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理论依据、发展历程和文化路径

2023-06-05 23:32屈婷
关键词:程度文明建设

屈婷

(天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07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新部署,将“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作为第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1]。这既是对此前“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文化建设目标的延续,又是对这一目标进一步的聚焦,即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问题对准“全社会”,使通过文化建设提高全体人民文明素养的意旨更加明确。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随着过去几十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了极大提升,但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上,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就是要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魂育人、提振精神、塑造文明的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的主体保障和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来把握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问题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这个表述,与文明、社会文明、社会文明程度等概念密切联系在一起,它们都是18世纪以来西欧资本主义不断发展成熟的产物,也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表达。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进步性与历史局限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和社会结构理论也为理解社会文明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问题提供了根本指导。

(一)西方资产阶级文明话语的生成及其局限性

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文明、社会文明、社会文明程度等都是典型的现代性概念,它们是18世纪以来西欧资产阶级把握资本主义社会正在迅速生成的丰富现实的重要术语,也是西欧资产阶级表明其历史优越性的关键范畴。正如埃利亚斯所说,文明一词“它包括西方社会自认为在最近的两三百年内所取得的一切成就,由于这些成就,他们超越了前人或同时代尚处‘原始’阶段的人们”[2]。在西欧资产阶级那里,文明是事实和价值的统一体:文明既是西方资产阶级社会的文明实存,也是判断以往社会或非西方社会进步开化情况的标准。据此,西欧资产阶级确立了自身之于封建阶级或之于其他民族的进步感、优越感。西欧的这种文明优越感随着19世纪的殖民扩张愈加膨胀,文明进一步上升为西欧的意识形态:文明是衡量其他地区或民族社会形态性质和发展水平的标尺;资本主义文明是普遍的历史进程将要达到的最终目标;西欧先发资本主义国家负有促进其他民族文明化的责任。

(二)马克思主义确立了研究社会文明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进步性与历史局限性,超越了那种将资本主义文明神秘化、永恒化的做法,揭示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和基本规律。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从历时性维度出发,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论证了人类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以及如何提高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文明固然大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其内在矛盾或者说文明对抗性决定了它只是社会形态演进的一个环节。对此,马克思、恩格斯用“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的科学论断昭示了人类文明的未来。另一方面,马克思在解剖现代西欧市民社会结构时,提出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2的经典论断。马克思强调,“真正的市民社会只是随同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4]582-583。正是因为资产阶级创造了狂飙式发展的生产力与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才使现代意义的、狭义的“社会文明”在同政治国家的区别中凸显出来。狭义的“社会文明”指的是直接扎根于人们生产和交往而来的社会生活的进步和发展情况,它是广义的社会文明进步的组成部分,也是其根本动力。

(三)把握三个层次的社会文明概念

西方资产阶级将自身的一切视为文明及文明的标准,但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和社会结构理论,文明实际可以剖分为三个层次,正是这三个层次社会文明的表现形态进一步将资本主义文明的局限性凸显出来。第一个层次的社会文明是总体性的、历时性维度上的社会文明,泛指人类在特定时代和社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一切成就。迄今为止,人类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创造了不同程度的社会文明,越是往后的社会形态所创造的文明体量越大,内容越丰富。社会形态更替演进的过程就是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进程,其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第二个层次的社会文明是结构性的、共时性维度上的社会文明,是指现代社会结构分化之后,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并列的那个狭义的社会文明,它主要是指社会建设领域取得的客观成果,即围绕社会生产、生活和交往等方方面面事业的发展和进步状况。第三个层次的社会文明则是社会文明的主体状况,即由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普遍交往所造就的具有多方面社会需要及满足其需要能力的“高度文明的人”。人的主体文明主要是指人的需要、素质、能力及其所构成的整个精神世界的发展进步状况。前两个层次的社会文明最终反映并实现为人的主体文明,“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4]43,因此人的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最高指标。

应该承认,资本主义社会比以往社会更加有力地促进了三个层次文明的长足进步。但是,这三个层次的文明发展程度是依次递减的,这主要表现为生产力与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而社会领域的贫富分化加剧、矛盾冲突频发,原子化的个体也普遍面临精神与信仰危机。因此,社会主义的社会文明进步,既要借鉴资本主义社会文明的成果,又要超越资本主义社会文明发展的狭隘性与有限性,实现社会文明财富的总体提升、社会事业的具体发展和人们共享社会文明成果。推动这三个层次社会文明的协同发展,最终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这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民的根本福祉所在。

二、中国共产党对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探索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问题深嵌其中。从着眼社会主要矛盾总体性地促进社会文明,到不断加深对社会结构的认识并统筹各社会领域的协调发展,再到更加强调国民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问题从总体到具体、从客体到主体的理论深化和实践拓展。但这一历程中表现出的不同阶段不是替代性的,而是叠加性的,亦即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始终需要坚持总体性与具体性、客体性与主体性相结合,既有统筹又有侧重地增进三个层次的社会文明。

(一)通过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推进总体性社会文明发展进步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问题,也是推进总体性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基本依据。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认识到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尽管社会主义探索多有曲折,但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已经建立了较为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同时也取得了扫盲运动的巨大成就,这为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文明化进程提供了必备的物质和精神前提。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迈入世界前列,意味着中国已经告别“落后的社会生产”。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既表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社会主义文明实现了总体性提升,又承认社会主义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文明事业仍有广阔空间。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到那时,社会主义文明将取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累累硕果,为人类文明进步树立新的标杆。

(二)通过对社会结构的深化认识来提升社会领域的社会文明

我们党对社会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问题也随之向具体的社会领域聚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首先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后强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然后再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进展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社会主义文明得以实现更加全面协调的发展。不过,从中央文献及学术研究来看,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社会建设领域。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贫富分化、利益分化问题,致使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社会冲突加剧。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概念,同时也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文明的概念也随之成为热点。社会文明被视作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价值,社会建设则被视作增进社会文明的手段,通过社会建设实现更高程度的社会文明,约等于通过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一般被认为包括社会民生事业和社会管理(社会治理)这两个方面。许多学者都主张社会文明建设的重点是解决民生问题,甚至将社会文明称为民生文明[5]。陆学艺先生明确反对这种观点,他认为社会建设的目标是要实现社会现代化,包括民生事业、社会事业、社会体制、社会管理、社会组织、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等全方位的现代化[6]。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一方面提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另一方面要求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这为社会领域文明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南与制度保障。

(三)通过把握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耦合关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用社会治理替代了之前的社会管理概念,这就把社会治理的主体素质这一新的变量引入进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7]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必然要求高素质的人。这样,在理解何为社会文明以及如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问题上,焦点便由社会民生事业和社会秩序规范的客体问题,转向了人的素质或者说国民素质的主体问题。人的素质问题向来都是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的内容。因此,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这个目标上,社会建设与文化建设发生交汇,其交汇点便是人的文明、人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8]。社会建设与文化建设在促进人的现代化上虽然分工不同,但二者是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的:社会建设是要保障人民对社会财富的客观占有;文化建设则要促进社会财富的主观内化,使人们在更高程度上获得运用既有财富和创造新的财富的自由。为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远景目标紧密融合在一起,提出要“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9]。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文明与社会领域文明已经取得重大成就、但仍然需要迈向更高质量发展,人的文明才能上升为焦点。因为只有人的主体文明和客体文明更紧密地相互支撑,才能为新发展阶段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奠定更坚实的社会基础和更昂扬的文化精神条件。反之,如果不从文化建设方面加强对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价值观念的引领,社会财富就可能被滥用,社会治理就可能走向失序,而社会文明的更高理想也难以实现。

(四)通过强调文化建设来着力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总体部署中,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心进一步向文化建设领域转移,其目标和内容更加具体。党的十八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提出文化方面要做到“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其具体内容包括“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10]。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作为“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基本理念[11]。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文化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一部分内容中,指出“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12]。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1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确立为2035年文化发展的远景目标[14],并将其作为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来阐述。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目标做了一定调整,使用了“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表述,表明其重心就是提高“全社会”即全体人民的文明素养。文化建设要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来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增强文化涵养、夯实文化根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人的精神富有和全面发展是在社会主义文明事业取得伟大成就基础上提出的更高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资本主义物欲横流和精神贫乏之弊的关键。

三、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文化路径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这些重要观点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贯彻,不断丰富发展[15]。立足文化建设已取得的重要成就,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本质要求就是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果由观念形态走向实践形态,推进文化成果和精神文明财富的客体主体化进程,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高度。换言之,以强的社会主义文化来强民、强心,构筑人民群众内在的精神力量,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这是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核心要义。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关键是做好“以文化人”的工作,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果来感召人、教育人、引导人,形成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的文明新形态。

(一)着力抓好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思想观念来武装人的头脑,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全体人民的思想觉悟和精神面貌,使全体人民从总体上认识到社会主义文明的先进性与优越性。我们要警惕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出现信仰缺失、心灵空虚、道德沦丧等精神危机,要避免中国人民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至上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因此,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在全社会深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持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全党、团结人民,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前进方向;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四史”教育,用好历史这本最好的教科书,引领人们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使其牢固树立对国家和社会及其各项制度的历史认同和政治认同;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民正确地认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将小我融入大我,矢志不渝地为祖国、为人民贡献智慧和力量;要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用社会主义道德滋养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文明素养,促进每位公民在社会生产、生活与交往领域的文明品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道德不可避免受到了市场利益的冲击。对于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堕落或道德败坏,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体系及其文化意识形态决定了它的无能为力或不作为。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积极引领道德的方向,而且我们也拥有深厚的道德传统积淀。中华文化具有崇尚道德和通过道德实现自我超越的优秀传统。我们党在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奋斗历程中,也锻造了卓越的革命道德、革命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公民道德建设成为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扬中国共产党革命道德、促进整个民族素质不断提高的重要抓手。2001年,党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2019年,《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出台,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目标是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全社会、全领域、全阵地的系统工程。全社会是指全体人民都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全领域是指道德要求贯彻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从更高层次、更广视野引领社会的全面发展;全阵地是广泛利用融媒体、基层、各类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设施、户外媒介等开展群众性的道德教育。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和道德风尚,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要条件和最终归宿。

(三)推进群众性文明工程创建

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是要扎实深入开展群众性文明工程创建,将全社会具象化为特定地域、区域、单位等不同范围、层次与规模的共同体,有的放矢地提高全体人民、全社会文明程度。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是我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探索出来的改造社会与自我改造并行的一种实践活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训练社会主义新人的一种实践活动。面向新发展阶段,我们要继续走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特色路径:既要经常性开展特定主题的全民教育活动,如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要抓一定地域、区域、血缘限制下的社会共同体的文明建设工程,扎实推动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企业等的建设;还要继续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面向基层、重心下移,推试点、抓典型,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治理工作,使之同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在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开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四)重视网络文明建设

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要适应信息科学技术与网络社会发展态势,重视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清朗空间。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网络社会不仅折射和放大现实社会的矛盾和问题,而且网络的匿名性也放纵了人的不文明不道德甚至违法犯罪言行,这给社会文明和谐带来很大冲击。习近平总书记早就指出:“网络和信息安全牵涉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我们面临的新的综合性挑战”[16]。加强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已经成为维护文化安全、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从根本上扭转了此前网络乱象丛生和意识形态斗争的不利态势。面向新发展阶段,我国的互联网治理要进一步由消极防御走向积极治理:一是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特别是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团结、凝聚亿万网民,唱响时代主旋律;二是要深入开展依法治网行动,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绝不姑息,不留灰色地带;三是要贯彻落实共建共治共享原则,倡导文明办网、文明用网。在网络意识形态斗争问题上,既要依靠党和国家自上而下的领导,又要重视发挥网民自下而上的参与,共同筑好网络意识形态防线。

四、结语

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这是社会主义文明事业总体进步与全面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进一步完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迈向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在人、宗旨在人,人们应该拥有更丰富的精神世界、更高尚的精神境界、更全面的文明素养、更美好的生活方式,才能全方位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人的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表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新形态;人的文明新形态就是人们全面占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发展成果的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形态。其中,精神文明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建设共同作用的结果,并反过来为各领域建设提供先进性的价值支撑与引领。我们应更自觉、更主动地运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以增强人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素养和能力,使人的主体文明与人所创造的客体文明相得益彰,共同实现螺旋式上升,进而创造更完善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蕴起更深沉而持久的力量,也为人类的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

猜你喜欢
程度文明建设
请文明演绎
精致和严谨程度让人惊叹 Sonus Faber(意大利势霸)PALLADIO(帕拉迪奥)PW-562/PC-562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漫说文明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