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旗旗,王瑞*,王丹,赵泽青
漯河市中心医院,1 药学部,2 精神科,漯河 462000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精神卫生问题已日益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药物治疗仍是精神疾病治疗的主要方法。由于精神疾病需长期服药,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ADR 监测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及有效性的重要措施[1]。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本院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142 例精神科ADR 的患者资料,以期为临床用药安全性、有效性及合理用药等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现介绍如下。
本研究对2019年1月~2021年6月期间本院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142 例精神科ADR 的有效报告进行数据收集与整理。
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0 软件,统计并分析报告中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与名称、导致ADR发生排名前5 位的药品、合并用药情况、ADR 累及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ADR 转归等。
142 例ADR 报告中,男性51 例(35.92%),女性91 例(64.08%)。ADR 发生患者的最大年龄为83 岁,最小年龄为10 岁,平均年龄(37.51±16.91)岁。ADR 发生较多的年龄段分布在20~39 岁(表1)。
表1 ADR 患者性别和年龄分布 n=142,n(%)
142 例ADR 报告中,口服给药引起的ADR 为140 例,占98.59%;注射给药2 例,占1.41%。
有些ADR 可涉及多种药品,因此,怀疑药品统计例次>ADR 报告例次。142 例ADR 报告中总共涉及怀疑药品统计例次为145 例次,共37 种药品,包括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情感稳定剂等5 类。其中引发ADR 最多的为抗精神病药,占62.07%,其次为抗抑郁药,占16.55%(表2)。导致ADR发生排名前5 位的药品分别为奥氮平片、喹硫平片、氯氮平片、舒必利片、阿立哌唑口崩片(表3)。
表2 ADR 涉及药品种类与名称
表3 致 ADR 排名前 5 位的药品
142 例 ADR 报告中,发生 ADR 时合并用药者为47 例,占33.10%;未合并用药者为95 例,占66.90%。
同一ADR 涉及多个器官/系统,因此,ADR累及器官/系统例次>ADR 报告例次。本研究发生ADR 共统计165 例次,累及系统/器官疾病例次最多的为消化系统,占38.79%,其次为神经系统,占24.24%(表4)。
表4 ADR 累及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
142 例 ADR 报告中,一般ADR 126 例(88.73%),新的ADR 16 例(11.27%),未发生严重ADR。ADR 转归方面,34 例痊愈(23.94%),105 例好转(73.94%),3 例转归不详(2.11%),无后遗症或死亡病例。
142 例ADR 报告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年龄多分布在20~39 岁;口服给药引发的ADR 较为常见;抗精神病药更易引发ADR;ADR 主要累及消化系统,其次为神经系统。
142 例ADR 报告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与文献报道中的结果相符[2]。患者发生ADR 较多的年龄段分布在20~39 岁,占43.66%,与文献报道的精神病在青壮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及对应的ADR 发生率高的结果相一致[3]。推测也可能与地区的局限性有关,如本地区来本院就诊的患者大多数为青壮年,就会造成这一年龄段的ADR 报告数量较多[3-4]。
142 例ADR 报告中,口服给药引起的ADR占98.59%,注射给药仅占1.41%。而2018年国家ADR 监测年度报告指出,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注射给药引发的ADR 发生率远高于口服给药[5]。推测可能是由于精神科大部分患者需长期用药,因此,精神科常用药物以口服给药为主,剂型主要为片剂;也可能与本院临床精神科药品以口服剂型为主,注射剂使用量较少有关。
142 例ADR 报告中,引发ADR 最多的为抗精神病药物(占62.07%),引发ADR 排名前 5 位 的药品分别为奥氮平片、喹硫平片、氯氮平片、舒必利片、阿立哌唑口崩片,上述药物均为最常见的抗精神病药,这与临床用药密切相关。研究证明[6],典型抗精神病药舒必利的ADR 较多,而奥氮平片、喹硫平片、氯氮平片、阿立哌唑口崩片均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作为临床一线用药,因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从而导致ADR 的发生率相对较高[7-9]。
142 例ADR 报告中,合并用药者仅占33.10%,与合并用药数量越多ADR 发生率越高的事实不相符。推测可能与临床报告人员工作繁忙,且研究所收集的ADR 药品均为怀疑药品有关。当患者发生ADR 时,同时使用的与ADR 相关性不明显的药品未及时统计。也可能与本院精神科患者以单一用药为主、合并用药引发的ADR 相对较少有关。相关研究表明,2 种抗精神病药联合使用较易引发锥体外系ADR,而使用单种抗精神病药不会引起过多的ADR,因此临床用药应尽可能地单一用药[10-12]。由于精神科患者需长期用药,精神疾病易复发且伴有其他疾病,常需联合用药。确需合并用药时,临床应科学有效地调整各药品剂量,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发生严重ADR。
ADR 累及系统/器官范围较广,涉及最多的为消化系统(38.79%),其次为神经系统(24.24%)。在消化系统中,便秘、恶心、口干等临床表现较为常见,这与药物的抗胆碱能作用有关。由于抗精神病药阻滞5 羟色胺(5-HT)2A 受体导致多巴胺脱抑制性释放增加,长期服药会造成药物在体内不断蓄积而造成平滑肌肌张力降低,进一步产生胃肠不适,逐渐使胃肠功能受到损害[13]。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应严密监测临床中出现的症状。在神经系统中,锥体外系ADR 最常见,主要与药物有效治疗剂量与其产生锥体外系反应的剂量较为接近有关。临床医生应注意降低药物使用剂量,从小剂量逐步递增,不仅能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且能有效降低ADR 的发生率[13]。
142 例ADR 报告中,一般ADR 126 例(88.73%),新的ADR 16 例(11.27%),未发生严重ADR。本院上报的ADR 多为一般类型,一方面说明本院的ADR 监测工作整体不错,另一方面说明医生能及时处理ADR。从临床转归来看,ADR 多为可逆性的,患者经停药、减量、调整药物种类及对症治疗后可好转或痊愈,无致死病例。3 例转归不详,推测是由于本院上报ADR 及时,未对后期结果进行整体评估。本研究中,本院新的与严重ADR 发生率较低,但临床上仍应给予高度关注,ADR 是影响患者用药安全最重要的信息,ADR 监测对保障患者安全用药具有重要意义[14]。
综上所述,精神科药品所致ADR 类型多、发生率高、累及系统/器官范围广,可直接影响患者的用药安全与临床疗效[15]。鉴于精神科患者需长期用药,临床医师和药师在患者用药过程中,应充分了解精神科药品ADR 的发生特征、药物相互作用和注意事项等,密切监测患者用药前后的各项临床指标及血药浓度,关注患者体征变化,减少ADR 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