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立颖
何谓阅读?运用语言文字获得信息,认识世界,锻炼思维,并获得情感体验与知识,是谓阅读。我们一生中会通过各种媒介阅读到各种语言文字,以达到获取信息的目的。并根据不同的目的,调节控制阅读投入的精力,从而实现对文章的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探究,最终掌握文章的精髓,改变思想,获取知识,陶冶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阅读中,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进行一定的实践,才能有所收获。为此本文将从生活化的角度出发,探讨阅读文章时所用到的“读—赏—仿—评”方法和“感知—共情—思辨”方法。
一、运用“读—赏—仿—评”四步阅读法
当我们拿到一篇文章,首先在不受外界的先入条件干扰下,对文章通篇浏览,初步掌握其主要内容、中心思想。随后,在通读的基础上,对优美段落进行赏析,再仿写相似场景、情节,学习作者的思路,最后回过头对整篇文章进行评论,实现深度阅读。
比如我们读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朱自清的《春》时,就可采取“读—赏—仿—评”的方法步骤来进行阅读。首先,我们以生活化思维通读课文,发现课文一小段一小段地读起来令人轻松。第一段总写盼春,作者朱自清将自己融入生活中去思考:谁不爱春天呢?为此就十分认同课文第一段:盼望着,盼望着。仿佛自己在盼望春天赶快到来。在下面六段对春天具体意象的描写中,我们可以跟随作者的脚步依次看他描写山、水、小草、果树花、野花、春风、春雨、天上的风筝、地上的人,等等,将春天的种种尽收眼底。最后三段,我们可以跟随作者一起想象春天的样子,春天像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对春天产生赞美之情。通过生活化的思维“读”课文,我们可以总结出,这篇散文是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百花争艳、生机勃勃的景象,赞美春天的创造力和带给人的无限希望,从而激发大家在大好春光中奋起向前。我们在“读”的过程中,融入所熟知的生活信息,掌握文章内在逻辑线索,在脑海里形成一个总的框架结构。
在“赏”的环节,我们继续从生活化的角度,分析作者运用的比喻、排比、拟人、移觉、引用、反复等修辞手法。作者一开头的反复修辞手法“盼望着,盼望着”,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盼望之情,急切中透着甜蜜。在接下来的段落描写中多用比喻和拟人手法。“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用比喻写出了春天万物苏醒的模样;“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是拟用人的情态去描绘万物的情态;“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是用比喻加排比形容春雨的细密温柔;“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是通感(移觉),写出树叶小草青绿的程度,将视觉从颜色移到光亮;结尾三段“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是排比,展示对春天毫无保留的歌颂。
仅仅从修辞手法上进行赏析还不够,我们发现作者充分运用了生活中离不开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将与景物有关的物理属性用形象可感的词语描绘,让我们看得到形象、听得到声响、闻得到气味、尝得到味道、触得到感觉。如写果树开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调动了色——红、粉、白,声——赶趟儿地热闹、蜜蜂嗡嗡闹着,味——花里带着甜味儿;描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展示春雨的密度——牛毛、粗细——细丝、光亮——花针、角度——斜织;写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这些描写写出了春风的温度、柔度、湿度、味道,结合了我们生活中到处可触可见的景象,将这些看似抽象的文字具体化,让文章显得十分亲切而熟悉。
而“仿”的环节会让我们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进一步加深。读完《春》以后,我们会联想到亲身经历过的四季,仿照作者运用段落的内在逻辑安排(盼春、绘春、颂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将写作学习和阅读理解有机结合,写出描写其他季节的作文,加深我们对原文的印象。
写完以后,将我们的作文与课文放在一起进行“评”比。首先评一评差距,找出仿写的作文要改进的地方。其次我们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运用生活中的见识见解,对课文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总结、探求、评论,评论《春》好在哪里、为什么好;评价《春》中所体现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艺术性,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的经典之处。
通过完整的“读—赏—仿—评”四步骤,我们对课文的阅读理解会更加透彻,会掌握阅读理解学习方法,慢慢积累写作方法,从而达到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共同进步。
二、运用“感知—共情—思辨”进行深度阅读
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基于生活的立场,用“感知—共情—思辨”的方法来对文章进行层层深入的阅读推进,用真情实意去感知,从第一视角去共情,用第一人称去思辨,便可以完成深度阅读,達到我们立足文本语言,提高思维品质的目的。
在阅读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社戏》时,首先我们用真情实意随作者一起经历和感知这几件事:“我”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的新鲜、“我”在乡下与小伙伴钓鱼放牛的快乐、看社戏前无船“我”无法前往的失落、有船后小伙伴带“我”夜航奔赴赵庄的喜悦、和伙伴们在赵庄看社戏的无趣、看社戏归航后偷豆煮豆的新奇、六一公公送豆给“我”的温暖。可以感知看“社戏”只不过是由头,“我”所怀念的并不是看戏本身,而是怀念自由的乡村生活和活泼可亲的小伙伴。
接下来我们用第一视角对文章部分情节予以“共情”。共情原是指心理咨询师设身处地地体验当事人的处境,进入当事人的精神思想境界,将心比心地体验理解当事人的内心感受,然后对当事人的情思做出恰当疏导的心理技术。我们也可以通过共情走进文本世界,走进作者的言语活动之中,达到言情相生、人文合璧。在《社戏》中,我们跟随“我”的叙述,主动地将自己的感觉、思想、情感、意志等生命活动交给文本,感作者之所感,思人物之所思。如文中第四至九段写“我”看戏前的波折:期待看戏却叫不到船—急得要哭很不高兴—聪明的双喜提议有了转机—却被母亲拒绝—双喜诚恳保证打动母亲—终于出门上船。此处我们可以代入生活情感,共情主人公,充分体会主人公曲折的内心情绪变化:失落—不高兴—看到希望—再度失望—实现愿望的喜悦轻松,感受到鲁迅笔下少年儿童心灵世界的纯粹自然。通过共情,我们仿佛置身现场,完整体验到一群小孩如何说服大人得到看戏的允许,在共情中还原鲁迅天真有趣的心灵世界。比如在第十一段有夜航中看到的景色描写,这里我们可以用第一视角将多种感官予以综合运用,闭上眼睛,想象如主人公一样走上船头,用自己相似的生活经历,感受自己就在夜航的大船上,看水乡月色,听悠扬笛声,嗅水草清香,触河中水汽,真切而鲜活。而在第二十四至三十九段偷豆送豆的情节,我们可以共情到主人公与小伙伴们的调皮有趣,从生活化的角度出发,设想自己也在其中,潜入岸上的豆田里摸豆偷豆,在船头剥豆煮豆,吃完后清洗器具,抛豆荚豆壳,想象因为用了船上的盐和柴,该如何对付船主八公公,想象被六一公公发现后的强装镇定,以及吃到六一公公送来的豆子后的感触。通过这些共情,我们就能够身临其境,深切感受主人公对乡村生活的怀念。
思辨是深度阅读的重要一环。思辨阅读将阅读的准确性、明晰性和合理性作为阅读效果的首要标准,可以让我们获取真知,解决问题。在《社戏》一文中,我们会发现作者鲁迅一改严肃辛辣的写作风格,用轻松快乐的笔调追忆童年的自由生活,整个过程中的各个事件充满童趣童真,令读者心生向往。为此我们从生活化的角度出发,思考鲁迅为什么会怀念那段美好的童年时光。鲁迅是真正喜欢社戏吗?并不是。通过前面的感知和共情,我们发现社戏很乏味,“我”看戏的过程很无趣,连喝一碗豆浆的小想法都没有实现,最喜欢的演员翻筋斗没有出现,相反是老旦咿咿呀呀没完没了。而偷来的豆子也不过是白水加盐煮成,并不是美味珍馐。可为什么“我”却多年不忘?原来“我”在看戏的前前后后,享受到了小伙伴的优待,与小伙伴经历了脱离大人管束的别样自由,经历了岸边偷豆、船上煮豆别样的乐趣,感受到了小伙伴、八公公、六一公公对“我”的别样温情。这些经历,像温柔的匕首,投向“我”成年后惨淡的现实,令“我”深深感念,长久珍藏。
阅读是贯穿于我们一生的学习方式,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和滋养,让我们“腹有诗书气自华”。同样地,在实际阅读中,如果我们有意识地从生活角度出发,运用“读—赏—仿—评”和“感知—共情—思辨”两种阅读方法,将阅读与我们的生活感知结合起来,去欣赏、仿照、共情、思考,自会通过阅读提升我们的思考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提升我们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