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视域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与内涵式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2023-06-05 22:07:16唐海龙孟祥娟
关键词:文科交叉学科

唐海龙 孟祥娟

2020年11月3日,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描绘了新文科建设的 “施工图”,由此,新文科建设进入全面启动的新阶段。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最为传统的文科专业,如何在新文科理念指导下切实推进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在深化对新文科本质与内涵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建设与探索,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新文科建设的必经之路。

一、深化认识:构建文科教育创新发展的 “四新”维度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没有正确的思想引领,就没有正确的实践方向。注重加强理论研究,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紧密结合起来,对于起步不久的新文科建设而言尤其重要。进行新文科建设,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对新文科的内涵有准确深入的理解,要通过深化对新形势和文科教育创新要求的认识,引领新文科建设的思路与实践。

讨论新文科建设,需要明确一个认识论层面的核心问题,即新文科 “新”在哪?吴岩强调:“‘新’不是新旧的新,是创新的新。是整个发展思路、标准、路径、技术方法和评价等系列新变化。”[1]“新文科”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可以从理念革新、思维焕新、知识更新、模式创新四个维度,深化对 “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的认识。

(一)理念革新:面向人才需求,聚焦产出导向

美国学者Spady在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提出的 “产出导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简称OBE)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教育学界的高度重视和普遍认可。此后,美国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全面接受了OBE理念,并将其贯穿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始终。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已经进入与国际接轨的进程,在工程教育认证、师范专业认证的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三大理念中,OBE都居于核心地位。

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践经验,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实践经验,以便更好地适应职业需求。同时,教育也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以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和创业者。这一理念更强调了教育的社会价值,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更重要的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因此,教育应该与社会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 “十四五”时期乃至2035年教育发展作出了重大部署,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明确要求,强调 “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2035年实现建成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2022年4月19日,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建设一流大学,关键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在新文科建设过程中,应当始终聚焦于文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而高质量完成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基本任务点之一,就是 “推进新文科建设,提升国家软实力,解决‘卡嗓子’问题”,需要 “培养具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人才。”[3]

孙正聿教授认为:“新文科的‘新’,首先应当是文科的教育理念之新,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培养目标上,努力实现培养‘人’与培养‘某种人’的统一;教学内容上,努力实现文明的传承与创新的统一;教育观念上,努力实现提升能力与人格养成的统一;人才评价上,努力实现‘上得去’与‘下得来’的统一。”[4]习近平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2]《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培养时代新人需要新文科。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在大国博弈竞争中赢得优势与主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关键在人。高等文科教育作为培养青年人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主战场、主阵地、主渠道,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培元,大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时代新人,新文科建设任重道远。”

综合以上论述,可以看出 “新文科建设的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具有鲜明的目标指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新文科建设,必须聚焦产出导向,正视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将培养知中国、爱中国、懂中国,会讲中国故事、能够讲好中国故事、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作为培养目标。

(二)思维焕新:引入数智技术,拓展研究思路

“数智”指数字智能,是利用计算机和数据分析技术来解决问题和获取信息的技术,是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物理系统与信息系统的紧密结合,在各个领域中实现优化、智能化的过程。 “在数字经济建设背景下,应融合‘数智’科技推动新文科建设的实践,体现多元化与全景式的人文科技集成与互动。”[5]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和科研中,数智技术至少可以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处理和文本分析

数智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和研究者处理大量的文本数据,包括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机器翻译、文本挖掘等技术,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采用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文本挖掘技术、方法和理念,对海量中国古籍进行文本挖掘,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而且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6]

2.数据可视化和分析

数智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和研究者将文本数据转化为可视化的图表和图像,以便更好地展示和分析数据。例如,中国知网对检索结果的可视化分析,就已经可以一键呈现相关研究的总体趋势,文献主要主题、次要主题、学科、研究层次、文献类型、文献来源、作者、机构和基金分布情况,还可以对分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3.数字人文研究

数智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和研究者进行数字人文研究,包括数字化文献馆建设、数字古籍研究、数字人文地理学等,这些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汉语言文学的文化遗产,还可以为学科专业领域研究的深入推进提供数据和文献支撑。

4.教学辅助

数智技术可以对专业教师进行教学辅助,包括在线教学平台、自适应教学系统、智能评估等。这些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对15门在线课程评论的文本挖掘和组态分析,探索了在线课程受欢迎的主要因素,揭示了专业基础课程和素养提升课程受欢迎的具体机制。[7]

林文勋研究员说:“按照培养计划,新文科重点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培养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他认为,新文科并非科技与人文的简单相加,新文科之 “新”,主要体现在瞄准新方位、肩负新任务、运用新方法三个方面。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我们要把握科技革命对人文社会科学带来的影响,更新学科理念,创新学科方法,学会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人文社科研究,着力推进人文社科研究范式革命,不断完善学科组织方式,以新科技激活思想力,开创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新局面。”[4]

只有强有力的科学研究,才能有效支撑新文科人才培养。如果教师没有很好地掌握和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没有基于新理念的科学研究,新文科教育就无从谈起。因此,无论是认识新科技对文科知识体系发展的作用以及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还是推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教材体系,科研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都不可替代。换言之,新文科建设必须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统筹谋划,协调推进。

《大学》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传统人文学科也应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当今时代已经进入数智时代,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新科技为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研究提供了新思维与新工具、新方法。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应该主动 “破壁”,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在传统文科研究的方法、范式基础上,引入数字与人工智能技术,从而在交叉研究中开创新的学术研究范式,以形成新的研究课题,获得新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还要坚守人文精神,保持学科属性,强化学科的功能和特质,以避免陷入技术主义。

(三)知识更新:坚持守正创新,深度交叉融合

“新文科”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希拉姆学院于2017年率先提出的,其初衷主要是针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课程中。吴岩则强调:“推进新文科建设要遵循守正创新、价值引领、分类推进三个基本原则。” “没有守正,不知来路;缺乏创新,没有出路。守正和创新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由之路。要传承传统,就要遵循文科教育和人才培养基本规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文科建设同时要在传承中创新。要推进融合创新,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与相近的专业集群融合,通过这样的方式融合守正和创新,把新文科建设推向新的高度。”[1]可见,进行新文科建设,交叉是手段,融合是要求,创新是目标。

新文科之 “新”,首先体现在学科的重组与交叉,就是要突破学科限制,在广泛的范围内进行大跨度的学科专业交叉。这一问题,还有三个维度:

一是交叉的范围。传统文科八大学科门类,人文学科之间的交叉、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已经是两个不同的范围,而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再与理科、工科、医科之间进行交叉,不同学科范围的交叉,其路径、方式、层级、深度又各有不同,应该如何推进?又可能生长出怎样的新分枝?

二是交叉的程度。新文科建设,不是简单地在文科教育中引进几门其他学科的课程,或者说,其他学科的知识不是生硬机械地嵌入,而是自然而然地有机融入。体现在课程上,就应该是体现了内容交叉的新课程,而不仅仅是原有课程的跨专业授课。而且,作为工具的交叉、作为方法的交叉以及作为思维方式的交叉,体现为程度与层次的差异,如何循序渐进,同样需要宏观与全局的思考。

三是交叉的向度。虽然交叉的本义就不是单向的,但在学科层面来说,则存在一个交叉的方向性问题。一般来说,目前提到的传统文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还多指其他学科的引入,而忽略了传统文科向其他学科的延伸。张福贵教授说:“文科生要学习理工科的科学精神与方法,把握逻辑思辨能力和实证考据能力。同样,理科生也要学习文科特别是人文学科的批判精神、想象能力和情感表现能力。”他还说:“工匠精神必须伴有人文精神,否则就只有工匠而没有精神。”爱因斯坦曾说:“科学虽然伟大,但它只能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应当如何’的价值目标却在它的视野和职能的范围之外。”[8]在新文科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其价值引领作用。就这一点来说,传统文科在新文科建设过程中,就不能只是引进来,还应该谋求走出去。张福贵教授认为,新文科建设不仅需要他新更需要自新,其根本不在于外在形式和结构性重组,而在于思想创造和思维更新,须警惕新文科建设中知识化和技术化的倾向,积极发挥人文精神和文学性价值。[9]

“交叉”只是 “新文科”建设的初步体现,简单的拼盘式的交叉并不能体现新文科建设的 “创新”性,传统的 “博学”并不能体现新文科的特色。新文科建设应该达到更高的要求,即 “融合”。2022年5月,第三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大会发布了《超越极限:重塑高等教育的新路径》,为世界高等教育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绘制蓝图。大会提出了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六大变革方向,其三是推动跨学科、超学科的开放和交流,这与我国 “四新”建设提出的 “交叉融合再出新”相契合。如果说,“融入”是交叉的高阶层次,体现为内容的融合,那么 “融合”则是融入的多维纵深——不仅仅是内容——更应该包括方法的融合与思维方式的融合。换言之,新文科要更加强调思维、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这应该是新文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新文科建设要通过多学科专业融通或融合培养,从而实现 “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目标。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还强调:“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10]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方明所去。”我们处于历史的新节点,应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根脉,创新文化发展,树牢文化自信,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交融为文科的新使命。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在守正的基础上,把交叉融合作为加速创新的催化剂。

(四)模式创新:破除学科壁垒,综合协同育人

面向需求的培养目标的调整,为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孙正聿认为:“新文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是双重的:既要培养‘上得去’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又要培养‘下得来’的应用操作型人才。为此,必须改变长期以来既‘上不去’又‘下不来’的知识储存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三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的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六大变革方向中,其二是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学习体验,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特别是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中心;其五是构建内容多样、方法灵活的综合学习体系;其六是技术赋能高效的教、学和研究。新文科理念下的人才培养,必须走出知识型人才培养的固有模式和固化思维,广泛吸纳其他学科人才知识与能力培养的经验,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达成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需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与标准多个维度进行变革与创新,打造符合新文科教学理念的教学范式。

1.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

个性化教学是指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需求,为每个学生提供独特的学习方式和教育资源,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潜力。个性化教学是新文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书院制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书院制与书院文化。在书院式教育中,师生关系紧密,师生之间有深厚的情感联系和相互尊重的文化传统,教师发挥着 “传道授业解惑”的多重职能,教育内容也更加注重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而且,书院制强调教育的个性化和全面性,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些都与新文科人才培养的理念相符合。因此,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实行书院制,是与新文科人才培养相辅相成的,书院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可以为新文科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2.强调学科融合和知识整合

跨学科整合是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更加综合、全面的学习体验和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实现跨学科整合,可以从教师团队合作、跨学科项目学习、跨学科课程设计、整合数字化资源等几个方面着手。如艺术教育的融入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和创新能力,不仅可以丰富课程内容和学习形式,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创造力、审美能力以及良好的合作精神,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国际化视野可以增强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意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在新文科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针对国际事务、跨文化交流和世界历史等方面的书籍、材料或者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增强文化包容性,培养跨文化合作意识。可以采用国际化交流和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社会和政治环境,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全球化的视野,培养跨文化合作的能力。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进行方法和模式创新,从而达到国际化的教学水平。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智技术应用可以为教学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文科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轻松支持在线教育,如在线课程、网络研讨会等,而利用数智技术收集、分析和处理文科领域的数据,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文科知识;将文科领域的数据可视化,生成图表、地图,可以更清晰地向学生展示内容,更便于其理解和记忆。而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及其产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科知识。还有虚拟现实,可以增强文科内容的体验性,培养创新思维,丰富文科领域的知识。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进行探究的学习方式,它可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思考,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而提升学习效果。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重视学科教学与实践的融合

学科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的有效方式之一是建立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指一种基于共同学习目标和利益,通过互动、合作和交流等方式,建立起一种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和相互鼓励的社群关系。学习共同体能够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和行为互动,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满意度。

根据学习共同体的性质和功能,可以分为任务型学习共同体、专业型学习共同体、兴趣型学习共同体、社区型学习共同体、问题萃取型学习共同体等类型。不同类型的学习共同体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功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类型。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可以更容易地将学科专家引入到教学中,参与同学习者的讨论交流。这将使学生超越教室的界限,超越所接触的现成信息,在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实践中实现知识建构,提高所获得知识的灵活性。

社区合作学习是一种基于社区资源和社区需求的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发展。通过社区合作学习,可以将学习空间从传统的教室扩展到社区和实践场所,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增强学习的真实性和实用性;还可以让学生了解社区的需求和问题,并通过实践来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增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新文科建设应以 “传统文科+”为手段,为传统文科转型升级赋能,形成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文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就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应以职业胜任能力为中心,构建融合教育空间,将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等新技术与中国语言文学知识体系相融合,重塑知识边界,赋能课程改革,创构厚基础、强交叉、重技术赋能的人才养成体系。

二、扎实推进:实现传统文科教育 “四维”创新的实践路径

理念先行,行动为基。在深化认识的基础上,还要立足于本校办学定位与专业建设目标,脚踏实地,扎实推进,实现传统文科教育的 “四维”创新,突出新文科建设成果。

(一)明确时代需求,落实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新理念

新文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时代新人。 “时代新人”是具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为此,培养方案的制定,要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国家教师教育的重要政策和改革要求,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坚持汉语言文学专业固有的文化熏陶和精神培育功能,明确 “知识·技能·技术”三维能力目标,用马克思主义铸魂,用爱国情怀修身,用文学素养强基,用国际视野拓界,用特色项目托举,用数智技术创新,如此 “六维”育人体系,可以回应国家和地区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诉求,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需求。

(二)跳出专业局限,学习数字智能的科学研究新方法

创新源于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传统专业不仅要关注本领域的发展前沿,也要主动寻求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在交流与合作中激发创新的灵感,在融合与创新中实现优势互补。传统文学研究的主要依据是文献,为完成一个论题,需要大量时间搜集、整理资料,研究者往往皓首穷经,也只能完成部分文献的阅读。如果运用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不仅可以完成许多机械、枯燥的工作,节省时间,更能将一些原本的不可能变为可能,不但可以为人文、社科领域的旧问题提出新的解答方式,也能不断发现新问题,产出新成果。比如,在古籍全文数字化的过程中,汉字的识别与录入是一大障碍。目前,已经开发的古籍汉字自动识别系统,已经能够做到机器识读古文字,自动生成文本文件,保留原有版式,提供高效的在线校对方式。在完成文本的数字化之后,更可以轻松完成不同版本的古籍校勘,足以令使用者从大量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又如历史地理信息系统(GIS),把传统的历史人物、事件信息与地图相结合,这种以 “空间、图像、可视化”为特征的超文本历史表述,所完成的很多工作都超越了传统人力所能完成的范围,开启了全新的学术研究场域。ChatGPT的出现,也为文学的创作与鉴赏提供了新的视野。

(三)实行教学改革,融入跨学科、超学科的新内容

目前在推进新文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中,主要做法一般是在文史哲融通、政经哲融合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相关学科专业之间实现整合。例如,国内有高校通过成立 “文治书院”,从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等相关专业中选拔部分优秀生源,尝试进行 “文史哲卓越人文学者”的培养实践;另有一些高校通过跨专业类进行PPE(政治、哲学与经济学交叉)等的人才培养实践。国外则进行了一系列本硕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就是在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基础上又逐步演进为STEAM”,[11]在强技能的工程教育中增加了艺术学(Arts)。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课程内容更新是知识体系更新的起点。新文科之新,不是一两门课程的简单引进。为此,需要提升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线上或线下各种形式的各级各类培训,如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及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提供的各类专题培训,都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不断为教师 “充电+升级”的有效途径。同时,课程改革是否成功,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教师的知识、能力与精力投入。因此,也可以通过课程立项,调动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的更新必然伴随教学方法的更新,可以通过传统文科+现代技术,构筑 “知识+技术+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向度。比如,将虚拟仿真技术引入文科课堂,通过沉浸式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体会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独特意境、深刻内涵以及艺术特色,提升学生的作品感悟能力,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

(四)延展实践空间,创建协同发展的综合育人新模式

交叉融合意味着学科壁垒的打破,为构建融合灵活的专业养成体系和协同发展的育人综合体系提供了可能。

一是以原典阅读作为 “课程思维”,推动专业课程架构、讲授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创新课程教学范式。人文社会学科都有构建起其学科根基的基础原典,原典阅读是人文社会科学学习者的基本任务,也是夯实专业基础、筑牢学术根基的必经之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原典阅读推进授课内容的展开,利用新技术构建起师生双向互动的主体间性,授课过程更具交互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热情,增强了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是利用 “传统文科+现代技术”,创新传统文科教学场景。在建立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人文社会学科新型教育教学方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 “数据素养”与 “技术素养”,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汉语言文学等传统文科专业的深度融合。

三是依托特色项目,服务区域发展,创新学生实践路径。我们制定了 “传统文科+区域发展”战略,依托创新创业项目,走特色化、差异化的文科发展之路,使学生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为地方社会与行业经济发展服务。

多管齐下,多维发展,构建以职业胜任能力为中心的融合发展的专业养成体系和建设协同发展的育人综合体系,为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三、守正创新:未来新文科建设的努力方向

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领导下,在教育部教指委指导下,国内高校积极采取新举措,在新文科建设的顶层设计、专业设置、培养模式、课程教育、实验平台等方面进行新探索,已经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效,形成了一些可供参考借鉴的经验。

研究发现,过去几年,新文科的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一是背景研究阶段,二是基本问题阐释阶段,三是建设路径探索阶段。经分析,当前新文科发展的重点热点问题主要聚焦于新文科建设的理念、学科定位、跨学科整合、数字技术推动、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等问题,而新文科建设面临的挑战则体现在 “学术中国化”面临挑战、教师教育观念及知识结构与新文科建设要求不匹配、新文科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新文科建设评价体系亟待更新这几个方面。[12]这些方面的问题,在汉语言文学的新文科建设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要充分利用新文科建设的经验与成果,不断推进本学科新文科建设的深入发展。

一是主抓新文科理论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改造老课程,开发新课程,修订旧教材,编写新教材,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把握文科教育的价值引领性,充分体现新文科的融合化、国际化以及时代性特征。

二是推进新文科实践课程建设,把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作为文科课程建设的重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产教良性互促、校企协同推进,让学生真正深入基层、了解社会。

三是强化新文科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还面临着许多重要的问题。其中,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四大体系,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是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中国语言文学研究如何从20世纪的引入与适应西方话语体系,到实现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需要执着探索和长期积累。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新文科建设的实现路径上,我们应始终牢记 “国之大者”,将学科知识更新与解决新时代伟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起来,齐心协力,开拓进取,共同谱写文科教育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文科交叉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艺术家(2018年7期)2018-09-22 02:09:20
“超学科”来啦
孙文科
连一连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