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众气象服务供给现状及优化对策

2023-06-06 15:27岩,詹
黑龙江气象 2023年3期
关键词:气象供给公众

汪 岩,詹 璐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北京 100081)

1 引言

近年来,气象部门将气象服务作为立业之本,围绕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生活幸福的气象服务需求,全力打造覆盖城乡的公众气象服务体系。 《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 年)》中将气象事业定义为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在发展目标中明确到2025 年气象服务供给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 研究公众气象服务供给现状,对促进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 提升气象服务供给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质量发展公众气象服务,提升公众气象服务水平, 有效发挥气象服务的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是构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1]。 2022 年,国务院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 年)》,提出了气象服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主要任务。 十三五时期,气象部门紧紧围绕人民群众需求,推进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气象服务多元供给。 以机制为保障,构建气象服务业务新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 改革气象服务“上下一般粗”,推进基础型、普惠式气象服务国省集约化以及基层市县特色化、 个性化的气象服务格局。 气象服务体制改革得到有力推动,完善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2]。

2 公众气象服务供给内容

各级气象部门全面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3]。 为公众和防灾减灾救灾相关部门提供从小时到年的无缝隙气象预报、面向多领域的影响预报及灾害风险预警,预报的准确率、提前量、精细化水平稳步提高。 近10 a 来气象部门为2013 年雅安地震、2015 年“东方之星”事件救援处置、2018 年大兴安岭森林扑火人工增雨服务、2019 年贵州水城、浙江永嘉特大山体滑坡等突发事件提供了成效突出的应急气象保障服务。

积极探索为市民生活提供更高质量的大城市气象保障服务。 18 个城市将精细化实况和预报产品纳入城市网格化管理体系,制作发布城市环境、交通出行、旅游景区、健康气象、城市运行、海洋及生活指数等7 大类40 余种气象服务产品,6 个天气保险产品覆盖全国300 多个城市。 同时,探索建立了基于气象的城市运行风险预警系统, 实现了气象大数据与城市综合治理大数据共融互通, 将风险预警嵌入城市运行综合管理平台。

主动推进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出行安全气象服务供给。 31 个省份将旅游气象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 建立了国家级旅游交通气象服务业务系统,研发了“景区公路沿线要素实况”“景区灾害性天气预警”等5 类10 项服务产品, 为全国3A 级及以上景区提供精细化天气预报服务。25 个省(区、市)气象部门提供云海、雾凇等10 余类气象景观服务。 从2012 年起陆续开展“避暑旅游目的地”、“中国天然氧吧”等创建活动,为公众推荐优质生态旅游气候目的地。

努力强化健康气象服务。 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发了28 种气象敏感性疾病预报预警服务系统,并将成果通过人群干预服务走进社区。 提供了全国县级及以上城市的逐日紫外线强度、舒适度、中暑、感冒、防晒、风寒、干燥、过敏、环境污染防护等气象指数预报服务,部分省(区、市)气象部门面向重点人群、重点地区提供高温中暑、人体过敏、呼吸道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传染病等疾病的气象预报预警服务。

持续加强为农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对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做出部署,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直通式气象服务、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等任务先后被写入其中。 全国农村建成5.7 万个区域自动气象站, 乡镇覆盖率达95.9%。 建立了精细到乡镇的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警业务,乡镇天气预报准确率逐年提高。农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显著增强。 建成国家、省、市三级突发事件预警发布平台和2016 个县级终端,国、省、市、县四级相互衔接、规范统一的预警信息发布业务基本形成。

3 公众气象服务供给成效

公众气象服务与老百姓衣食住行关联度不断提高。 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是衡量气象部门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4]。 由国家统计局开展的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已连续7 年保持88.0 分以上。 2022 年全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到93.0 分,比2012 年提高6.1 分,创历年新高。 人民群众对气象服务的获得感显著增强。

公众气象服务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 围绕人民群众衣食住行健康等多元化服务需求, 创新气象服务业态和模式,大力发展智慧气象服务。 气象服务的及时性、准确性大幅提高,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2.7%。

公众气象服务业务体系更加健全。 成立国、省两级气象服务中心, 气象信息公众服务网络覆盖广泛人群。 天气预报、预警信息供给渠道日益丰富[5],搭建了融合报纸、广播、电视、手机、网络、APP 等在内的气象信息公众服务网络。 2022 年,75.1%的公众使用手机APP 获取气象信息。 实现了气象服务产品数字化高效传播[6]。

公众气象服务产品结构与内涵不断丰富。 大力发展智慧气象服务,针对不同用户需求,制作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产品[7]。 研发全国5 km 分辨率、逐小时地面格点实况和精细化预报服务产品, 具备任意地点天气实况和15 d 内任意时段的精细化服务, 初步实现公众气象服务由静态向基于位置的智能动态服务发展。

4 公众气象服务供需形势和矛盾

随着改革开放40 多年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对气象服务需求越发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的是对气象服务供给响应服务需求变化能力的挑战。 快速增长的公众气象服务需求与相对滞后的气象服务产品供给间的矛盾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8]。公众气象服务提供方式仍侧重于供给数量和规模,供给方式及渠道的个性化、 专业化、 精准化程度不足。 公众气象服务需求获取方式仍停留在被动式获取,气象服务需求智能化分析及快速响应能力不足。

因此, 公众气象服务供给需要从传统的通用型服务,向细分领域、细分场景、细分人群的专业化服务转变, 逐步满足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更加丰富的美好生活气象服务需求。

5 公众气象服务优化对策

公众气象服务需要向响应更快速、 获取更便捷的方向加快转型, 做好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服务供给中的应用, 统筹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资源在气象服务中的作用, 由更多关注传统文字服务信息向关注精细化、数字化专业服务信息转变。 提高公众气象服务的科技含量, 防止单一类型气象服务产品影响服务效果[9]。

开展个性化、定制化气象服务[10]。紧贴“衣食住行游学康”及百姓美好生活的需求,开展公众高品质生活气象服务需求调研, 推进气象服务需求常态化分析, 根据特定需求将气象服务产品进行精细化整理和具体化加工[11],建立需求智能感知、产品自动制作、服务精准推送的公众气象服务新模式。 研发满足公众多元化需求的气象服务产品, 提供基于位置、场景、需求的分众式精准推送气象服务,推动气象服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加快数字化气象服务普惠应用。 加快发展以大数据分析及用户画像技术为核心的气象服务需求智能感知技术,丰富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形式、提高产品供给效率、降低产品制作成本[12],建立用户信息识别管理系统, 实现用户特定场景的气象服务解决方案和快速定制响应。 研发适应公众生活场景需求的数字化气象服务算法和模型, 建设贯穿全业务流程的自动化气象服务业务系统, 实现气象服务产品的自动化制作和按需一键式发布。

打造有成效的气象服务产品。 研究制定公众气象服务产品质量检验和效益评估方法, 逐步建立公众气象服务产品检验评估业务, 将气象服务产品检验纳入气象服务业务链条。 持续跟踪、动态了解气象服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成效,形成从需求分析、产品研发到检验评估、服务反馈的业务闭环。 通过加强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及产品检验工作, 对公众气象服务工作成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分析, 从而进一步提高公众气象服务能力[13]。

6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 公众气象服务是国民经济中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服务行业[14],公众气象服务能力的提高对促进经济发展以及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意义重大。 近年来,气象服务已逐渐成为覆盖面最广、满意度最高的公共服务之一。 然而,公众气象服务发展仍面临很多挑战:气象服务精细化程度有待提高,气象服务科技创新能力亟待增强, 气象服务成效检验评估体系亟需完善。

气象部门应高度关注公众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对标人民美好生活对气象服务多样化的需求, 通过建立多维气象服务供给方式、 加快数字化气象服务普惠应用及加快建立气象服务效益评价业务体系等多项措施,不断提升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均等化水平,不断创新和优化公众气象服务传播质量,提高公众气象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 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美好生活的便捷性和智慧性[15]。

猜你喜欢
气象供给公众
气象树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