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运同,许甜甜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药学部,安徽 六安 237005)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是一类起病隐匿强,病程长、久治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现在主要包括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1]。现代医学在慢性病治疗与服务方面的局限性增强[2]。我国传统医学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确切的临床疗效,在慢性病预防与治疗方面体现出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3]。中成药是中医药在现代的应用体现,也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4]。目前,口服中成药在我国慢性病的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治疗某些慢性病的主力措施,其具有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价格较低廉等优点。本研究旨在分析中成药在我院慢性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以期佐证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促进临床合理应用中成药,发挥中成药的治疗作用,同时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随机调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于我院慢性病门诊就诊的患者,并对患者处方进行汇总,共1 404例。
采用调查询问以及Excel软件汇总方法,收集患者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以及受教育程度)、慢性病种类、疾病、处方药品种类、使用的中成药种类和具体品种,分析中成药在慢性病患者中的使用情况。依据《2017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5],对慢性病进行分类;根据《中成药学》(第2版)[6],对中成药进行分类。
1 404例慢性病患者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1 404例慢性病患者的基本情况Tab 1 Basic information of 1 404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1 404例慢性病患者中,患有1种慢性病的患者有1 240例(占88.32%),患有2种慢性病的患者有148例(占10.54%),患有3种慢性病的患者有12例(占0.85%),患有≥4种慢性病的患者有4例(占0.28%)。
1 404例慢性病患者的病种以及中成药使用情况见表2。
表2 1 404例慢性病患者的病种以及中成药使用情况Tab 2 Diseases and application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of 1 404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1 404例慢性病患者中,使用中成药的患者有432例,涉及32种中成药,见表3。
表3 432例慢性病患者使用的中成药种类及具体药品Tab 3 Categories and specific drugs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used by 432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使用病例数排序居前3位的中成药依次为银杏叶滴丸(109例)、银杏叶片(59例)和复方丹参滴丸(47例),具体使用情况见表4。
表4 使用病例数排序居前3位的中成药情况Tab 4 Top 3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ranked by number of cases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432例使用中成药的慢性病患者中,有81例患者使用2种及以上中成药,存在中成药联合应用情况。对81例联合应用中成药的患者进行处方合理性分析,发现联合用药合理的有59例(占72.84%),联合用药不合理的有22例(占27.16%)。
1 404例慢性病患者中,男性816例,女性588例;年龄在40~<60岁的患者有500例,60~<70岁的患者有332例,70~<80岁的患者有396例,与郑杨等[7]报道的慢性病患者主要为中老年患者一致。可能原因有:(1)慢性病患者年轻化;(2)全民预防、治疗疾病的观念和意识增强。对患者的文化程度进行统计,发现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有416例,小学文化程度的有344例,初中文化程度的有320例,高中/中专/技校文化程度的有208例,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16例。从结果可知,大部分慢性病患者受教育程度较低,与我国20世纪的国情相吻合。对病种数进行统计,发现患1种慢性病的有1 240例,患2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有164例,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11.68%,与潘婉玉等[8]的调查结果略有不同。慢性病共病是近年来慢性病管理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慢性病致死率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慢性病研究的重要课题[9]。
对慢性病患者病种的统计结果显示,慢性病患者数较多的5个病种为脑卒中、高血压伴并发症、糖尿病、冠心病和心功能不全,中成药使用病例数较多的病种为冠心病、心功能不全、脑卒中、高血压伴并发症和帕金森病。本调查中,199例糖尿病患者均未使用中成药治疗,就上述情况开展调研,结果发现:(1)我院现有药品目录中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少;(2)我院内分泌科无中医相关专业医师,不使用中成药治疗糖尿病。对使用中成药的慢性病患者进行病种及药品种类分析,发现使用最多的中成药为活血类中成药,其次为补益类中成药。使用病例数排序居前3位的中成药依次为银杏叶滴丸、银杏叶片和复方丹参滴丸,三者均为活血类中成药,均主要用于脑卒中、冠心病和高血压伴并发症的治疗,该类疾病主要为心脑血管疾病,使用活血类中成药治疗属合理用药范畴,也与慢性病疾病谱相吻合。
在慢性病治疗中,常常是中西药联合使用[10]。医师在为慢性病患者开具处方时,为减少西药的不良反应以及西药的使用量,会联合应用中成药,可发挥中成药的治疗以及预防作用。对于血栓或脑梗死患者,常以中西药联合治疗,医师开具处方时对中西药的使用量把握不好[11]。本调查结果显示,81例联合应用中成药的慢性病患者中,有22例存在中成药联合应用不合理。例如,三拗片与苏黄止咳胶囊合用;复方丹参滴丸与血塞通胶囊、银杏叶片、银杏叶滴丸、银杏酮酯滴丸合用;养血清脑颗粒与脑安颗粒合用。主要问题为使用的中成药为同种类药物,会加重药品不良反应,如活血类中成药联合应用时如果不减少剂量会有出血的风险。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医师一般会开具抗凝血药,若再联合应用几种活血类中成药,且慢性病患者需长期服药,会加重出血不良反应。
中成药不合理联合应用的原因主要有:(1)我院慢性病处方是由慢性病门诊医师开具,慢性病门诊医师主要为全院住院医师轮转排班,很多医师缺乏慢性病管理知识,更缺少中医药知识,在慢性病门诊中开具处方时会出现中成药使用不合理的情况;(2)患者误认为中成药无不良反应,要求医师开具多种中成药服用;(3)审方药师缺乏对中成药知识的掌握,未能辨别出同类型中成药[12]。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现象加重、城市化速度加快以及传统生活饮食习惯发生变化,慢性病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卫生问题[5]。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慢性病患者数已超过3.2亿人,患有1种及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占78%[13]。可见,我国已进入慢性病活跃期,面对着持续升高的发病率、死亡率以及日益加重的医疗经济负担等问题[14]。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发扬中医药在健康服务体系的特色和优势。中医药是国家医药卫生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改变,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方面日益展现出独特价值。
本研究以我院慢性病门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多方面考察中成药在慢性病治疗与预防中的作用以及存在的优势,结果显示,中成药在慢性病治疗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特别是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有研究结果显示,临床存在很多不合理联合应用中成药的情况[15]。因此,需要规范慢性病医师处方行为,加强对慢性病共病管理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其合理用药的意识、能力,对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的全面评估能力,以及中医药相关理论知识;同时,需要加强审方药师对中成药联合应用合理性的审核技能[16-17]。从而规范中成药在临床的合理应用,减少药物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