子光点燃了,他心神大动,起身叩头:“我公子光的身体,也就是您的身体,您的事,我会负责到底!”至此,历史的演绎像一个魔咒,立即掀动了历史的水盆,是那样覆水难收。这句“光之身,子之身也”的豪言,就是最大的应许,专诸履行了承诺,公子光也兑现了自己的豪言,两不相欠。

烧一条美味的剑鱼

但吴王僚是机警的,他的弱点在哪里?

公子光在与之觥筹交错、换盏推杯的记忆中,恍惚记得吴王僚喜吃鱼。烤鱼的香味总会让人忽略一些细节。这个回忆让公子光很是兴奋。《风土记》载:“吴王阖闾女,骄恣,尝与王争鱼炙,怨恚而死。”为争吃烧鱼,竟郁怨而死。《姑苏志》记有“吴地产鱼,吴人善治食品,其来久矣”的风俗。可见,在普通的一条鱼上,可以寄托更多的非凡之思。专诸立即去太湖,师从烹制鱼菜的高手太和公学习“炙鱼”,三月而精此技。

專诸准备施展一次前无古人的阴翳智慧——烧一条美味的藏剑之鱼,这的确是春秋手法,名字就叫“鱼藏剑”。

鱼隐,利刃像一条鱼那样回到水中。杀气就像鱼香那样,蛰伏于味蕾打开时的磅礴口水里。

鱼隐,比起后起的作为看破红尘之举代表的“渔隐”,深刻体现出古汉语的锋刃,以及倒刺。

这年四月的丙子日,公子光趁王僚派兵远征被困楚国之际,决定请王僚赴宴。公子光对王僚说:有庖人从太湖来,善炙鱼,味甚鲜美,请王尝鱼炙。地下室埋伏身穿铠甲的武士,又命伍员暗约死士百人,在外接应。吴王僚肯定已猜测到公子光的宴请不是出于友情和敬意,但他过于自信,低估了公子光的谋略和决心。赴宴时,他身穿铁甲,沿途布兵,席间卫士随身不离。然而他没有料到,最大的危机,却是埋伏在诱人的鱼香当中。

宴席终于开始。酒到畅快处,公子光诡称脚痛,退到地下室。就像导火索被悄悄点燃,一个预谋周密的计划纹丝不乱,依次铺排:专诸把匕首藏到烤鱼的腹内,乔装膳者,端着鱼上去了。

走到吴王僚眼皮下,专诸的动作很缓慢,在放下鱼盘的一瞬,比鱼刺更锋利的手指插进鱼腹,掰开,拿刀,发力,出击,行云流水,直插吴王僚的胸部。细而窄的匕首面对“铁之甲三重”是一种角力,卫士的长剑——“铍”,像树枝一样环卫在吴王僚左右,剑身抵住了进食者的身体——可见局势已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但“倚专诸胸,胸断臆天,匕首如故,以刺王僚,贯甲达背”的记载中,这“贯甲达背”四字——即鱼肠剑刺入吴王僚的身体,与卫士的长剑刺入专诸的身体成正比——凸显了匕首的锋利,以及专诸更为果决的杀气。

这细弱的匕首,在从空中划过的过程中,带动了一个巨大的阵势,直到匕首彻底停止运动,它所牵动的气场才滚滚而起。唐雎赞之为“彗星袭月”,言其犹如彗星扫过月亮,按古人说法这是重大灾难的征兆。如此修辞,使赞美者在高扬专诸杀气的同时,又让某种不轨于正义的道德指责蛰伏其中。

没有任何反常,吴王僚当场毙命。猛醒过来的侍卫扑上来,乱剑戮杀专诸,场面混乱不堪。公子光觉得大局已定,放出埋伏的武士发起攻击,一举消灭了吴王僚部下。他遂自立为君,这就是吴王阖闾。他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封专诸的儿子为上卿。

远在楚国作战的吴王僚的弟弟盖余、属庸听到公子光弑君自立的消息,知道大势已去,弃军逃走。后来兄弟俩又投奔楚国,楚把养邑(今河南沈丘一带)分封给他们。从此,吴王的后裔就在河南沈丘一带繁衍,后代分别以两公子的名字盖余、属庸为氏,成为姬吴的两大分支。

季札回国后,不愿看到吴国再起内乱,只好承认阖闾为君的合法性。《史记》记季札说:

苟先君无废祀,民人无废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

太山一掷轻鸿毛

根据专诸生前一定要死后葬于泰伯坟旁的遗愿,吴王从优安葬专诸,在当时的王宫(位于现在的崇宁路和小娄巷一带)一侧修建了专诸的优礼冢,名为专诸塔。塔直到“文革”前夕,都一直矗立在无锡城的大娄巷。因专诸在太湖边学烧鱼之术,后人把他奉为厨师之祖。

专诸塔是一座喇叭形的小塔,塔在一间房子里,1966年被拆除。邑人秦颂硕曾写《专诸塔》一诗:

一剑酬恩拓霸图,可怜花草故宫芜。

瓣香侠骨留残塔,片土居然尚属吴。

这很能说明,专诸的血虽没有能感化儒生们的学理,但在故土,仍催生出了一蓬红如火焰的曼陀罗花。

明代大儒陈懿典称:“专诸助篡,聂政借躯,报一人之仇,皆不轨于正义。”(《读史漫笔·刺客传》)这是历史的老调了。章太炎先生在《徐锡麟等哀辞》里说:“专诸、聂政死二千年,刺客之传,郁堙弗宣。”这是有感于同盟会刺杀清廷官员的革命性,认为他们再现了凌厉的古风。正如太炎先生分析的那样:“天下乱也,义士则狙击人主,其他藉交报仇,为国民发愤,有为鸥枭于百姓者,则利剑刺之,可以得志。”这正是侠的品格。

1907年,黄季刚先生撰写了《释侠》一文。文章称:“侠之名,在昔恒与儒拟。儒行所言,固侠之模略。”这种侠、儒并举的模式,章太炎的《訄书·儒侠》早已有言在先。但在曹刿那样兵不血刃的“儒侠”少之又少时,渴望“儒侠”来匡扶正义,就成了文人的叶公之好。

有意思的是,黄季刚在《释侠》中对暗杀却予以大力鼓吹:

侠者,其途径狭隘者也。救民之道,亦云众矣,独取诸暗杀,道不亦狭隘乎?夫孤身赴敌,则逸于群众之揭竿;忽得渠魁,则速于军旅之战伐。术不必受自他人,而谋不必咨之朋友。专心壹志,所谋者一事;左右伺候,所欲得者一人。其狭隘固矣,而其效或致震动天下,则何狭隘之足恤乎?

在这样的认识下,逐渐廓清了一个事实:那些摇唇鼓舌的人,一当面对鲜血和死亡,就立即露出了他们的软与小。历史不因车载斗量的事后评说而有丝毫改变,就犹如刺出去的锋刃,不会软成纸刀。

“以理杀人”,其实在宋代之前就是存在的。

王元化在《思辨随笔》里认为,韩非反反复复地说:“喜利畏罪,人莫不然。”(《难二》)“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墨子主张利人,韩非则主张利己。《外储说·左上》说:“(人)皆挟自为心。”这是说人人都只知道爱自己,为自己,全都是自私自利贪生怕死之徒。韩非子还举例说明:

鳢似蛇,蚕似蝎。人见蛇则惊骇,见则毛起。渔者持鳢,妇人拾蚕,利之所在,皆为贲、诸。

(《说林》)

所谓“贲”,是孟贲,“诸”是专诸。韩非很喜欢这个故事,把它写在《内储说·上》里,以说明人是如何见利而趋。但是,韩非也知道世上毕竟还有“不畏重诛,不利重赏,不可以罚禁,不可以赏使”的硬汉子。对这类人怎么办呢?韩非子在《外储说·右上》说:“势不足以化则除之。赏之誉之不劝,罚之毁之不畏,四者加焉不变,则其除之。”那么,像专诸这样的人,韩非子认为不过是被利益冲昏头脑之辈,他不但忽视了专诸的智慧,而且忽略了专诸置生死于度外的血性。其实,他是渴望“专政”掉这样的血勇之人的。看来,所谓学理,其残酷更胜于刀。

反过来看,李白是歌颂豪侠最力的诗人,他写过多首同类磅礴诗作,但我最喜欢这首《结袜子》,可以看作是李白读《刺客列传》后的咏史之作,也可以看作李白顿悟生命价值即兴抒发的漫天豪情:

燕南壮士吴门豪,筑中置铅鱼隐刀。

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

吴地尚武之风由来已久,吴人尚武,最突出的表现形式是好剑轻死。在专诸飞鹰一般的影响背后,还有一件著名的利器,那就是鱼肠剑。剑因人而雪亮,人因剑而影响深远,剑与人互相彰显。鱼肠剑名字的来历有两个说法:一是出自《史记》因剑出鱼腹一说,但司马迁并未直言这把利刃之名,仅以“匕”称之;后来《越绝书》明确指称此剑名为“鱼肠剑”。还有就是沈括《梦溪笔谈》里的说法。鱼肠以团钢铸就,剑成则现纹路,因类鱼肠,故得名,暗示魚肠剑为钢制。

存世最早的方志史书《越绝书》卷十三《外传·记宝剑》记载:

昔者,越王勾践有宝剑五……当造此剑之时,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雨师扫洒,雷公击橐,蛟龙捧炉,天帝装炭,太乙下观,天精下之。欧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庐,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吴王阖闾之时得其胜邪、鱼肠、湛庐……时阖闾又以鱼肠之剑刺吴王僚。使披肠夷之甲三事。阖闾使专诸为秦炙鱼者,引剑而刺之,遂弑王僚。此其小试于敌邦,未见其大用于天下也。今赤堇之山已合,若耶溪,深而不测,群神不下,欧冶子即死,虽覆倾城量金珠玉竭河,犹不能得此一物。

这就明确指出,吴越名剑都是青铜剑。青铜剑是否能够洞穿三层铠甲?一直引起人们的热烈追问。

鱼肠剑据传是铸剑大师欧冶子为越王所制,他使用了赤堇山之锡、若耶溪之铜,经雨洒雷击,得天地精华,制成了包括鱼肠在内的五口剑。

鱼肠剑既成,善于相剑的薛烛被请来为剑“把脉”,薛烛的眼睛很毒,他感受到了鱼肠剑中蕴藏的乱理和杀意,认为它“逆理不顺,不可服也,臣以杀君,子以杀父”。后来,鱼肠剑被越国作为宝物进献给吴国。

责任编辑:沙爽

猜你喜欢
季札楚国
季札让国
《自相矛盾》扩写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季札挂剑
小燕子
季札挂剑
论楚国乐律的自成体系及其乐学实践
一叶障目
神箭手
季札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