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锋
(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辽宁 熊岳 115009)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1]。 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要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心怀“国之大者”,积极投身于农业科研和科技成果推广, 切实提高服务“三农”的工作水平,为乡村振兴发展和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 笔者在辽宁多地调研,深刻感受到,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果树所)广大科技人员, 以科技支撑乡村产业发展所带来重大变化,同时也发现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致力于新时期科技服务,支撑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值得认真探索。
葫芦岛市建昌县、兴城市,朝阳市喀左县,锦州市义县地处辽宁西部,土壤贫瘠、沙化,气候干旱少雨,产业发展滞后,农民长期以发展传统农业为主。由于品种老化、栽培模式和技术落后,导致产量低、品质差等问题不断凸现,农民普遍收入较低。 果树所科技专家经过实地走访、研究论证,综合考虑当地气候特点、产业基础等诸多要素,因地制宜、统筹谋划,整合各类资源,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边完善,以科技支撑产业发展,助力农民增收,在辽宁乡村大地上书写科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展的大文章。
建昌县建昌镇南营子村和喀左县水泉镇水泉村属于典型的“城中村”,人口多,可利用土地少,分散经营严重制约当地产业的规模发展和农民增收。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更加追求健康、绿色、低碳的休闲方式,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果树所科技专家敏锐洞察这一新兴消费生活业态, 从当地发展需要出发,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建议两地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并立即组建科技特派专家团队,从园区整体规划、 栽培模式选择和果树栽培管理技术等方面全程跟踪服务,将果树所自主研发的苹果、梨、李、杏等新品种,运用现代优质高效省力化栽培模式,促进生态采摘园特色果业健康有序发展。
2020 年, 果树所组建专家团队赴南营子村进行科技帮扶,经过4 年的工作,目前该村采摘园实际面积5.33 hm2,建成4 栋温室、1 栋大棚和1 个恒温库,实现水果全年供应。 设施樱桃年均收入超过10 万元,苹果、梨、葡萄等收入达50 多万元,全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 万元,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将建昌镇打造成建昌县果树科技强镇。 水泉村则以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为契机,重点依托润泽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建设国家AAA 级旅游景观润泽花海旅游度假区。 果树所科技专家为度假区引进葡萄、李、杏、苹果和梨等特色果树品种,以及先进的配套技术,助力特色种植经营区发展。 截至2022 年底,度假区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60 万元,为全村农民分红48 万元, 带动全村251 户914 人增收,使农民成为合作经营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 真正让农民群众“富”起来。
建昌县广兴榛香果业有限公司榛子种植园位于建昌县药王庙镇邱营子村,原来是一片荒山,为了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向荒山要效益,将荒山打造成果树基地。 果树所干果研究室榛子专家团队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进行科学评估, 结合树种品种特征特性,建议大力发展适应性强、病虫害轻、管理简单、效益较快的榛子种植产业。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截至2023 年,公司榛子种植面积达66.67 hm2,晾晒、加工、贮藏等配套建筑面积2 000 m2,现有榛子树10 万株,品种为‘达维’‘辽榛3 号’‘辽榛7 号’和B21。 进入盛果期的榛子园13.33hm2,鲜果产量超过8 万kg,总效益160 万元。 发展社员40 余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60 余户,户年均实现收入1 万多元。 昔日荒山坡地已“旧貌换新颜”,走出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融合发展的绿色发展道路。
按照辽宁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工作安排,2007年, 果树所苹果栽培研究室主任王宏研究员到锦州市义县挂职任科技副县长,定点帮扶,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义县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适合果树的发展。 但果树栽培技术和品种相对比较落后。 他根据义县气候特点,因地制宜,引进果树所选育研发的‘早金酥’‘南红’梨,以及‘岳华’‘岳阳红’ 苹果等新品种, 推广应用先进的管理技术,有13.33 hm2荒山栽满‘早金酥’梨, 4 000 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靠果业精准脱贫[2]。义县果树产业面貌焕然一新,产量大大提高,果品质量得到极大的提升,农民收入也实现翻番增长, 果农年收入由当初的几百元跃升至几万元。 真正实现提质增效、增产增收。 他常年奔波于田间地头,走遍了义县的乡村,始终践行着“科技兴农”的理念,用累累硕果赢得农民的交口称赞。
2014 年, 果树所选派科技专家组成驻村工作队到鞍山市岫岩县雅河街道河北村实施定点帮扶。 驻村工作队经过全面摸底排查, 以科技帮扶和产业脱贫为突破口,着力发展果业、蚕业、食用菌等产业。 经过几年的发展,河北村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果树品种由单一种植大榛子,到引进果树所推广的苹果、梨、李、杏和桃等新品种新技术,面积也由4 hm2发展到40 hm2。 其中有5 hm2‘秋白桃’示范园,2022 年为初结果期,产量达2.5 万kg,收入10 万元左右,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大榛子生产基本稳定,666.7 m2产量达到150 kg,收益3 000~5 000 元;食用菌产业基地通过生产香菇,使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7 万元,且为河北村解决100 人左右的就业岗位。2019 年,河北村实现整体脱贫摘帽, 真正趟出一条乡村振兴产业的新路子[3]。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要深入调查研究,把实际情况摸准摸透,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4]。为了切实改变建昌县建昌镇南营子村果树产业发展滞后现状,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受地方政府委托,果树所科研专家团队奔赴一线,克服困难,深入田间地头、乡村农户、果园、农场,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真实了解地方果树产业发展规模、现状、存在的技术难题,获取第一手资料, 下大力气破解制约当地果树产业发展难题。 建昌县南营子村和喀左县水泉村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充分说明, 必须立足当地发展实际,激活存量资源,用好资源禀赋,逐步引进适合当地种植的果树新品种, 转变传统思维方式和经营模式,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提出高质量、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为确保义县果树产业可持续发展,果树所挂职科技副县长王宏根据当地前期产业规划设计,通过调研、摸底,盯住田间地头的难点堵点,梳理出苹果、梨等果树方面的技术需求,同果树所各研究领域专家沟通协调,根据需求选派专家团队和科技特派员,与义县乡镇企业、果园农场精准对接,全程进行技术跟踪指导,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剪枝、嫁接、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重大问题。 专家团队参加人员,全部为多年从事果树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推广的技术人员,为义县果树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开展精准、高效的技术服务,实现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秉持这种理念,果树所专家通过研发、引进适宜本地栽培的高产高效新品种,进行示范推广,将先进的技术成果向田间地头延伸,以产业为载体,实现标准化种植、规模化扩展,带动农业向高端化发展,形成规模大、效果好、示范作用强的特色标准化园区,提高品牌知名度,打造一批高端果业品牌,促进产业与科技的深度结合,让科技成为拉动万顷良田优质高效的致富引擎。
建昌镇南营子村生态采摘园, 大部分采用辽宁省果树科学自主研发的新品种,‘岳华’‘望香红’苹果,‘早金酥’ 梨,‘国峰7 号’‘国峰17 号’‘国峰2号’李,‘国之鲜’‘国丰’杏和‘美早’樱桃等果树新品种20 余个,并在品种选择上尽量将果期错开,注重季节的延续性,如春有樱桃,夏有桃、李,秋有苹果、葡萄、梨,冬有草莓等,实现了四季有鲜果,给发展四季采摘体验活动注入源头活水,进一步丰富采摘园品种结构,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示范推广早果、优质、高效、省力化新型栽培技术,提高套袋、整形修剪、土肥水配置、病虫害防控等果园管理技术水平,做到精准高效。
农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 果树所科技专家每年在生产关键时期都积极组织企业、 合作社果树技术人员和地方果农开展农业科技培训,进行田间指导,走进果树所试验基地观摩培训,发放技术资料。2022年进行现场培训、指导35 次,线上指导376 次,累计培训人员5 500 余人次, 发放技术资料6 700 余份。这种室内外结合的培训方式,既详细讲解理论知识,又现场进行操作示范,分步骤、分层次地手把手指导栽培要领、修剪方式、管理技能,让学员能够快速熟练掌握要领、准确运用,提高素质,锻造过硬本领,逐步向新型职业农民过渡。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转变思维方式,为增产增收、提质增效奠定良好的基础。
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 要在带动特色产业发展上下功夫。 兴城市药王乡药王村山坡地较多,2019年,果树所专家根据当地的土壤类型和气候特点,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果树所自育的国峰系列李子新品种,建立6.6 hm2李子示范园,经过5 年的技术指导,新品种已于2022 年全面进入结果期, 当年8 月20日, 该示范园经营者杜丙艳一家给辽宁省农科院寄来感谢信:“感谢农科院领导和果树所专家对全家的帮助, 家里的百亩山坡梯田从一片黄土变成了丰收的果园,使全家脱贫致富”。 今年在春季花期遭受冻害的情况下还有近10 万元的收入。
建昌县南营子村立足区位优势, 建设生态采摘观光园, 致力于以生态采摘为基础, 打造集观光休闲、教学科普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基地,加强产业规划和布局,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合理优化特色产业布局,围绕观光游、养生游、避暑游、民宿游等项目不断丰富旅游业态,积极开发文化创意,规划包装一批本土优势产品,探索“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农业产业景观,创新农文旅融合推进模式,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目前, 科技推广人员在对地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基本上都能解决得很好, 但对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市场的需求情况了解得就相对较少, 尤其是在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上还缺少办法,也就是在产品转化成商品上存在短板。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或某种年景会出现丰产不丰收的情况,也会动摇农民发展生产的信心[5]。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化、产业化、规模化层次不高,主要以农产品初级销售为主,而农产品加工、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较弱,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品牌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方面起到的作用不大。
地方科技人员、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凭经验做事,主观性强。 专业专职农业科技人才极少,人才队伍短缺,缺乏有效激励机制,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 不能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的贡献作用。
2023 年,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对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提出新要求,指明新方向。 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倍感光荣,责任在肩,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展现新作为、彰显新担当、谱写新篇章。
在乡村振兴上应选派技术水平高、 沟通协调能力强的科技人员,鼓励更多的爱农村、爱农民的科技推广人员到农村中去,发挥科技人员在指导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下一步应在产后方面加以重视, 要对选定的科技人员进行适当的关于产品销售方面的培训,或引进一些产品销售平台,提高科技人员服务的全面性、有效性,补齐服务短板。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 新发展阶段,农业农村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 特别是要把农村中的各类返乡人才、优秀大学生充实到村“两委”中,或者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领导、 专家到基层一线任职,帮助村党组织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培育后备力量。 通过下派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和科技副职助推地方产业发展。
紧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搭建科技支撑平台。 果树所应以科技示范基地为引领为基础,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着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在提升果品质量、培育精品农产品品牌和产品宣传上下功夫。 只有通过品牌建设,才能把质量好、信誉好、服务优这种无形的营销网络铺建到消费者心里。 唯有品牌才是最好的营销手段[6]。 同时,要延长精深加工产业链,让农产品向贮藏和精深加工模式转变,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助推产业链不断纵向延伸、 横向扩展, 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三农”工作队伍。 对此,果树所将紧紧围绕“依托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 的中心工作, 坚持公益服务为主原则,大力实施科技兴农。 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带动、技术指导,强化科技应用推广,提高科技惠农水平。 通过各种培训活动,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7],变“输血”为“造血”,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农业要强,离不开科技支撑;农民要富,离不开科技引路;农村要美,离不开科技护航。 科技是引领乡村振兴的第一动力, 让科技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智慧支持。 大力推进产学研融合,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助力乡村振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