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媛媛
国家已经对疫情作出政策性调整,但病毒并没有消失,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它会依然存在于我们生活中,而我们每个人都将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中草药防疫历史悠久,在近年抗疫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它的亮眼表现。那我们该如何运用好中药提升免疫力、做好防疫呢?
中药香熏,给身体加道“护身符”
中药香熏疗法包括中药熏蒸法和中药香囊法。中药香熏疗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周朝,人们就有了佩戴香囊、沐浴兰汤的防病习俗。读者们不妨学一学中药熏香疗法,为自己再加一道“护身符”。
中药熏蒸
熏蒸法用于室内空气消毒,除瘴避秽。
我们可以将一些芳香辟秽的中药,如藿香30克、艾叶30克、白芷15克、石菖蒲15克、薄荷15克,加水煎煮成1000毫升药液,置于一个超声雾化器内,一般20到30平方米空间内放置一个超声雾化器,关闭门窗熏30分钟。
如果没有超声雾化器,也可自制一个简单的熏香容器。拿一个橙子,从三分之一处横着切开,用勺子挖出果肉,将30克左右的艾条或艾绒放于下面三分之二空的橙子皮中,再将盛放艾绒的橙子放置于一个支架上,用打火机点燃艾条或艾绒,我们再将另外的三分之一橙子皮顶上用牙签钻几个洞,盖在点燃艾绒的橙子皮上,就这样放在房间里熏蒸30分钟左右。这两种方法每天可以熏1到2次,熏蒸完毕后开窗通风。
熏蒸法需注意:自制的熏蒸容器和放置熏蒸容器的支架要用不易燃烧的材料;熏蒸房间时关闭门窗,人员不要待在这个房间里,30分钟熏蒸结束后打开门窗通风。
香囊辟瘟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到:佩戴香囊,有“避疫气,令人不染”之效。香囊属于中医芳香疗法的一种,将芳香类中药(或将其打成药末)装入特制布袋中,佩挂身上,药味挥发经口鼻吸入,可对人体进行整体调节。
其实香药祛病防瘟疫在唐宋时期就被广泛使用了。那时民间和官方普遍存在焚香或佩戴香囊防疫的做法。史料记载,明朝太医院每年接收药材25万斤左右,其中仅苍术一味就占了7万多斤,就是用来焚烧防病的。皇上得病的时候,“必于殿门之内设炭火一盆,中焚苍术杂香,人人从盆上入”。
现代研究也证明,隨着中药香囊里的中草药浓郁香味的散发,在人体周围可形成高浓度的小环境,而中药成分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芳香气味能够兴奋神经系统,刺激鼻黏膜,使鼻黏膜上的抗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含量提高,不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促进抗体的生成,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生长的作用,还可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而芳香类中药含有的挥发油也具有一定的抑菌、抗病毒作用。
结合本次新冠疫情的特点,专家们推荐了藿香、艾叶、石菖蒲、苍术、白芷、八角这几味中药,等份共研细末后装于布袋中,每袋10到30克,携带于身边靠近鼻子的地方(如衣服上面的口袋)、置于枕边、挂于室内或车内均可,这样芳香之气环绕在身体周围,全方位抵御病毒于体外,方便、安全、有效。每日嗅闻数次,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使用中药香囊需注意:香囊内的中草药大多芳香走窜,虽能有效提高佩戴者身体免疫力,但药有性味,对有些人群还是不适宜的。家中有孕妇者、对芳香药物过敏者禁用;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有其他重大脏器疾病者慎用;长期使用药物致医源性免疫功能减退者慎用。另外,香囊不可沾水,遇水后要及时更换。待香味变淡时应及时更换,一般一至两周应更换药粉以达到较好的疗效。
中药足浴防疫,简单而不减效
中药足浴是通过中药药液对双足熏蒸、浸泡、洗浴等,使双足经络得到疏通,穴位及足部反射区得到良性刺激,中草药成分通过足部皮肤表层黏膜的吸收所引起的机体整体和病灶局部的药理效应,从而使机体气血运行通畅,增强免疫力。
推荐足浴药方
配方:枸杞子12克、肉苁蓉12克、当归12克、炙黄芪12克、藿香10克、白芍12克、艾叶10克、生姜15克。
功效:养护正气,散寒除湿,活血通络。
用法:加水2000ml,煎45分钟,滤取药汁足浴。每日1次,每次15~30分钟,以全身微微汗出为度。
足浴需要注意:先用中药液熏蒸双脚,待不烫后,将足部完全浸泡,没过脚踝即可;足浴过程中,双脚搓揉,可刺激相应穴位;中药足浴结束后,擦干双脚,注意足部保暖。
另外,老年人足浴时间最好不超过20分钟,小儿足浴水温不宜超过40摄氏度,时间不宜超过10分钟;糖尿病患者、严重心脏病、低血压病人不宜用太热的水足浴;太饱太饿时或酒后都不宜足浴;足部有炎症、皮肤病,外伤或皮肤烫伤者也不适合足浴;孕妇、经期妇女足浴需谨慎。
抗疫中药方中,出镜率最高的清热药
无论是各省市卫健委提出的中医预防方案中,还是多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除了补气养血的黄芪被频频提及以外,还有一味清热药的出镜率也非常高,那就是——连翘。
连翘最基本的功效就是清热解毒。因连翘性苦寒,主入心经,而“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所以能散心火而解疮毒,又能散气血之凝聚,加之其有消痈散结之功,故有“疮家圣药”之誉,可见其清热解毒功力之强大。古往今来,连翘在防治瘟疫方面应用广泛,在本次新冠肺炎的防治工作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连翘在《神农本草经》中首载有“主寒热”的功效。而医圣张仲景《伤寒论》里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则首开经方、成方用连翘治疗外感热病之先河。但自汉代之后至宋代的较长时期内,应用连翘来治疗外感热病,却相对较少。直到明末清初,中医温病学派形成完整体系,方使得连翘被广泛应用于温病甚至疫病(疫疠、瘟疫)的治疗。
清热解毒药的排头兵连翘单味作用就很显著,但与其他药组成药对,效果更好。以下是最常用的连翘清热药对,在官方推荐的许多防治中药汤剂中,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专治实热
连翘与金银花配伍,在中藥清热配伍中最为常见。连翘轻清上浮,善走上焦以泻心火、破血结、散气聚、消痈肿;金银花质体轻扬,气味芳香,既能清气分之热,又能解血分之毒。二药合用,并走于上,轻清升浮宣散,凉血、清热解毒的力量增强。主要用于温病初起、外感风热表证、风热痒疹、疮痈肿毒、风热头痛、咽喉肿痛、疮痈肿毒等症。
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非常擅用金银花、连翘药对,曾用到两药的代表方剂有银翘散及其加减方、新加香薷饮、银翘马勃散、银翘汤等,为临床应用金银花、连翘提供了诸多示范。
含有此药对的现代中成药,就有著名的连花清瘟胶囊和金花清感颗粒,根据中医学辨证论治法则,它们可主治现代病毒性传染性外感疾病。
栀子、连翘:清热凉血,侧重清心泻火、凉血解毒
连翘味苦微寒,质轻而气浮,能透达表里,长于清心火,实为泻心要剂。心为火主,心清则诸脏与之皆清,又能凉解上焦之风热;栀子苦寒降泄,善能泻火泄热,又有凉血解毒之功,外解肌肤之热,内清心肺三焦之火。
二药皆为苦寒之品,配对使用,共奏清心除烦、凉血解毒之功,尤宜用于温病热入心包之证,还可用于口舌生疮、尿赤短涩、疮疡肿毒。总之是从上引下的。
麻黄、连翘:清热达表散邪
连翘清热解毒,麻黄疏表散邪,二者相配,有疏表、清热、解毒之功。
著名成方就有《伤寒论》里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它是用来散瘀热的,治“瘀热在里”,发而散之。
连翘配伍栀子,重在引热内降,令全身热毒从小便而排出;麻黄配伍连翘,二者重在引热外散,可令全身热毒从皮肤而排出。
《伤寒论》最先提出“瘀热在里”。“瘀”是积滞停留之意。“瘀热在里”,可指热与瘀血在体内相聚集的情形,即指某些病变导致体内的瘀血停留,引起发热。而新冠肺炎的部分临床表现,也显示有“瘀热在里”的病机。
连翘有“退诸热而清脾胃之湿”的功效,也常用于病毒性流行性疾病的治疗,在治疗新冠肺炎的多个方剂中都可以见到。
中药预防汤剂
目前各地都相继根据当地气候、地域、居民饮食及体质特点等因素,制定了官方预防方。这里,特分享安徽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中药预防方案(出自安徽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医药防治推荐方案2022年第二版),以供参考——
普通人群
推荐方药:银花防感汤(2号方)
金银花15g、桑叶10g、芦根15g、桔梗6g、生黄芪15g、防风10g、生甘草3g。
服用方法:一日一剂,水煎两次,取汁约300~400ml,分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或中药配方颗粒,一日一剂,开水冲服,早晚各一次,连续服用5~7天。
体弱人群
推荐方药:芪精术防汤
生黄芪25g、黄精10g、苍白术各6g、防风10g、芦根10g、桔梗6g、金银花15g、桑叶10g、生甘草3g。
服用方法:一日一剂,水煎两次,取汁约300~400ml,分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或中药配方颗粒,一日一剂,开水冲服,早晚各一次,连续服用5~7天。
儿童
推荐方药:桔连太子饮
太子参10g、连翘6g、桔梗5g、桑叶8g、鸡内金10g、生甘草3g。
服用方法:一日一剂,水煎两次,取汁约100~200ml,分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或中药配方颗粒,一日一剂,开水冲服,早晚各一次,连续服用5~7天。
注意:请在专业中医医师指导下处方用药; 12岁以上药物剂量参照成人,6岁以下剂量可根据体重适度减量;服药期间如出现其他不适症状,需在医生指导下确定是否停药或进一步处理;慎起居,畅情志,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多通风,勤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