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芸
每次说到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多家长会说:“哪有那么多心理问题?” “我们以前物质生活条件那么差,也没听说谁得了抑郁症呢!” “我家孩子每天有说有笑,不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当一个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很多家长会觉得是孩子想不开。只要想开了,什么问题都没有。什么叫“想开”?当人一旦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他对世界的看法,对事情的感受、认知,和普通人是不一样的。只有先尊重他们的认知、想法和感受,才能理解、接受有心理问题的孩子。
互相尊重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应该是互相尊重。互相尊重代表着共情与关怀,父母不一定会懂,但是会尊重孩子的想法。
前两天我去参加孩子的班级活动,我喊了一下他的昵称,孩子突然就变得很生气,我不知道为什么。活动结束以后他问我:“妈妈,你为什么要当着我‘死对头的面喊我那个昵称?”
我说:“这有什么问题吗?这是一个很可爱的昵称。”他说:“不,我的‘死对头听到以后一定会把昵称说得全校都知道,这会让我很没有面子。”我想了很久还是很难理解他的愤怒。但是我相信他的愤怒是真的,所以我告诉他:“我不太能够理解为什么这个昵称会让你愤怒,但是我会尊重你的意见。下一次再有别的同学在场,我不会再喊这个昵称了。”我们不一定真的能够理解孩子的每一个想法,甚至有些想法在我们看来是匪夷所思的,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去尊重他的想法。在处理问题时,要达成一个共识——我未必理解,但是我一定会尊重。所谓平等的沟通就是:你说出你的观点,我说出我的观点,我们一定要能够找到能共同接受的点,而非单方向的观点输出。
选择恰当的时机沟通
当孩子脾气上来的时候,你说的很多话是无用的,这就好像当我们跟恋人或者朋友之间有分歧的时候,当下都很难听进去对方说的话,所以我们要允许孩子发泄,也要允许孩子独处。
当孩子发脾气、要哭的时候会把自己锁在房间,有些父母可能是担心孩子的安全,也可能是出于别的考虑,会强制要求孩子把房门打开。
如果我们一直这样处理,孩子今天关上的是房门,可能下一次关上的就是“心门”了。我们允许孩子发泄脾气,允许孩子愤怒,允许孩子独处,让孩子平静下来以后再去跟孩子沟通,这会是一种更好的沟通方式。但是在生活中我经常看到的是,孩子發了脾气,家长用更大的脾气把孩子的脾气压下去,如果一次次重复这样的模式,总有一天孩子的脾气你压不下去了,你会感受到作为家长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所以在恰当的时机去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这很考验家长的情绪管理。
多倾听,少说教
针对青春期孩子,倾听可能更重要。很多时候孩子的想法很简单,如果你没有办法完全认同,但请你温柔地倾听,耐心地陪伴在他们身边,不要说那么多道理。道理孩子都懂,但是他做不到,当他做不到或者暂时做不到的时候,你可不可以陪伴他一起走过这个阶段?
当你试图去讲道理的时候,孩子会说得比你更好,可是他为什么就做不到呢?这就是我们最常说的知行难合一。家长的观念输出和大道理,其实讲一两遍,孩子知道就可以了,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陪伴他,促进他对事物的认知转化。
与孩子共同面对挫折
当孩子遇到了一些挫折时,我们不应当让孩子独自面对,“我跟你说过很多遍了,你为什么不听?”甚至是当孩子遇到校园霸凌的时候,家长往往会说什么?“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只欺负你呢?你要不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有问题?”
如果我们这样做,等于是把孩子推到了一个非常孤独的角落,孩子会想,连父母都不能成为我的后盾,连父母都不能给我帮助,我还可以信任谁?这个时候你和孩子之间沟通的“门”就会完全锁上。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和孩子共同面对,哪怕孩子今天打碎了一块玻璃,“没关系,妈妈和你共同承担,但是为了给你一个惩罚,可能这个费用需要从你的零花钱里扣”,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惩罚方式,但是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就算遇到天大的困难,父母永远在你身后,家永远是你温暖的港湾。
倩芸老师敲黑板
很多家长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以为只要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孩子就应该自觉自发努力,取得好成绩。孩子的表现一旦达不到家长内心的期待,家长就各种抱怨、各种责骂,本来是责任主体的家长,却把责任推给了未成年的孩子。毫无疑问,错误的教养方式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伤害。要知道,除了衣食无忧、身体安全有保障,孩子最需要的是心理上的安全感。
亲子加油站
什么样的沟通方式孩子能接受?
1.先做朋友,再做父母。家长最好以大朋友的身份来对待孩子,而不是以长辈的身份来压制孩子或以棍棒的方式教训孩子。
2.把强行要求和规定变成讨论式、商议式的谈话。如“你能不能怎样” “争取怎样” “建议你怎样”等,孩子或许更容易接受。
3.把爱和鼓励放在嘴边,不要埋藏在心里。
4.提高自身素质,寻找与孩子沟通的话题与基础。这就要求家长多学习,多看书,多接受新生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