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贾平凹

2023-06-06 10:45:35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23年24期
关键词:兰草贾平凹小说

作家名片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中国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他的代表作包括《浮躁》《废都》《白夜》《秦腔》等长篇小说,其中《秦腔》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9年9月23日,《秦腔》入选了“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作品风格

一、主题思想

1.关怀个体生存,叩问个体人生。这是贾平凹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无论是金狗、成义,还是高子路、黑氏等等,这些人物身上都浸透了贾平凹对人性的探究、对个体生存的意义及实现途径的思考。他往往从生活出发,采用密实的流年式的叙写,执着地追寻人之为人的存在意义,为个体生存探寻着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途径。

2.心怀土地情结,关注土地文化。贾平凹对土地有着很深的情结,他在小说中反复张扬的主题之一就是“土地是农民的生命,是农民的生存支柱”。作为商州文化的传承者与人文精神的开拓者,贾平凹在很大程度上因袭了对土地的深沉感情。

二、艺术手法

1.景物描写与人物活动相结合。贾平凹以生动的笔调描绘了独具特色的商州自然景物。比如,他写路的崎岖:“山坡上的路多是沿畔,虽一边靠崖,崖却不贴身,一边临沟,望之便要头晕,毛道上车辆不能通,交通工具就只有扁担、背篓。”他写山的雄奇:“车开始上坡,山越来越近,似乎要一直爬上去,但陡然路落在沟底,贴着山根七歪八拐地往里钻,阴森森的,冷得入骨。”虽然自然景物的描写在贾平凹的小说中往往是作为背景来铺垫的,但其注重将人与景有机融合,将人汇入景的流动中,景便有了人的思想,从而使景物描写成为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叙述自然。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在叙述态度和审美理想上主要体现为对自然的追求。这一特点,表现在作品中就是对小说叙述者或叙事人的隐藏,故事情节的淡化以至生活对故事的置换和具体叙述时力图做到自然呈现、不用人力等。这主要缘于贾平凹深受中国道家哲学和美学思想、古代说话艺术和明清时期的世情小说、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的“新写实”小说创作潮流等的影响。

三、语言风格

贾平凹注重从故乡商州汲取语言的营养,逐渐形成了文言、方言与现代汉语融为一体的语言特色。他的语言有自然、平易、质朴、清新、含蓄、简炼、幽默、玄幽、怪拙、空灵等特点。其中,“玄”是奥秘,“幽”是深藏,“怪”是奇异,“拙”是熟涩、朴讷而大巧若拙,“空”是多意而有想象的空间,“灵”是流动、意境和神来之笔。进入21世纪,贾平凹对语言的探索上升到更高的层面,无论是叙述性语言还是人物對话,都力求本色、传神,以达到原汁原味地还原凡人俗事,刻画人物形象,形成了地域化、民族化、音乐化的语言特色。

写作经验

1.创作就是不断地寻求突破,当然,即便是一点点突破,那也是相当难的。创作的乐趣也正在这里。寻找突破,最重要的是识,形式还是次要。识的提升和扩大,必然得有合适的形式。所以说,识是与神的交流。交流的方式也就是作品的写法。

2.面对生活存机警之心,从事写作生饥饿之感。对社会、对生活始终有一种敏感,去关注、研究、思考,你就有写不完的东西。对笔、纸始终保持亲切,你手就不会生。

3.关注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才可能更本真,更灵敏,也更对现实发展有着前瞻性,也才能写出我们内心的欢乐、悲伤、自在或恐惧。作品的张力常常在于和社会的紧张感,也可以说,作家容易和社会发生一些摩擦,这不是别的,是写作的职业性质所决定的。

经典掠影

访 兰

◎贾平凹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一趟,带回些野兰来培栽。几年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观赏,父亲并不因此而得意,反而有几分愠怒。以后又进山去,可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使我很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就像地上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又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培栽,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类、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住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呢?”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看着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经培栽,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样子似乎是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欣赏它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欣赏它的这种纯朴,后悔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世,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选自《贾平凹散文全编:商州寻根》)

◆赏读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美散文。文章所托之“物”是“生长在远山深处的野兰草”,这些野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虽然无人欣赏,却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所以,它的叶长得更“纯”,它的花开得更“纯”,在这个纯粹的世界里,它更富“性灵”。而被父亲带回家的野兰草一经栽培就成为玩赏的盆景,这兰草便“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全文通过野生兰草与家养兰草的对比,突出了兰草本质的美。父亲借此告诫“我”:做人要像山里的野兰草一样,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与节操,不能失却自己的真性,不能献媚处世,要做一个高雅且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文章的主旨,也是作者借所托之物最终想要表明的“志”。

◆思考

1.对文章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

2.文章主要写的是作者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题目却是“访兰”而非“赏兰”,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

3.作者借“兰草”这一事物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请简单作答。

猜你喜欢
兰草贾平凹小说
落叶
捉鱼摸鳖的人
意林彩版(2022年2期)2022-05-03 10:25:08
天上的云朵
安徽文学(2022年12期)2022-04-29 21:04:02
李铁环作品
国画家(2020年6期)2020-03-08 11:51:34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兰草
西安这座城
西部大开发(2018年5期)2018-07-03 01:46:38
月迹
卖鸡蛋和兰草的小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